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僖公三年--久旱无灾 楚犯众怒 国级玩笑

 zqbxi 2020-03-09

      【经】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徐1人取舒2。六月雨。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冬,公子友如齐位盟。楚人伐郑。

     【传】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春秋经上只记载了“冬十月”、“正月”和“夏四月”没有下雨,可是为什么却说是连续半年多没下雨呢?这是因为“一时不雨则书首月”,一年分为四时,也就是四个季度,即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度如果都没有下雨,则只书写该季度的首月为“不雨”。古人真是惜墨如金,行文简练。这跟我们的书写材料有关系,竹简的制作成本太高,在这么珍贵的材料上记录和写文章,那真是要言简意赅,因为啰嗦不起。好在不是在庄稼需要雨水的时候,没有形成灾,但是这也属于“异”。古人对待灾异还是十分恐慌的,比如《后汉书·黄瓊(qióng)传·李贤注》引《春秋考异郵(yóu)》云:「僖公之时,雨泽不澍(shù),比于九月。公大惊惧,率群臣祷山川,以六过自让,绌(chù)女谒(yè),放下谗佞郭都等十三人,诛领人之吏受赂赵祝等九人,曰:『辜在寡人。方今天旱,野无生稼,寡人当死,百姓何傍?请以身塞无状也。』」汉朝兴起的“天人感应”,我们在春秋时期可以找到源头。我们不要觉得“迷信”是件可笑的事情,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古人愚昧”。迷信是有人类学和社会学基础的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有一本著名的书叫《相信魔法:迷信心理学》,它的作者叫维斯。他认为,迷信的根源是缺乏控制感,“一般来说,迷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控制力。当某种重要的东西面临风险,而结果又不确定的时候,迷信就被用来填补这个缺口,让我们感觉更有信心。”在《春秋左传》中,有好多“迷信”的记载,包括神怪、占卜,我们读的时候要站在现代的角度上,能够看透、看破、看到现象背后的道理。

      秋,会于阳谷,(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谋伐楚也。

       齐侯为阳谷之会,来寻盟。(此大会也,曷为末言尔?桓公曰:“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冬,公子友如齐位盟。(莅盟者何?往盟乎彼也。其言来盟者何?来盟于我也。

       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一场玩笑闹离婚

【译文】

       三年春季,不下雨,到六月才下雨。从去年十月不下雨一直到五月,《春秋》没有记载说旱,因为没有造成灾害。

       秋季,齐桓公、宋桓公、江人、黄人在阳穀会见,这是由于预谋进攻楚国。

       齐桓公为了阳穀的盟会而来重温旧好。(这是一次大聚会,不知为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说。在会上,齐桓公提出:“不要阻断河谷,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把应当立为世子的嫡长子换掉,不要把侍妾当作妻子。”)冬季,公子友到齐国参加盟会。(“莅盟”是什么意思?就是到那里去参加盟会。那么说“来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我国来参加盟会。)

       楚军进攻郑国,郑文公想求和。孔叔不同意,说:“齐国正为我国忙着,丢弃他们的恩德而向楚国讲和,不会有好结果。”

      齐桓公和蔡姬在园子里坐船游览,蔡姬故意摇动游船,使齐桓公摇来晃去。齐桓公害怕,脸色都变了,叫她别摇,蔡姬不听。齐桓公很生气,把她送回蔡国,但并不是断绝婚姻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改嫁了。

【注释】1.徐(xú冔)古国名。徐族为古代九夷之一,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周初建立徐国,后为吴国所灭。《诗·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韩非子·五蠹》:“仁义而徐亡。” 

2.舒:周代诸侯国名。春秋时为楚所灭。后置县,故城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遂围舒鸠,舒鸠溃。八月,楚灭舒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