分享

尊重与平等作文素材

 旧时光_* 2020-03-03

1.尊重与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彼此相互尊重。要清楚,人与人之间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阅历、身份、地位等因素,就不尊重对方。只要你真心地对待对方,从心里尊重对方,对方就会用真诚和真心来回报你。

2.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都需要尊重与平等。


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对于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人对自然也要树立起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只有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坚持平等与尊重,我们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要将尊重与平等落实在方方面面,拒绝歧视。

歧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敏感的词语,不论是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还是种族歧视,都是不平等的体现。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拥有自由意志,我们没有权力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贴上标签,也就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具体来说要做到: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合理合法的选择,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人格。

■鲜活素材解读·

留学生万字长文痛斥父母,决裂背后谁对谁错?

1月,一篇北大毕业的留美学生写下的万字长文在网上热传。文章作者王猛(化名)在文中“控诉”父母对他的伤害: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事物都严格按父母的喜好和审美来置办;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得到家人支持……父母的过度关爱、肆意操控,导致自己在心理和生活上遭遇一系列问题。王猛还将自己的万字长文发给一些朋友及同学,希望给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他们一些参考。

仅通过一篇文章,我们无法对事实做出全面且准确的判断。但这篇万字长文引发广泛关注,甚至促使不少网友在父母和孩子间选边站,其背后彰显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思考。

无论是王猛讲的肆意操控,还是过度关爱,其深层次问题皆源于代际冲突。想要解决这一冲突,需要家长与子女双方的努力。作为父母,多一些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培养循序渐进的耐心,用引导代替教训,尝试理解子女所处的时代环境,尊重子女的意愿;作为子女,在成长的积淀中尝试理解父母的心情,原谅父爱母爱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包容时代在他们身上刻下的烙印……探索超越代际并基于共性的沟通方式,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和谐的亲子关系。

►解读 亲情固然是可能存在“结”的,但不存在解不开的“结”。解决代际冲突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彼此尊重,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多些理解与沟通。

“羞辱式逼捐”激发不出正能量

1月下旬,媒体报道,在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某学校,有一名学生家长不幸患了重病,师生们纷纷给这名学生家长捐款。但有学生家长反映老师强迫学生捐款,不捐款的学生还被拍照并将照片发到了家长群。群截图显示:10名学生站在讲台上,有的低着头,两手背在后面;有的不敢直视下面的同学。有几位家长随即在群里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却反被老师教育了一番。事件曝光后,该校校长对该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该老师已向学生家长道歉,并取得了原谅。学生没经济能力,让学生捐款,说白了就是让他们的家长捐款。将不捐款的学生拉到讲台上拍照示众,并发到家长群里,一来会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二来也是对未捐款学生家长的公然冒犯。为人师表者这么做,更不应该:作为老师,如果不懂得尊重学生,又如何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患病家长固然值得同情,需要帮扶,可该校生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普遍比较困难。让少数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长,也加入捐款行善行列中,这不是在逼捐吗?要让人捐款,也要看他人有无能力,尤其是经济能力。

►解读 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个人权利,只有先尊重不捐款者的权利与自由,才能彰显捐款者的善意。

冯友兰:沉默也是一种尊重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但他有些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很多初次接触他的人都听不大懂他说的话。

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苏州,途中要在上海转车。他的邻座就是冯友兰,当时两人并不认识,顾颉刚主动和冯友兰打招呼,还问他是不是去求学。冯友兰只微笑点头,并没回答。

这时,顾颉刚的一位朋友看不过去了,责问冯友兰为什么没有回答顾颉刚,只是微笑。顾颉刚示意朋友不要为此与对方争执。朋友见状,便不再理会冯友兰。

快到上海站时,顾颉刚发现冯友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还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有口吃的毛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学你说话,嘲笑你。”

顾颉刚看完信后大受感动。不久,冯友兰考上北大,恰巧又被分到顾颉刚所在的学院。顾颉刚再见冯友兰十分开心,便对他格外看重与照顾,经常与他一起讨论学问。两位大师的相交,成为一段佳话。

►解读 尊重的最高境界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中,有时候,越是微不足道的细节,越发见得尊重的可贵。平等与尊重体现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上。

■热点押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脱帽向停车礼让的司机鞠躬致谢,司机小吴把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这一幕发到了朋友圈。事后,老人说:“我腿脚不便,过斑马线比较慢,可路过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我。我被那些司机感动了。”再度见面时,小吴向老人深鞠一躬,诚恳地说:“爷爷,在斑马线前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这是我该做的,您这一鞠躬太重了,我真的受不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来立意] 

弯腰鞠躬,看似简单的动作,代表着礼节,承载了文明。老人在斑马线上脱帽鞠躬,表达对礼让的致意、对文明的尊重,这是行人与司机共同创造的温馨画面。老人敬的不仅是礼让,更是共同坚守的道德准则;小吴感动的不仅是致敬,更是以礼相待、以行相示、以心相交。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

(1)礼让,不应图报

(2)礼让,是相互成全的尊重

(3)礼让,开出文明之花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从你我做起,共建和谐社会

■标杆作文观摩·

平等者得平等,敬人者获人敬①

司机们因为对老人的礼让而赢得了老人的鞠躬致谢,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道理:唯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从先秦提倡的“礼”,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友善”,尊重他人、平等交往已成为一个基本的社交原则。②

对于个人来说,尊重与平等是个人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互联网与大数据构建的社会,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几分纯粹,多了几分浮躁。人际交往被物质利益裹挟,一切以有无好处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何以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答曰:尊重与平等。

想当年,口吃的顾颉刚主动搭讪冯友兰,同样口吃的冯友兰为了避免顾颉刚误会自己嘲笑他,选择了沉默不语,这种沉默就是尊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将人划分尊卑等级,显示不同的态度;以一种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价值,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适度的交心,给予适宜的关切。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些,那么彼此之间就会充满平等与尊重。③

对于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来说,尊重与平等也是必要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的华沙一跪,代表着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谢罪与忏悔,是对历史的尊敬,这一跪也使德国人获得了世界的尊重。新中国建国初期,在美国的外交封锁下,中国正是通过满含尊重与平等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封锁,开启了新中国的外交。④

事实证明,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与尊重,国与国相交更不能少了平等与尊重。唯有平等与尊重,才能让人们和谐相处,才能让世界各国都能享受进步与发展的成果。

平等者得平等,敬人者获人敬!不懂得平等与尊重的人,只能得到他人的唾弃与鄙夷。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马克·霍顿出言不逊,恶意污蔑对手而遭到许多人的厌恶。同为二战战败国,日本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难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与尊重。即使它成为经济上的巨人,也只是个缺胳膊少腿、思想不端的残疾巨人。⑤

平等与尊重是交往的前提,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唯平等者得平等,唯敬人者获人敬。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被尊重的人生才有意义。请将尊重与平等长植于心,让其开出文明之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