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郑国)父亲祭仲和丈夫雍纠只能活一个,你选谁?

 qiangk4kzk8us4 2020-03-06

说到成语,相信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一两个,并且很广泛地应用在我们平时的沟通交流中。据悉成语最早的时候被称作“成言”,出现在东汉时期,经学家郑玄在《全后汉文》中记载的:“成言曰王后。”这里的“成言”是“旧有之言”的意思。

真正出现成语这个词是在南宋的话本《冯玉梅团圆》中,文中说:“这首词末句乃借用吴歌成语。”和最早的“成言”都有“旧有的句子”的意思,所以现在的成语大都来源于古代,有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等等。

成语历史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可能变了味道

这些成语经过时间的演化和口口相传,慢慢地脱离了原本的意境,被应用到了其他场合。有些是人们的断章取义还有一些是人们的望文生义。

1)举案齐眉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梁鸿传》,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表示尊敬的意思。但这个词是古代人发明的,它也比较适合古代的环境,如果搬到现代来,对现代的新婚夫妇进行祝福再用这个词恐怕就不合适了。

文中记载:“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梁鸿的妻子给他递饭菜的时候从来不敢仰视他,而是把摆好饭菜的小几案举得和眉毛一边高,恭恭敬敬地递给他。古代男权社会,女子没有社会地位,倡导的是三从四德,而如今男女平等,早已不再是古人那样了。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最早“为”读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这个成语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修为,那就愧对天地良心,被社会所不齿。后来不断被人演化,更成了自私自利者的挡箭牌,到处宣扬要人人都为自己,来实现他们不择手段的目的。读作wéi,就赋予了这个成语比较积极的意义。

3)无奸不商

不奸诈就不能做商人?古人可没有那么不奸诈,而恰恰相反这个词在古代是对商人的褒奖,是个褒义词。古代的米商在做生意的时候,是用升或者斗等容器来计量的,为了博得回头客,他们会在斗装满之后再多添点,让斗里的米冒出尖来,因为无“尖”不商。后来被曲解成了“无奸不商”,并把这个奉为做生意之道,简直天壤之别。

除了上述中说过被曲解的成语之外,还有一个成语也被后人曲解了,变成了专门指责女性的一个骂人的成语。

丈夫和父亲只能活一个,女儿雍姬询问母亲,诞生了一个成语

据《左传·桓公十五年》中记载,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国家统一,其实早已暗潮汹涌。在郑国有个祭仲,从郑庄公开始就对他比较信任,成为郑国的重臣。郑庄公死后他成为可以废立国君的权臣,在当时祭仲可谓是“春秋第一权臣”。直到祭仲死后,齐国的齐桓公才敢出兵干涉郑国内政,足以见他的足智多谋。

郑庄公死后,祭仲又辅佐了郑昭公、郑厉公。到了郑厉公时,他忌惮祭仲的专擅权力,害怕威胁到自己皇位,所以暗中派了一个人准备杀了祭仲。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祭仲的女婿雍纠。雍纠接到这个任务后竟然欣然答应了,原来他一直是郑厉公的心腹,刺杀自己的岳父这样的事情都能干得出来,可见这郑厉公和雍纠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雍纠先是卧底在祭仲身边,娶了祭仲的女儿为妻,这样就能赢得祭仲的信赖,他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再伺机下手。本以为天衣无缝的事情,没想到被自己的老婆雍姬,也就是祭仲的女儿(婚前叫祭姬)知道了。

一边是自己的父亲,老公要去刺杀自己的父亲,而另一边如果要保住父亲,老公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在这两个人之中只能保一个,犹豫不决不知道站在哪边的雍姬找到了母亲,问母亲丈夫和父亲哪一个更亲近。

母亲说:“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于是雍姬就把雍纠准备暗杀父亲的事告诉了祭仲。祭仲如许人也,以他的权势和地位,雍纠自然被杀,而郑厉公也逃离了郑国。保住了父亲,却也失去了丈夫,雍姬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结语

这就是成语“人尽可夫”的由来,来自雍姬的母亲,原意是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不过后来这个成语就被断章取义了,用来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产生不正当关系,当自己的丈夫看待。

这与原本的意思相去甚远,充满了对女性的侮辱和贬低。不由得想起了“红杏出墙”原本是描写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却被后人解读为女子有外遇。这两个成语都是对女性的亵渎,实在令人感慨。

参考资料:《全后汉文》《冯玉梅团圆》《左传·桓公十五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