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K12新课标教材-美国戴维斯出版社《探索艺术》介绍

 小扣柴扉jaw0j3 2020-03-08
美国2014艺术教育标准(新课标)颁布后,戴维斯出版社在2018年对其品牌K12教材《探索艺术》(Explorations in art,K-6年级)修订再版,是目前美国唯一根据新课标修订的K12美术教材。下面介绍K12新课标戴维斯教材的主要特点。

大概念驱动

该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大概念和一个基本的问题来组织。这是基于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波伊尔(Ernest Boyer)博士提出人类生活存在八种共同经验,包括

生命循环的经验;工作;使用符号;时间与地点;追求更大的目标;美的体验;寻求社会联系;自然联系。

它们构成了我们人类所具有的长期思考与关注的主旨,是人类经验的“共通”概念,它指向的是艺术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普遍的共性,是艺术学科的本质,也可以说是:核心素养。

在内容编排中,《探索艺术》涵盖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包括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一个大概念和一个基本问题构建,它们统领了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知识体系,1-6的大概念与基本问题分别是:
本教材中每个大概念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围绕其展开课程内容。

这些大概念让学生们致力于探索艺术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艺术。
同时,大概念会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使得学生对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形成持续理解,随着课程内容深度逐渐加深。

在每一个年级,学生们都会学习一些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作为理解大概念的案例。

他们要对作品进行感知与阐释,也会通过探索想法、材料和技能创造自己的作品。

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和批评来探究世界、自己和他人,这种探究就是一种构建深度理解的方式。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对“大概念”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课程也应当保持螺旋式上升过程。
以大概念“艺术与自然”为例,图中年级逐渐递增,1-6年级的大概念分别为:艺术和自然、自然的美、回到自然、自然的力量、自然的礼物、亲近自然、和谐。

这些大概念都指向了“人与自然”不同的方向。随着年级增加,认知深度也在增加。

不仅如此,在单元内的三个板块之间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每一个单元下面,由三个相互贯通的板块构成,每一个板块包括两个小主题和全面的工作室活动。
这样每一个单元,以大概念为中心,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在每一小主题和模块下面设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就构成了以大概念与基本问题、主题内容、目标、形式、行为、方法、评价为一体的教学结构。

通过围绕大概念的学习,打破素描、图画、雕塑、建筑、版画、工艺、设计、纤维、摄影、新媒体科目之间的割裂状态,元素、技巧等就不再是孤立的概念,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而美术元素和原则则嵌入这些单元之中,作为学生持续理解与应用大概念的工具。

围绕大概念,建立起对于经验与艺术的核心,形成一个概念性的框架,不仅有利于老师和学生掌握学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课程中能掌握重要的思想、观念。

同时,在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通过创作、展示、回应与关联,让美术的学习与整个人生和社会联系起来。

体现基于过程的学习

教材中分为艺术批评与工作室探索的过程,分别是艺术批评四步法和艺术创作五步过程。

基于过程的学习(Process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强调思维、计划与反思在艺术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超越只是做的方式,反对让学生沦为单纯的技法训练。
工作室探索5步法

以过程为基础的学习,不仅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获得学习意义,也是每个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连接,建构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参与者与构建者,意义的生成者。而这种注重过程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促成转变,融合新知识,反思原有的经验。

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这样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强调主动操作与探究,在真实情景中主动参与、合作的学习。
此外,基于过程的学习是一种整体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针对具体目标的教学。

它要求学生与同学、教师一起合作来定义一个问题,开发一个解决方案,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个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一名支持者,而不是讲师。

通过一个强调思考、计划和反思重要性的学习过程,学生们也超越了“机械式制作和灌输式接受”。

总之,该教材中的实践活动高度关注探索、创造、实验、分析、创造、反思、修正、展示、阐释、评估等过程思维。

基于过程的工作室还关注学科间相同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学科知识。

学科思维过程的一致性,使得美术的学习就拓展到了艺术和设计、语言艺术、科学和其他领域的课程。

例如,艺术与语言艺术学习的关联(Alignmentto Language Arts),其一,语言艺术与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相同的思维方式。

