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我从苦中来

 木言禾四毛 2020-03-08

本文参加了【也曾是少年】有奖征文活动

       带外孙时,常常挂嘴边两句话:一是“我老了”;二是“我小时候可没有你们现在那么多玩具。”他们有时会不解地盯着我,用那稚嫩童音发出“为什么呀”的疑问。那一刻会勾起我丁点少年回忆,但也只是一闪念,有时淡淡地回一句“穷呀!”,就不愿意多说了。走过路过学校,有时会不自觉地驻足看嬉戏追逐的少年,特别是对带一、二、三道杠臂章的小朋友,还会多看几眼,说不出是由衷的羡慕,还是缺失的遗憾!起初还会对同行朋友念叨:“我们没有戴过红领巾,没有戴过那些臂章。”再后来多会选择沉默,偶尔也会泛起曾经是少年的涟漪。

少年是人生谁都无法逾越的时光,且烙在身上的烙印,永远无法抹去,像把“时空紧箍咒”加在头上一样,伴随一生,影响终身。这大概就是“历史局限性”表现之一吧!这样说来,好像我的少年多么不值不幸似的,又好像对我一生有多少负面影响似的,其实完全没有那个意思,只是理性直陈少年对人生影响而已。我的少年谈不上精彩、壮丽,但也是花样年华,是属于唯一、特别、独有的个人世界。我从来不抱怨出生,也没有因为少年平淡、成长乡下而懊悔,相反觉得父母、兄姐给的足够多,往往无以回报;在农村成长也没有什么不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曾经艰苦劳动、贫困生活、山村地貌、风土人情等,何尝不是另类幸福呢?!出生不能选择,少年自然天成,我不嫌家贫,不怨环境,不缺年少轻狂,再回首更是觉得得失自然,难能可贵,甚至妙不可言。

我生在贫瘠的乡下,长在落后的农村,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家庭里。我生长的山村坐落在山西省东部,距盂县县城约15到16公里。村子四周群山环绕,重峦迭嶂。北靠白鹿山,峰高坡陡,峭壁耸立,村里叫其北寨。山腰有多眼泉水,且常年不断,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半山腰盖有寺庙,因此村子得名神泉,亦称寺底。传说北寨是座活山,有“好雁飞不过寺底寨”的传说。南面是南山,西面是西藏(cáng),东面是南北横亘且绵延数里的山脉,不知道从哪里起,到哪里止,也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最惊奇的是在东山与村子间,还有一座孤山,恰好给村子留出两道出口,成了村子的天然屏风,据说是二郎担山路经时,把鞋子里一粒石子丢在路边而成。在村东北不到5里地儿,就是有名的藏山旅游景点。到过的人都说我们村是天然氧吧,空气特别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好地方。我们村至今仍不算富裕,放在全国衡量,可能中偏下水平。我的家就安在北山脚下,有兄弟姐妹“五男二女”,祖辈们种田为生,哥哥和姐姐们早年“外漂”工作。记忆中,父亲和母亲终日劳动,年终仍然入不敷出,因此,少年时期都要利用假期参加生产劳动,以补贴家用。

少年生活抬头看山,低头见石,脚踏黄土,身卧土炕。然而也有自己的梦想,说起来也许会不信,那时的梦想是当一名赤脚医生,或者林业技术员。因为感觉这两员在村里还算荣光,也比较轻松自在,还有争取的可能。对其他职业知之不多,能够知道的,又觉着都是天方夜谭。知道参军光荣,但是,根本轮不到;知道上学有出息,基本没有机会,当时是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名额很少且关系没有。耳濡目染从城里来的工作组,派到谁家都会好饭好菜招待,可根本看不懂他们,只是觉得他们干净、文气、高贵,且高不可攀,压根儿不敢想做他们那样的人。我哥姐他们常年在外,有的做工人,有的在公安,有的当教师,回到村里也很光彩,且我们乡下也有教师,只是进入门槛都很高,似也遥不可及。初中的时候,家里人已经谈论我将来干什么的问题,父亲曾经在林业队,也当过护林员,提前准备了做刨子枣木,预备让我学个木匠。家里人担心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维持生计,又怕过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穷日子,早早就发了愁。只是我年少无知,体会不到而已。

少年所处时代和家境,就是一个“穷”字。究竟多穷?小学的时候基本以苞米加糠的窝窝头为日常主食,家里不至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是,糠窝头、菜团子、小米饭、红薯、玉米面加榆树皮面做的河捞等是家常便饭,难得吃顿大米饭或小麦面(称白面)做的面条、馒头,就会像过年似的。有一年好年成,家里积攒下两大缸小麦,母亲还与大嫂合计留着给我长大成家用度,楞是舍不得吃。最难的是秋转冬,通常会有两天是我们羞于启齿的日子,一般都会向老师请病假,在家光着臀等母亲和嫂子将单裤赶制成棉裤再去上学。有一次班主任老师以为我真病了,专门登门看望,我和弟弟藏在院子一角,不能出来,也不想出来,那一刻恨不能有个老鼠洞钻进去,尴尬场面铭刻在心。少年时代多数都是穿哥姐的旧衣服,且千补丁万缝线,可没有现在年轻人将新裤子故意撕个洞的闲情。有一次穿一件灯芯绒上衣,是把我姐的旧红灯芯绒染成了黑色给我穿,可能那时候的颜料不好,也可能买不起正品,买的是冒牌颜料,实际染成了红不红、黑不黑的样子,老师用“艰苦朴素”造句,以我衣着为例,让我一时无地自容。穷过的少年,苦过的年华,让人懂得珍惜,知道奋斗,容易满足,也培养了吃苦精神。这些才是人生最大财富!才是天赐最好礼物!

