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界:刘台子遗址呈现西周逄国历史:4座商周墓出土文物300余件

 天宇楼33 2020-03-06

刘台子遗址呈现西周逄国历史风云
济南时报记者 钱欢青

在济阳县曲堤镇刘台村西约200米,有一个省级文保单位——— 刘台子遗址。遗址虽然只是一个高出地面2.5米的土台子,周围还都是一大片庄刘稼地,但遗址下面却隐藏了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位于济阳的诸侯国——— 逄国的历史风云。
在1979年、1982年和1985年进行的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掘了4座西周时期逄国贵族大墓。其中6号墓是山东地区至今所见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铜器组合较全、玉器种类较多、保存程度较好的西周前期大墓。
刘台子遗址的现状如何?当年的考古发掘曾经发现了多少震惊考古界的文物?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记者奔赴济阳进行了采访。

现场探访———
济南地区唯一安装电子监控的野外遗址

 
7月3日,烈日当空。当年曾经参与了考古发掘的济阳县博物馆馆长熊建平驱车带记者前往刘台子遗址。
从济阳县城往东北方向驱车25公里,就能抵达曲堤镇刘台村。刘台村的西侧是一条乡间公路,紧贴公路西侧是一条小河沟,经过河沟上的一座小石桥,便是大片的庄稼地。著名的刘台子遗址,就“隐藏”在这片庄稼地里。
一过小石桥,熊建平就指着安装在一棵树上的摄像头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遗址的安全,防止盗墓贼的关顾,他们特别在去年2月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这个摄像头直接对准石桥,石桥是从村里通往刘台子遗址的必经之路。所有经过的人都会被摄像头记录。”
过了石桥往西不远,便是一个高约2.5米的土台子,土台子周围同样安装了监控云台,熊建平说,刘台子遗址虽然经过3次考古发掘,但2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应该还有其他墓葬,为了防止盗墓贼,县里特批资金对遗址进行远程电子监控,确保遗址安全,这是目前济南市唯一的安装监控的野外遗址。另外,为了保证遗址安全,济阳还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刘台村村支书是我们的安全巡视员,保护遗址的安全。”
记者看到,遗址周边的庄稼地里种满了玉米和棉花,其中还有不少蔬菜大棚,熊建平说,“蔬菜大棚有个好处,村民晚上会在大棚里守护蔬菜,同时客观上也守护了遗址。另外,我们要求村里的大棚不能租给外地人,以防止盗墓贼以大棚做掩护挖地道盗墓。”

 
“神力无边”———
村民至今在遗址上常年供奉

 
在刘台子遗址的高台上,记者看到,在刻着“刘台子遗址”几个字的石碑旁,还插着两面旗子,上面写着“神力无边”几个字。旗子下面,村民还搭了一个小小的房子,放着几只鞋子和几个盘子,熊建平告诉记者,刘台村村民对这个高台遗址非常迷信,认为它“神力无边”,能保护村民。传说谁家要是娶媳妇办喜事,就可以来这里借桌凳,借了不还就会遭报应。至今过年过节,村民还会在高台上放鞭炮。
熊建平说,“当地村民一直对这里心存敬畏。当年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考古人员需要雇用村民帮忙,但刘台村村民没有一个愿意的。考古人员只好从别处雇人帮忙。”

