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风

 茶墨幽香 2020-03-05

[【参考资料】

中风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伤寒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可能是多种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与现代的伤寒杆菌造成之伤寒病无关。


古人特别注重脉的原因在于,脉是反映整体阳气状态、判断整体气血阴阳变化的主要依据。再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才能分析出机体的寒热虚实。脉,体现的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临床疾病信息采集方法。


张仲景书中的“证”,与现代中医学确定的辨证论治的“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古代,“证”和现在的“症”是等同的,也就是疾病的症状及体征,即包括医生能够察知到的客观体征,以及病人自己主观感觉到的症状。

实际上,“证”是指证据,辨证论治即辨证据论治,是指根据客观证据去指导治疗,而不是根据主观想象出来的“证”。诊断和治疗是要有依据的,症状、体征就是直接的证据,除此之外,证据还包括治疗措施,就是在治疗中是否用过汗法、下法、吐法等,这也属于证据。所以,《伤寒论》中常有条文涉及到“吐之后”“发汗后”“下之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


治:具体方药与用法。最后还要落实到“治”,而“治”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方药、具体的药物用量以及具体的煎服方法上,即某病用某方,某方由某些药物组成,这其中药物的用量往往容易忽略,所以“具体”两个字很重要。《伤寒论》作为临床的指导,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能忽视其中给出药物剂量以及药物煎服法,比如:麻黄要先煮、去上沫;葛根、茯苓要久煎。这些涉及到实际操作的细节,书中描述得很具体,我们依法操作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编辑整理:贾岱琳[/c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