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风雅浙东》追寻浙东唐诗之路

 镜湖水Y 2020-03-07

                  东

                  竺岳兵                 

  今天生活在浙江的人们,大多富足而安逸,有多少人还记得起跋涉之苦?那号称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从嘉兴市海盐郑家棣,经钱塘江口杭州湾,到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由此达彼了!

  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唐朝的那位福建漳州人周匡物,上京赶考,因为家贫,只得手遮太阳,徒步应举,到了钱塘江岸却无钱渡江,连宿两夜,不得接济,无奈在钱塘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无疑,比起那个时候来,我们是幸福的。然而,历史却把“风雅”这个词,赐给了唐代的浙东—一条诗人纷至沓来、充满诗情画意的唐诗之路。

  曾经沧海

  “浙东唐诗之路”的范围,在钱塘江以南、浦阳江以东,包括苍山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约2万余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起历史上勾践越国最稳定时的疆土要小一些,比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浙江东道”的建置所辖范围,也少了几个州,而与今天的“浙东”地域相合。

  “唐诗之路”所指的浙东的地形,像一个倒放着的“爪”字,底面(即南面)一撇是括苍山与大盘山,上面自左而右(即自西而东)三撇,依次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天台山从关岭算起向东经天台县、新昌县、宁海县、奉化市、象山县、鄞县、宁波镇海、定海区,绵亘起伏155公里,陡落东海再起而为舟山群群岛;会稽、四明两山休止于今宁波、绍兴平原。

  历史上的所谓“平原”,比今天的要小得多,它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杭州至宁波铁路线相去不远。而屡见于唐诗的镜湖,却比今天的鉴湖大110倍,总面积达二百多平方公里。李白“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是对它如实的描写。而今天的绍兴市区,唐代时多半是镜湖水域,李白“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诗句,就把越国古都说成是水流围绕着一个台地。唐代诗人在诗中,往往用“海上”指代浙东,如宋之问“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唐诗》中约有300例之多。

  在倒“爪,形的南面,即三山交会处。是剡中,即今新昌嵊州盆地。

  新昌嵊州盆地略呈三角形,西北边以会稽山为界,东北边与四明山接壤,南缘为天台山麓线,总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唐代时.这里尚是湖泊沼泽地,地面与海面的高程相差不多,东晋时,位于上虞县的东山山麓尚属浅海,到唐朝时,这里叫剡川,近年才称“曹娥江”。剡川是与镜湖连着的,这从贺知章年老归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便可得到证明。

  海涨潮时,就出现海水倒灌。海水倒灌时,今嵊州市清风附近的桐亭也遭淹没;唐代诗僧贯休用“微日生沧海,残涛傍石城”的诗句,记录下了他亲眼所见的潮水到达今新昌大佛寺的情景。

  在三角形的底边(南面),有一个较小的、更为封闭的沃洲盆地,即今新昌长诏水库处。沃洲之名,按照《尔雅》的解释,与剡溪源头华顶峰、石梁飞瀑有关。沃洲盆地,西与天姥山仅一水之隔;东为沃洲山、水帘飞瀑;北接今新昌大佛寺;南有石梁、华顶。从华顶峰向南下30公里有天台盆地,盆地东有国清寺、赤城山。始丰溪中穿盆地接灵江而达临海、温岭。

  唐诗之路的山水经纬

  “北马南舟”,舟是古人旅游南方最便捷的工具。他们由水路坐船赏景,水尽登山放歌,于是有了“山水”、“山川”、“江山”、“河山”这样的合成词。

  浙东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水系汇注成的剡溪、灵江和位于宁波、绍兴平原上的浙东运河,勾勒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干线和支线。干线全长247公里,北起浙江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到曹娥江折向南剡溪,然后翻过天台山至始丰溪;从新昌向东行经奉化溪口到宁波、余姚的路线称支线,支线长136公里。支线西起新昌进人四明山和天台山水系汇注成的A江到宁波,与浙东运河合江而出海;位于浙东运河上的余姚接上虞一段水路也称支线。

  水由地载,山以水分,水是古今行政设置的主要依据之一,如河南、河北,江南、江北。

  海拔1110米的天台山华顶峰及其西起关岭、东止鄞县的山脊连线,是越州、明州与台州的分水岭,分水岭向南流有多条溪河,其中始丰溪至临海段,是唐诗之路干线。始丰溪源发大盘山和华顶峰,在天台县城汇合成大溪,国清寺、赤城、桐柏宫、寒岩,都在始丰溪流域内。始丰溪向南流约46公里达临海,有龙兴寺、圭峰、委羽山以及南面的李商隐客寓地。分水岭北流的水,各支流汇注成剡溪,唐《续高僧传》云:“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

  华顶峰北面的溪水,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向北流数里,有石桥(又名石梁飞瀑)。《天台山记》写道:“石桥长七尺,龙形龟背,桥两侧崖壁对立,瀑布水从桥下飞奔而下,令观者目眩心悸。”李白“侧足履半月”是对它最为形象的描述。而白居易“缭绞缭缕何所似,不似罗销与纹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则是对晚上观瀑景观的描写。

  过石桥向南4公里,有慈圣村。慈圣村往南,河床平缓,千山水注,始成剡溪。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舟行经越州至此,有诗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从慈圣向北顺剡溪行18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沃洲。

  沃洲原属(山+卬)(a ng山,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及梁慧皎《高僧传》均称“剡山沃洲”。沃洲在东晋时,是一处南北长里许、烟树凄迷、四面环水的绿洲,与名山天姥,仅隔着一条剡溪。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因山洞开,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酋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又有乾、兴……凡十八僧居焉。高士名人有戴逵、……许玄度、……孙绰、……谢万石……、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就像输血与受血那样,有一个血型选择的过程。白居易说的“十八高僧”,是推动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推动佛教发展的带动人,而戴逵、许玄度、郗超、孙绰、谢万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则都是耸壑智士、名驰千年的历史人物。唐代诗人追慕晋贤而纷纷来到这里,《唐才子传》所载八大诗僧,均曾亲履于此,吟咏不绝,在《全唐诗》中,“沃洲”、“天姥”一词出现的频率竟比“泰山”一词还要多!

