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溪涧流态”感悟书法之美

 邢玉洁驼云闲夫 2020-03-06

「翰墨点滴」

从“溪涧流态”感悟书法之美

作者| 吴德昌

书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线条的艺术,更具体地讲也是点、线、面的组合艺术。“点、线、面”就是书法的组织“语言”,当“语言们 ”和谐、统一、完美地呈现在同一区域时就有了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疏密对比、枯湿浓淡、正欹参差、繁简穿插等不同的美感。或奔放激昂、或含蓄内敛、或亭亭驭风、或气宇轩昂、或痛快淋漓、或悲欣长鸣等等都籍于那些点点线线,走走停停。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令人过目不忘优秀的书法作品呢?笔者认为,除了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和深厚学养以及全新的创作理念外,还必须有人文情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画如此,书法也如此。

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非常善于观察和体悟大自然的景观物理,从中悟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得不到的书法之理,使他们的书法走向了新的境界。

唐代书法大家张旭,被誉为“草圣”,见“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逐行笔为之一变,“古诗四帖”写得出神入化,让后人看得惊心动魄。宋黄庭坚从“艄公撑橹”中参悟到用笔使腕之奥妙,用线真力弥漫,耐人寻味,还从天上长云领悟到“一”字的写法。他与苏轼都是大书家,他们曾对对方的书貌作了诙谐的评价:黄字“死蛇挂树”,苏字“石压蛤蟆”,虽有调侃之意,但也是寓自然之理于书法的最好诠释。

一、“溪涧流态”启示

多年前,笔者就有一个感觉:每见到那或隐或现、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或面或线的山涧溪流时就产生了“书写”的感觉。这不正是一种生动活泼令人神往的“书法”境界吗!后来看到明代书法大家王铎的作品,又一次感召和印证这一自然现象与书法创作的关联和暗合。当然,王铎是否有从“溪涧流态”中得到书写启迪我无从考证,但他的行草作品恰有“涧流”之美!

也许你会认为这未免有些“牵强附会”,然而,从我个人的内心感受中的确有着对书写有诸多的启发作用。溪流涧水在行进中变化灵动,触摸不定。时而结郁成谭,回环深厚,犹如书法中粗重的用笔,特别是重笔、湿笔、涨墨之处更能体现此种效果,形成了“面”的元素;时而飞流直泻,细如发丝,柔中见刚,力透入木,极似书法中的牵丝引带,左顾右盼,参差错落,形成了“线”的感觉;时而水花飞溅,玉珠起舞,象征了书法中“点”的元素,刚果爽气,点厾分明,如银河之缤纷,如繁星之棋布,为书法增添神的魂魄。

二、王铎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在王铎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美丽心动的场面:

以他的行书立轴《金山寺》来分析欣赏。其内容为:大江鳌背拥金提,解缆攀藤路欲迷。赤日常流孤寺外,白云只在暮山西。层岩剥落残碑卧,古洞阴森怪鸟啼。卜筑中冷堪自老,何须更槕走陵溪。金山寺之二首,王铎为倩老先生词宗正之,乙亥秋具草。

图一为王铎书法作品《金山寺》立轴,纵274厘米,横55厘米。

图二为笔者对《金山寺》的节奏、点、线、面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到“溪涧流态”的蕴意,前两行可分十个起收流程,富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图三为笔者针对《金山寺》联系自然界的“溪山流态”作出的内心感受示意图。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 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他的书法独具特色,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气足势强,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极大。其书喜用生宣纸和长锋笔,书写速度快,善用涨墨,涨墨含水量比润墨要多,即笔毫先蘸浓墨后蘸水。用涨墨书写后,其墨迹并非墨色与水色分离,而是墨色有晕化感,非常生动。王铎书法特征:①方圆结合——方笔刚果有力,圆笔遒劲缠绵;②行笔快速——明快爽利,流畅挥洒;③藏露收笔——藏者含蓄滋润,露者笔顺势出;④线条组合——顿起轻收,再顿笔起,再轻收笔;⑤线条变化——单字变化和整字浓淡来调节;⑥体式生动——往左倾斜,形成动势。

《金山寺》为绫本行书,长篇巨制,气势宏伟,一泻千里,是王书的典型之作。作品从开始到结束,犹如一场交响乐,主旋律高亢激昂,节奏明朗多变,给人以极强的形式感;又如溪涧流水,一泻千里,气势恢宏,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更象是一幕舞台剧,千姿百态的角色,纷至沓来,极尽人生喜、怒、悲、哀之情!前两行笔者分为十个长短不等的节奏,把点、线、面的“语言”发挥到了极至,而每组、每字各有形态和表情,但是它们都统一在同一种“情境”中,令人叹为观止!