我很少向他人讲述少年故事。因为走上社会后,圈子里基本没有人能够理解和读懂属于我的独特少年,包括爱人和女儿。她们通过家人或我小时候的朋友,偶尔听到关于我年少时的一言半句,大概由于没有农村生活概念,也很难真正入心进脑。起初我会为表扬我“爱看书”的话而骄傲,后来交往多了,行路多了,再听到这样的话会觉羞愧,世界真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经见多了,才知道我是“把芝麻当地球了”。其实,小时候根本谈不上爱读书,只是我们家有个好习惯,只要你看书,就没有人打扰你,就不用再干家务活,起初就是以看书逃避劳动。我们家家穷、书不穷,得宜于哥姐们读小学、高小的书都留了下来,且保存完好,得宜于我大哥在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经常借书回来。大概在三年级左右就开始看长篇小说,刚开始时,拿到厚厚的书,觉得根本不可能读完,只是偶尔翻看精彩段落,看到没有意思处就跳过,不知不觉迷恋起了其中的人物。静下心来从头看,一发不可收拾,没有电时点着煤油灯看,来了电时钻在被子里漏点光看,有时深夜被父亲催促好几次才睡觉。我爹妈不识字,也不问是真学习,还是看闲书,还觉得挺爱读书学习,经常给予表扬。说实话,那时我也分不清是不是就是学习,稀里糊涂地看,变着法儿懒。在校恰是少年期,我们农村高中是九年制,有的教材发了,没有老师开不了课,如英语就没有上过几节课。初中的时候也实行了一年半载考试排名、公布分数、大抓教学等,期间每次考试基本在班里排第一,还参加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数学比赛。语文教学老师经常让学生登台讲课,物理课就是参观水电站、农机具,并介绍其工作原理,化学课就是采集土壤分析那块地缺什么肥料,系统的知识学习基本荒废。后来考军校才在家人鼓励、部队领导支持下自学补习,下了不少功夫,但这是后话。有人说,我们这代人出生困难时期,是最倒楣的一代。其实,时势弄人,时势也造人。少年之学,绝非一无所获,比如说:批判性能力、登台发言能力、为人民服务思想、到基层实践的思想,都还是得到了锻炼。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无所不在,理念和习惯好难改变。家里虽然穷,但是,父母有一个理念很坚定,那就是再穷、再苦也供我们上学。这在我们村只有少数人家能够做到,也成就了兄弟姐妹各有事业。父母亲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在权衡“大小轻重”上令人佩服,很多农村家庭不希望儿女远离,不敢让儿女出外打拼,我的父母则不然。虽然在我们离开时也伤心落泪,但是,坚持认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息。这成了我走南闯北的精神支柱。小时候基本不接收他人赠予的物品,因为父亲一再告诫我:宁可别人欠你的,你不要欠别人的,欠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还,这样永远不会吃大亏。现在且不论对还是错,它确实在我的风雨路上,一直影响着我的交往行为。

少想长成,老想返少。小时候天天盼着长大成人,也像大人们一样可以做决定。而今多么想时间倒流,重返那无忧无虑少年季。摘酸枣、打核桃、挖野菜、捕蝴蝶、抓知了、砌雨水、晒粮食、忙秋收、拣地皮菜,还有挑水拾柴拣牛粪,爬山割草推平车,穿新衣放鞭炮过大年,总而言之,故事里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一样的少年,不一样的精彩!在校最爱打乒乓球,不过学校也没有其它什么可玩的。最热闹的时候,好几个班级抢3个乒乓球台,还是砖块、水泥砌的,没有球网就用砖和棍子支一个,买不起乒乓球,就拣废铁、拣骨头,几个人合起伙买,共同享有支配权。有时候打坏了、打瘪了,就用笔再赶起来或者找胶布粘一下,大多时候乒乓球都伤痕累累了,也舍不得扔掉。为打球常常放学不回家,也常常因为耽误干家务事而挨家人的骂。今儿骂明儿改,后天忍不住就又犯了。最光荣的事是领受办板报的任务,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分工负责村里的,就觉得也能做点事情,做完后会有成就感,做的好时非常自豪和得意。我们那里十年九旱,多数时候缺水,邻村的人们会半夜到我们村,排队拉泉水吃。夏天雨水大时,也会在村里预先挖好的大洼坑形成水潭,还能够保持数周。这时我们都会结伴偷偷去“狗刨”。虽然学校不让玩水,但是,因为长年洗不上澡,所以家长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顺便让我们洗澡。一次正好遇到女老师从公社开会回来经过,吓的大家赶紧往水里钻,不单单是怕批评,更主要是大家都光着屁股,每每想到此都觉得好笑。每当假期结束前,才想起该做的作业还没有做,白天写,夜里写,写也写不完,心里着急又不敢跟家人如实说,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学。那是最难熬的日子。可每一次假期都重复昨天的故事,一直也没有能够改正这个毛病。少不更时光珍贵,如今悔不当初。看来人缺少监督,十之八九养不成好习惯啊!如果确有少年无师自成好习惯,一定是聪明之聪明人啊!

我秉持老不向人忆少年的观念,就觉得越忆越老的快。可该来的还会来,终究还是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