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安门广场始建之初

 天下文学文摘报 2020-03-09

明成祖迁都北京

公元1403年,朱棣在南京登基,是为永乐皇帝。

夺取皇位后,朱棣仍然以南京为首都。但他久居北平,又加之迷信心理,以为自己所以能够夺取皇位全因之藩北平而得福,所以他对北平很是看重。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称为“顺天府”。

而在南京,为了迅速控制政治局势,朱棣对建文时期的官员所采取的手段就是威逼与残害。

在政治上,朱棣虽然也重用了几个像杨士奇、解缙这样在朝野中都很有声望的前朝重臣。但朝廷上、市井中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仍然不绝于耳。这就让朱棣觉得,还是自己的旧邸北京好,抛开他所具有的所谓“王气”不说,单就当地民众对自己的支持与拥护而言,待在那儿远比在这地方每天生暗气强。

朱棣希望利用迁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要回到自己有群众和政治基础的老巢去做皇帝。

永乐四年,朱棣感到北京基础建设工作进行得差不多了,就着手对北京城进行营建,承担营建任务的是陈硅。

当时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陆续征调了二三十万农民和部分卫军做壮丁,大兴土木。

我们以营建北京时所用的木材为例来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明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北京宫殿也不例外,因此所需要木材的数量非常之大。所以,永乐四年,朱棣即命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这个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是工部尚书宋礼。

这些在山里砍伐的木料,是直接放入长江,然后在在专人的控制下漂流到下游。当年漕运尚通贯,自长江转而进入大运河,就可以直接抵达今天北京的通县。从运输成本来看,此为最佳路线。

《明史·宋礼传》中记,仅仅采木一项就耗费了十年时间。

至于营建宫殿所用的石料,都是在北京附近的房山、盘山等地区开采的。但石料的体积都非常巨大,运输起来非常麻烦,只好利用冰道和滚木的方法。据说为了在冬天制造冰道,运输石料的沿途每一里都要挖掘深井一口,以方便取水制冰。

整个北京城的营造从筹备到完工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最终,一座前所未有的城市诞生在明王朝的“永乐盛世”里。

明成祖从“丽正门”进入紫禁城

听到“教坊司”奏响鼓乐,朱棣才发现浩荡的队伍已经来到北京城的正门“丽正门”前。

这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执旗仪仗左右分列,顶盔贯甲的骑士“执金吾”骑马列于仪仗之后,“锦衣卫”护定皇族的车驾进城。先期到达的官员,早已经守候在路边,见着朱棣的车驾,立刻跪倒在道路两侧山呼“万岁”。

礼部官员下令鸣炮,在“望启归”的乐曲声中,炮响十三声,这是天子所用规格。

城内百姓听了,知道是皇帝驾到了,立时群情汹涌,人头浮动。

“丽正门”是沿用元代的旧称,就是今天北京的“前门”,它的城楼高42米,是北京城最高的城楼。当时,“丽正门”是北京城的正门,直到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才改名为“正阳门”。按照明代礼制规定,皇帝出入北京都要走“正阳门”,所以,朱棣也由此门进入北京。

朱棣进城时,“丽正门”的城楼垛口处都站有全副武装的士兵。细心点礼部官员还特意为他们手里的长枪更换了新的红缨,在城楼上残雪的映照下更显得鲜艳夺目,为盛大的欢迎仪式平添了几分喜气。

车驾顺利通过“丽正门”后,还要通过“棋盘街”才能到达紫禁城。

“棋盘街”是当时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区,把它设立在皇宫之前,就是代表在皇帝的统治之下,民生兴旺。北京市井之繁华,在当时中国无出其左右者,而“棋盘街”之繁华,当是北京之冠。

虽然碍于皇帝的身份,朱棣在车上不便像个孩子似的左顾右盼,但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加之自北京城营建以来,他一直格外关注,各类设计图纸已经看过无数次了,此时进入实地,看看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如何,对他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诱惑。

尤其是看过“丽正门”之后,朱棣觉得那皇皇然的气派大合自己的胃口,自己亲眼看看皇都的渴望就更是强烈。因此,他命令“锦衣卫”把车帘撩起,要仔细看看自己一心规划的城市。