从“溪涧流态”意象来思考,我觉得,王书似乎在宣泄内心世界的爱恨情仇,从他的身世遭际似乎可以得到印证,只有在书写之下才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就像溪涧之水,在磕磕碰碰中,在结郁苦闷中,在有言难诉中不断再寻找到出路,就这样曲曲折折中前行。

人生如此,书法也是如此。

三、笔者作品的分析与体悟

笔者曾作行草作品,裴度诗《皇甫判官溪居》,其内容为:“门前俯青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飞不到,时有水鸟啼。”作品已开始从“门前”二字作为一个小组,略有停顿,为下面的行进作积蓄之意,接着是“俯青溪”作一小组,之后便渐入高潮,到了“木”与“红”有两个小的变化,最后到“到”字,这时书写已经到达最高潮,最后略归平复。整幅作品以点、线、面为建构要素,应合内心“涧流”之意趣,行笔轻重缓急有变,起落参差不定,或结郁成块,或飞流直下,或左顾右盼,摇曳生姿,开合大起大落,从开始到高潮又复归平静,用落款来稳定与调整,达到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说,书贵心手两畅,其中就提出了“五乖五适”的理论,这不仅仅是对书写者技巧技能的要求,更重要的书写者心态的调节与激发。时下,我们有许多所谓的书法作品,一味追求技法与制作,缺失了“情”与“境”融入,使得“作品”虚、假、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与对自然物理的观察与感悟。

四、行笔与情绪

书法作为一种技能技巧非常完备的艺术,有赖于长期的积淀和总结、传授、发扬。结合到具体的“字”与“字组”其中用笔、用墨、用水就非常讲究了,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下面结合王铎与笔者的作品来进一步分析。

如王铎的“钟声浮别”四字和“雒州香山作旧日”与“寂人磵忽然宽”两个局部。

1.从书写技法上看

①②③处运用了逆起回锋的笔法,用墨浓重饱满,形成了“涨墨”黑块,有了“面”的感觉,其间运用“复笔”,在叠置中达到厚、重、留的视觉效果。④⑤⑥处快速提笔,在“牵丝引带”的缠绕回环中形成了“线”变化与灵动。⑦⑧⑨则以“点”的形式出现,结郁深沉,使“行”中有“驻”。

2.从书写情绪上看

①②③如幽幽深潭,表现出饱满厚重的内心世界,也是作者对人生、情感、阅历、修养的积蓄。④⑤⑥由积蓄到喷发,到宣泄、到突围展示了书者内心深处的不安、苦闷、与抗争,从缠绕、迂回中找到了新的出路。⑦⑧⑨这是人生的情感的驻足地,需要调整和思考,为今后的发展作暂时的修整。

3.从书写意义上看

进一步拓展了书写的形式空间和视觉感观。既具有绘画的元素又具有西方绘画的构成意味,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笔墨以外的“语言”,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欲望,到达了形式美和情感表达双重目的。这样的长篇巨制在当时乃至今日都是了不起的创作,令后人赞佩不已。

五、书意的新拓展

无内容书写的尝试,笔者觉得,既然书法是点、线、面的组合 艺术,那可不可以舍弃书法的具体内容作纯粹的无文字内容的尝试呢?在书写中运用点、线、面的元素“随心而动”,写出此时此刻“个人心情”,这样的“创作”也许偏离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但作为行草书的状态练习与情绪表达也未偿不可。笔者曾作过多次这样的“创作”,觉得也有一定的欣赏和探讨价值。(如图所示)

总之,书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表现艺术。它不仅仅是娴熟的技能技巧的展现,更是人生阅历、个人修为、道德情操、自然物理的融汇的集中体现。从《兰亭序》到《祭侄文稿》,从《古诗四帖》到《寒食诗帖》等等都是证实了这一点。

CHUN AN WEN YI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