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曾这样阐释“老子”:一位伟大的“先知”!

 传统文化管窥 2020-03-05

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最受推崇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据说,《老子》一书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次数最多的典籍。

西方哲学家也大都比较推崇老子。

比如黑格尔就比较轻视孔子。他认为,孔子思想只不过是一些常识性的道德观念;而老子及其创立的道家学说,则是一种真正的哲学。

不过,从17世纪到19世纪,在老子及其学说译介到西方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强大影响,总的来说,老子并没有被视为一位哲学家,而是被看成了一位来自东方的“先知”


老子的学说也被拿来与基督教教义相比附。

例如,法国传教士、同时也是法国科学院院士的白晋,从《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段,认为这证明中国古人对三位一体的上帝早有认识

来自法国的著名中国学家雷慕沙则认为,《老子》第14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一段中,“夷-希-微”三个字暗示着上帝之名“耶和华”


1870年,德国汉学家施特劳斯在翻译《老子》时,对老子的生平进行了“考证”。他根据《圣经》推论,上帝曾以各种方式启示过中国先民,老子就是接受过上帝启示的东方“先知”。这样,《老子》也就成了在上帝启示下写成的智慧之书。

而在德裔美国哲学家保罗·卡鲁斯翻译的《老子》中,更充满了基督教教义与老子学说的各种比附。比如:


对《老子》第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保罗联想到了《新约·马太福音》中的“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以及“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对第63章“报怨以德”,保罗解释为要用正义和善意来对待对我们有敌意的人,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基督教中的“爱你的敌人”

对第78章“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保罗认为,在中国,皇帝在一年一度的祭祀中通过向“上帝”谢罪来承担国家全部的屈辱,这和神父将人类所有的罪孽加之于自己的肩上是非常相似的。
等等。

直到20世纪,这种用基督教神学来解释老子学说的倾向,在西方依然延续着。例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父亲约翰内斯·黑塞,在1914年发表了《老子——基督降世之前的真理见证人》

1919年,德国诗人克拉邦德还以“夷-希-微”为基础创作了诗集《三声》,他在诗中将老子、释迦牟尼和耶稣并称为上帝在人世间的化身。他还号召德国人应该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成为“欧洲的中国人”。

20世纪以来,老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东方智慧典范的地位,在西方普遍形成了共识。不过,对老子及其学说的理解与阐释,也走向了多元化。正如荷兰著名汉学家许理和所说:


“我们已经领略了西方的形形色色的老子: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吠陀经》的专门家、原始基督教的传教士、神智学的神学家、通过祈祷和信仰给人治病的巫医、古代科学家、整体论的主张者……而且,这个栏目到此远没有终结!”

/完.

古今神秘文化

小传统,大视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