 
历史遗憾———
“文革”时砸碎了不少青铜器

 
刘台子遗址是1957年由济阳县文物干部王尔俊等在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同时在村中征集到绳纹陶罐等文物,熊建平说,“‘文革’中,一场大雨从刘台子遗址东南角冲出来不少青铜器和玉器,由于当时的村民不知道这些是文物,就把青铜器送到废品收购站,结果收购站嫌青铜器的纯度不够,不收。村民于是就把青铜器砸碎扔到了河沟里。”
后来,文物工作者从村民手里征集回来了1件铜鼎、1件残破的原始瓷罐,一件青玉鸟纹玉刀。根据村民所追述当时发现的情况,文物工作者推断它们出自同一个墓葬,也就是后来被编号为1号墓的墓葬。
1979年冬季,德州地区文化局文物室(济阳县于1989年12月从德州地区划归济南市)和济阳县图书馆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并在遗址东北片发掘了2号墓。1982年,考古人员又对3号、4号墓进行了发掘。因为遗址所在地地下水位较高,5号和6号墓只找到墓口未清理到底。1985年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州地区文物室、济阳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了墓地中出土文物最多的墓——— 6号墓。至此,除了1号墓和5号墓,其他4座墓都进行了完整挖掘,这4座墓中,2号墓、3号墓和4号墓均为小型墓,墓室面积在8至12平方米之间,6号较大,墓室面积近30平方米。3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大量铜、陶、玉、石、骨和蚌器。出土的众多文物和墓葬的形制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熊建平说,在刘台子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仅青铜器就达33件,这33件青铜器中,有14件带有铭文,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其中有一件青铜甗是刘台子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种炊蒸器,相当于今天我们用的带有篦子的锅,是一种复合炊具。甗的结构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来蒸或馏食物,下部高足间可举火加热用于炊事。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为陶制。商周时期,甗开始用铜铸成。上下两器有合铸的,也有分体的,而且与鼎、簋一样成为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末春秋初,甗是绝大多数殉葬礼器墓地必有之器,它与鼎、簋、豆、壶、盘、盉组成一套随葬礼器。
刘台子遗址出土的这件青铜甗,属西周早期偏晚,高46.6厘米,口径29.5厘米,腹深17.3厘米。这件青铜甗上部大下部小,上阔下窄,看似不稳定,似乎容易歪倒,其实不然。经过文物专家的研究发现,甗上部的壁薄而轻,下部的壁厚而重,这样一来,甗的重心低因此不容易倾倒。下半部分小,装水少,加上袋足本身受火面积就大,水容易烧开,上半部分大,所以装的食物就多,用这样的容器蒸食物又多又快,既节约了燃料,又节省了时间,可见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就有了如此高的智慧和技能。另外,这件甗制作工艺复杂,外壁纹饰精美。上部、下部和中间的篦子都是分铸而成,最后统一浇铸,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铸铜工艺,可见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生产力都是十分发达的。精美的炊具必然会有精美的饮食相匹配,这件青铜甗也让我们窥见墓主人对餐饮的追求。
青铜器中,还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卷鼻象足方鼎,造型生动,铸造精良,设计独具匠心,壁口内壁有一铭文“夆”字,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著名古文字专家李学勤先生看后,直叹该鼎“的确很罕见”。

 
玉器———
西周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

 
对于刘台子遗址出土的文物,熊建平有着长年研究,其中他尤其钟爱玉器,考古人员从刘台子遗址发掘的玉器共954件。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装饰品和杂器五大类。这些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玉雕工艺水平。其中的俏色玉雕制品色泽分明,纹饰流畅,是商周时期少见的艺术珍品。
熊建平介绍,“俏色”是玉雕行业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特指巧妙运用玉料上的多种色彩来雕刻玉器。俏色工艺指的是在玉雕创作中,利用玉石天然具有的颜色,巧妙布局,因材施艺,服务于玉雕作品的主题。俏色往往被认为是玉雕的“点睛之笔”。以刘台子遗址出土的西周昭穆时期一件长5.2厘米、宽3.6厘米、厚0.6厘米的俏色玉鱼鹰为例。这件作品采用浅浮雕勾勒平面玉块的手法,巧妙地利用玉材上的天然颜色,雕刻成两个色泽不同、形象不同的动物。玉匠把鱼鹰捕鱼的飞翔姿态和鱼落鹰口的挣扎姿态,惟妙惟肖地定格在这块小玉片上,高超技艺和绝妙的构思令人叫绝。它不仅巧妙地利用了玉料的本色作俏,而且雕琢精致,巧妙地刻画出鱼鹰叼住小鱼得意洋洋的瞬间动态,充分显示了鱼鹰机灵、尖嘴锋利、善擒鱼类的特性,而被叼住的小鱼,正在奋力挣扎,也被雕刻得栩栩如生。玉匠将玉材上下两块俏色的巧妙处理,犹如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将玉石的材质美与玉雕技法的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乃鬼斧神工。
俏色玉鱼鹰是商周时期俏色玉雕中的代表作品,充分反映了西周时期玉匠们的高超技巧。这件生动传神的西周早期俏色艺术珍品,已被收入《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可以说,这些俏色玉雕艺术品充分汇聚了“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是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是中国古代玉雕技艺与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他如玉鹅、玉鸟、玉鸳鸯等都造型生动,姿态逼真,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熊建平认为,通过这些玉雕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周昭穆时期,在当时统治者掌握的手工业中,已经有了技术高超、眼光独到、思维敏捷、对生活观察细致,艺术审美具有一定水平的工匠了,“史籍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从商代获得大批玉匠奴隶及玉器,为西周玉器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周王室及分封诸侯国都有属于自己的琢玉场,而且设立管玉的专门机构,使玉器的制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逄国地处齐国,齐国在先秦时期已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开国元勋姜子牙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之法治国,使齐国有‘泱泱乎大国之风’的灿烂文化。这些玉雕作品,便是这种灿烂文化的典型代表。”