  沃洲向北2.5公里有支遁岭,《世说新语》、《高僧传》记述的东晋高僧支遁向竺道潜买山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孟浩然《宿立公房》咏道:“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过支遁岭有兰沿村。在新嵊盆地上,兰沿村是最古的村落之一。比较兰沿与小黄山两地的海拔高度和文物遗存,可以大略看出在第三次海侵时期,越族居民为逃避海侵而从平原向南退缩到天姥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过程。后来海侵退去,留下许多湖泊沼泽,形成了极为畅通的剡溪。“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大自然营造了这神秀世界!

  沿剡溪前行

  刘长卿的“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诗句中的“鸟道”在会墅岭,会墅岭也是唐诗之路的干线,这是一条由谢灵运开辟的“谢公古道”。从天台山国清寺向北行38公里,途经赤城山、关岭、越万马渡再2公里到天姥山南端,再依天姥山麓西向北行6.5公里到会墅岭。会墅岭左有圳睦,是剡溪源头之一,下接惆怅溪。有斑竹村、司马承祯桥,是数百位唐代诗人从旱路游览台州、越州的必经之道。惆怅溪过司马承祯桥向北10公里与兰沿村前的剡溪汇合后,北流11公里到今新昌县城。新昌县在古剡县东南,有江南第一石窟大佛、谢灵运故宅、刘长卿碧涧别墅。刻溪中穿新昌县城镇北流5公里处有南岩,南岩是山海遗迹,中多螺壳洞穴,为7000年前卷转虫式海侵堆积而成。它是《列子·汤问》《庄子·外物》两个寓言的背景,尤其是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鳌的寓言,因具有怀抱壮志、锲而不舍的内涵,成了唐代诗人十分向往的地方。李白寻访南岩后,常以任公子自比,他的诗集中有“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阔’这样带“钓”字诗句的,有50余篇。可以说唐诗中与“钓”有关的诗句,大多以任公子钓鳌为典故。

  过南岩6公里为今嵊州城。嵊州城古为剡县县治。境内有东、西白山,皆为儒、释、道之窟宅,东25公里,有王羲之身后建的纪念“书圣”王羲之的金庭观。规模宏大,气象恢阔。王羲之晚年隐居剡县东南之罕岭(今新昌县东),其书楼丹池旧址尚存。

  剡溪环绕今嵊州城西、南、东,向北流约20公里到嶀浦,又称禹凿,出自李白“嵑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诗句。浦又称剡溪口,意思是剡溪到此为止,由此以北,溪流放宽成川,叫剡川。

  剡溪在嶀浦一段溪流,被会稽山、四明山夹峙,左转右旋,形如“了”字,称了溪。六朝建有始宁县,有晋宋谢玄、谢灵运故居遗址,唐有朱放、秦系等诗人隐居于此。诗人李绅三次在这里的龙宫寺读书游赏,著名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作于比。今尚存龙宫寺的许多文物。

  出剡溪口,水面忽然放宽,今称曹娥江,但唐代及唐以前,它不叫曹娥江,叫剡川。在唐诗中,没有“曹娥江”一词,只有“曹娥”一词,出现4次,这4次都是指曹娥庙,而不是曹娥江。所以《水经注疏》说:“历唐五代作志乘者,尚无曹娥、钱清之名。

  水从嶀浦向北流6公里,西有小江,东有东山。小江是小舜江的省称,这里在汉唐有“中国瓷都”之誉。又因为在它的西面有唐诗中屡屡提到的若耶溪,所以唐代诗人往来小江颇为频繁。皇甫冉诗曰:“江上年年春草,江头日日行人。借问山阴远近,犹闻日暮钟声。”

  东山因有晋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而往往成为唐代诗人的兴奋点,其中最典型的是李白,他一遇挫折,便说“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东山时常使他激荡起高亢的情绪。

  唐诗中出现一百多次的“镜湖”,在浙东运河与剡川交接处的西面,今称鉴湖。在镜湖的南面有若耶溪。若耶溪是唐代诗人最向往的地方之一,王维、贯休等许多诗人隐居于此。溯“浙东运河”11公里到柯桥,再13公里,便到了唐代文人周匡物因无钱渡钱塘江而在“公馆题诗”的西陵了。

  “浙东唐诗之路”通过诗人的诗歌勾勒出明晰的线路,但这条线路绝不仅仅和诗歌相关,也不是唐代才凭空出现。实际上,浙东地区在史前时期就留下了人类文明的遗迹,很早就被越人所开发,随着晋室东渡,浙东地区和中国山水文学、书画艺术以及宗教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来到这里,绝不仅仅因为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浙东山川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诗人们的歌咏下,不仅更富有诗情画意,而且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永恒的风景,吸引着更多的人们踏上这条非凡的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