以构思为例,构思是在写作和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作家或艺术家进行创作之前,已经有大量的思想涌入他们的大脑。
作家可能会通过拟定一个关键要点的清单,一个大纲或是用一个图表进行构思。艺术家可能会通过快速的草图或是视觉化的呈现来进行构思。

因此,可以说在构思过程中的这一步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

而对思维过程的强调,学生会形成一个认知学徒模式,更透彻的理解学习与创造的本质。

通过学习学科间的思维的一致性,学习的效用就会大大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艺术学科本质。

同时,还可以将此思维过程迁移到其他学科,达到真正的举一反三。

探究性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理解,学生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记忆、回忆或模式化的应用来再现。

学生的理解程度加深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不断探究之上,本教材的每个模块的内容都由大量的问题主导,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教材通过探究性的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吸引学生。

反之,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探索大概念和基本的问题,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作出回应。

同时,探究加强学生与自己的学习建立起个人的联系,反映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以单元回顾为例,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来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
其中的批判性思考模块提出一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以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本课的艺术内容和基本问题。

例如,二年级的问题包括:为什么艺术家要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要真实地展现大自然吗?为什么是或不是?

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本身没有绝对固定答案,需要学生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寻找论据来支撑,而找寻论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学习的过程。

因此,本教材改变以往仅作为知识陈述的载体,强调以问题为主,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建构属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

表现性评价方式

当我们鼓励学生深入理解与艺术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技能时,重要的是确定他们对艺术的理解程度。

通过围绕大概念与过程式学习,我们会发现教材将评价嵌入到课程之中,将学生的理解程度评估转化为全面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指标,并以此起到固定课程的作用。

由于教材将学生视为提问者、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因此,评估主要围绕这些角色构建。

评估的重点包括学生对大概念和关键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多大程度上恰当地使用了艺术制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哲学探究技巧。

书中包括了如下评估工具:

课堂形成性评估、学生自评表、艺术档案袋评估标准、整体性量规评估标准、单元目标评估、单元表现任务评估、单元总结性评估量规。

艺术档案袋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研究日志和对自己作品的批判性分析。

艺术档案袋的形式可以包括实物型(大纸箱文件夹、装满图纸的盒子),也可以包括数字型(视频剪辑、数字图像、照片和三维作品的数码档案袋)。

可以说,教材中详细说明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各个维度的评估标准,包括讨论、批判性思考和回应以及艺术创作、展示、回应和关联。

在评估设计上,随着年级的增加,评估难度会逐渐递增。

在评估策略上,在工作室探索之初,就对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和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生提前就知道了所要掌握好的学习任务,并且朝着标准中的目标,寻找机会不断地去努力。

附录:《探索艺术》学生用书二年级部分页面
图1   单元导入自然的美:在自然中,哪里能够找到美?

图2   1.1 以树为主题——回忆自然
图3   1.2 边缘线——观察花朵
图4   1.3工作室探索观察线条、形状和它们之间的空间——观察树叶
图5   1.3工作室探索(继续)观察线条、形状和它们之间的空间-观察树叶
图6  1.4绘画中的混合色——自然中的色彩
图7  1.5色谱和情绪——想象的地方
图8  1.6工作室探索混合浅色和阴影——远处的自然
图9  1.6工作室探索(继续)混合浅色和阴影——远处的自然
图10  1.7陆地、海洋和天空——平静的美
图11  1.8旋转的风景——运动的美
图12  1.9工作室探索线条和色彩——天气的情绪
图13   1.9工作室探索(继续)线条和色彩——天气的情绪
图14   STEAM:专注科学-创作艺术时考虑排序
图15  单元1回顾

本文综合自《美国戴维斯出版社《探索艺术》1-6年级教师用书分析与研究(上)(下)》《美国戴维斯出版社《探索艺术》1-6年级学生用书分析与研究(上)(下)》等,原文刊载于《中国中小学美术》,转自公号艺术与认知,西南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