跪在地上迎驾的百姓按照规矩是不能抬头看的,但期间不乏胆子大的,他们偷偷抬头,看见了朱棣自御辇中探出头来,登时大呼“万岁”。这立刻又引起一阵喧嚣。

朱棣此时满心欢喜,自然不会怪罪百姓,反而制止上前呵斥的“锦衣卫”,其时情景颇显融洽。

“棋盘街”以北,就是今天的“天安门广场”。

初建成的天安门广场格局

在初建成的时候,天安门广场远不像现在这样的开放和广袤,出了“棋盘街”,广场上还建有一座“大明门”,这是“皇城”的正门,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毛主席纪念堂一带。由这里通过所谓的“御道”就可以到达“天安门”,进而进入皇宫大内——如果把语境放在明代,则“天安门”当时称为“奉天门”。

所谓的“御道”,就是由今天的毛主席纪念堂起到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止,据说正好一千步,也有说是七百步,但一致的说法是,他叫做“千步廊”。

“千步廊”的两侧,对称建有“连檐通脊”的朝房各144间,其中,东西向朝房各100间,北端拐角北向的朝房各44间。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就在这样的房间里公干。

朝房和“千步廊”并不相通,因为“千步廊”的四周环筑着高达6米的朱红色宫墙。宫墙南连“大明门”,北接长安左、右两门(均于新中国成立后拆除),形成了一个“T”形的封闭空间。

按照狭义的说法,这个T”形的小广场才可以算真正意义上的“天安门广场”,但按照今天“天安门广场”的概念,明代的天安门广场还应该包括:前门城楼、棋盘街、大明门、千步廊朝房、金水桥、华表、石狮子、东长安门、西长安门。本书的所有内容也基于这个扩大化的“皇家广场”而展开。

作为皇城与市井的分界,“大明门”建筑风格庄严厚重,具有很高的规制。而作为皇城的门面,它的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了,每组都由上下相连的四部分组合而成,以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成为一处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按照礼制,车驾到了“大明门”后,皇帝要在这里稍作一下调整。这个过程就好像一支气势磅礴的乐曲,在一个高潮结束之后,出现一段温和的调整一样

到了这里,朱棣的情绪也由初进北京时的亢奋变得平和了。

尤其当他的御辇进入大明门,马蹄声在由长条形青石铺就的“千步廊”的路面清脆地响起时,即便是身为皇帝,朱棣也感到一股凉意从脚底传来,警戒之心就此油然而生。

的确,任何人走上狭长而逼仄的“千步廊”,他们的心理必然会由开始的平和转入紧张。普通人会感到敬畏的情绪,而皇帝所感到的,似乎是神明对自己的劝诫和警示。这种紧张感,充分显现出中国建筑对所谓“意”的营造。

等一走出“千步廊”,环境氛围顿时一变,横向展开、气势恢宏的天安门城楼显示出这个泱泱大国雍容恒定的胸襟来。

天安门城楼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就已经落成,当时叫“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是一座三层楼的五洞牌坊式建筑。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宫的正门,它朱漆金钉,光彩夺目。楼阁部分采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尤其是门窗,屋檐下处于阴影部分还施以彩画装饰,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有了它的装饰,在百色金水桥的衬托下,天安门城楼各部分轮廓分明,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蒯祥是北京宫殿的木工负责人,天安门城楼的木工就是由他完成的。他是今天苏州吴县人,木工手艺出自家传。据记载,故宫建成后,蒯祥就被朱棣提拔为工部的官员。想来是当天朱棣亲眼看到天安门城楼的气势,由此更加认可了他的能力。

据说,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石匠陆祥雕造的。陆祥是来自南方的石匠,其籍贯已经难以确定了,早在朱元璋营建南京时,他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石匠了。朱棣营建北京宫殿,专门把他征调到了北京,由他来掌管北京宫殿、坛庙的石活,因此,今天北京的一些明代遗址中的石活大多是在陆祥的主持和参与下完成的。

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以汉白玉为材料筑就的“金水桥”宛如朵朵白云,围绕烘托着天安门,使得整个紫禁城似乎高悬在空中一样,在以黄、红为主调的色彩组合下,中华文明堂皇和浩然的特色发挥得淋淋尽致。

或许就是走上“金水桥”的那一刻,泱泱大国皇帝的尊容感和责任感就在朱棣心目中无比鲜明地树立起来。

作者:吴伟、马先军

摘自《五月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