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玉娟:从“如何教”向“如何组织学”转变

 昵称26737767 2020-03-07

精彩导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正在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学生正在逐步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

作者:韩玉娟,系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副校长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在课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 可见,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在课堂,提升育人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推进育人模式的创新必然要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打造高效课堂。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进程,我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传统的“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师主导地位”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观,正在受到“以学生需要和经验出发组织教学”以及“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冲击和影响,课堂正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我们应该从“如何教的研究”转向“如何组织学生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 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新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设计“以学为中心” 的深度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学得更好,从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正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借助微课开展“先学后教”的学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低,学习经验少,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开展了“先学后教”的研究与尝试。

“先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师没讲之前学生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自我建构、自主运用、主动探索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将课堂学习的过程前移。跟谁学呢?学生的学习资料有课本、微课、学习单、阅读材料等,通过“先学”解决“这个知识是什么”的问题。“后教”就是在学生“先学”之后的课堂学习,就自己在学习中相关问题与老师、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的过程。谁来教呢?生生互教,通过质疑解惑进行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来解决“这个知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

“先学后教”按照“知识学习前移(自主学习、自定进度、整理收获、提出问题)——课堂深度理解(展示交流、质疑探究、合作实验)——课后实践应用(举一反三、拓展提升)”的操作过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先学”的过程中,微课是其支点,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自定进度学习,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或倒退、或暂停、或重播等,这样使得学习更有个性化特征,也更具有灵活性。课上分享环节,是在教师组织下以“问题引领和知识贡献”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完全以学生的交流汇报、展示解疑为主,在交互中促进深度理解,而拓展应用环节则是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可视化的呈现。

以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为例,课前学生 “先学”,自主观看了微课,并完成了学习单。

课上第一个环节,学生汇报了微课学习的收获,老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会说了是不是就真的理解了呢?这需要进行检验。

第二个环节,老师布置了新的任务:编一个既能用加法又能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之后开展生生互讲、生生质疑、生生互评的活动。这一环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深化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通过画图、操作学具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先学”的效果,可以看出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完成任务,对于乘法的意义是理解了。

第三个环节是对学习单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学习单是学生先学过程中的产品,看完微课后独立完成的,结果发现一些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对于谁是相同加数,谁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还不是十分明确。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进一步澄清学习中的认识偏差和错误。课后拓展则是孩子们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以讲故事的方式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乘法,拓展对生活的理解、对数学的认识。

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在微课的支撑下,“先学后教”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协作、会话的过程中完成对乘法的意义建构,完整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学习过程。

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典型的做中学,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兼顾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以基于现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为特征,在学生完成挑战性的项目任务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升沟通、团队协作等交往能力。

在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把圆的周长这个内容设计成一个项目式学习。项目任务是(提出问题):肉店老板的菜板(圆柱形)有些开裂,需要在四周用一圈铁皮来固定,到底需要多长的铁皮呢?请你帮助肉店老板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用Pad记录下来,编辑整理成一个集知识性、故事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汇报、交流评价。

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拍成一部“数字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行为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彰显。在设计数字故事的时候,从行为上,要理清叙事思路、收集制作的素材、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制作、通过小组协商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行为背后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整体规划设计脚本的能力等。项目式学习成了一种打破常规的、以学生为主、以知识再创造为思路的学习方式。

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是规划设计,主要是相关准备工作,学生分组、明确研究主题和最终任务等,并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问题,主要是各个小组开展研究、设计脚本、进行知识再创造,并制作数字故事。学生探究活动开展十分热烈,学习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沟通协商,统一意见,达成共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请教老师,查找资料,个性化指导。学生需要构思设计整个作品,需要思考收集整理哪些素材、需要尝试使用各种技术(Pad、点阵笔等),需要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素材,使用iMovie来制作数字故事,需要尝试图像、音乐、声音输入电脑并进行剪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圆的周长怎样计算,他们通过看书和上网查找很快就发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可是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呢?公式里的π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我们用实验法得到的π跟书上不一样呢?在研究推导圆周长的公式中,学生各自认领自己的任务、设计自己的脚本、尝试讲给别人听、听取他人的意见修改、并进行录制、编辑,听取家长、老师、同学建议。

第三阶段是评价反思,是学生用数字故事深度学习的过程,主要集中在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在这里,学生进行分享、质疑、交流、讨论,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解释,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将知识嵌入真实的生活情境,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习不知不觉地发生。教师是组织者、陪伴者、调控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短短几分钟的视频作品,收获的也不仅是学会了一个知识,学会了一项技术,他们收获的是自信、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学习方式、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听听学生的访谈记录,或许对我们也有一些启发。合作组学生:自己推导出公式再解决问题特别有成就感,而且记得更牢了!也学会了新的信息技术,会制作视频。通过合作分工,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更和睦了。合作组学生:我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真的是我们自己在学习。我们很喜欢和小伙伴们交流讨论,上网看书查资料,动手操作实践,利用Pad制作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但有时,我们又感觉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挑战。以前是老师教,我们听,我们学。现在主要靠我们自己。我们会遇到困惑,甚至有争议。但这个过程,让我们每个人都收获满满!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正在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学生正在逐步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项目式学习”,都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