 
逄国历史———
刘台子一带和姜太公有关

 
济阳刘台子遗址出土的33件青铜器中,带铭文的青铜器就有14件之多,青铜器上的铭文大多为“夆”(夆即逢,通逄)或与之有关的铭文,铭文内容包括“王季作鼎彝”、“季作宝彝”、“王姜作龏姒宝尊彝”、“夆宝尊鼎”、“夆彝”等。这说明这一处墓地墓主人身份应当属于逄国国君级别。而刘台子遗址一带,应该就是逄国所在地。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昔爽鸠氏居之,季则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王因之。”《国语·周语》韦昭说:“逄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根据这些文献推测,逄国是夏商时期山东的旧国,被蒲姑氏取代后,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逄国从青州、临朐一带迁到了济阳。
既是姜太公的侄子,逄国的历史自然和姜太公有关。在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中,姜太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听纳了周公的建议,实行“以殷制殷”的政策,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统治殷地。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当时他仅有13岁,只好由周公摄政。不久,姜太公等握有兵权的将领策划和周公一起东征,将叛军管叔、蔡叔、武庚等人一举拿下。在这一场艰难的长达三年的征战中,周成王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于是,姜太公身负王命,转战南北,镇压叛乱,征服方国,为周王室再立赫赫战功。周成王所说的地域大体就是今天山东境内的黄河、胶济铁路和莱州湾三者之间的地方。济阳正处于其间,所以可以推测,今天刘台村的邻村“姜集”村和周边一带“姜”姓族人的“姜”字,就是由此演化而来,“姜集”当为姜姓的集聚之地。

 
周昭王的女儿嫁到了逄国———
逄国与周王朝有着联姻关系

 
熊建平说,刘台子遗址中有一件刻有“王姜作龏姒宝尊彝”铭文的铜鼎,“依据金文惯例判断,王姜当是做器者,而龏姒则是昭王(周武王的重孙姬瑕)的女儿。昭王的女儿嫁到逄国,可见逄国国君与周王室有着联姻关系,并保持着密切往来。从墓葬形制,器物组合,青铜器的精致,大量的精美玉器,尤其是多达574件的绿松石、玛瑙串珠等推测,6号墓主应是逄国某一国君夫人。从以上铭文分析,逄国在商代的地域为青州、临朐一带。商末周初齐地为蒲姑所有,逄国就已西迁到济阳来了。”
熊建平说,“我们梳理一下铜器铭文,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初为了安邦定国,实行以殷制殷的政策,将商代逄伯陵的后代封侯,其中一个叫逄公,他娶了周天子——— 昭王的女儿——— 龏姒,被封到济阳一带的逄国。他到位后,就选择了具有高台、向阳、取水、生活方便的刘台子,作为他的国都定居下来。”
 
 链接:百度百科·刘台子遗址
三次清理的古墓除1座为汉墓外,其余4座为商末周初的遗存,规模结构基本相同。如3号墓长方形土坑竖穴,一棺一椁,有二层台;墓口下一层席, 上有朱砂,席下为棺椁,棺外壁有红、黑彩绘,色泽鲜艳,棺内也有朱砂,尸骨架仰身直肢;随葬小件玉饰,棺椁间出土铜器、原始青瓷、蚌饰等39件;墓底有椭圆形腰坑,内有殉狗1只。2号墓无腰坑。4号墓为二次迁葬墓,有棺椁,随葬品很少。这4座商周墓保存完好,出土文物共300余件。青铜器大多有铭,如“作厥文考宝阝尊彝”、“季作宝彝”、“逄彝”及“王季作宝彝”等,为研究古代河水济水间的商周古国、族属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