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札记:写作是思想冻土上的春耕

 张福涛lu70kpm9 2020-03-09

这篇文章本不在我的计划内。关于教师写作的价值思考,我觉得前一篇文章《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写作》已经把这几年来所能想到的都写了。就我现在的认知来说,过几年可能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了。

所有的写作,都是一种文字的建筑。有的弯弯绕绕,飞檐走角,有的大开大合,横平竖直。这差不多就是建造宫殿与厂房的差别。两者难言孰高孰低。就看功能需要。写作也是如此。

我写一篇文章,事先都会有一些材料的储备。之所以在某个时刻写了这篇文章,一般是这些材料在某个时刻触动了我。

但就如建筑,一场工程下来,总会有边角料。有的看着很不错,但就是没法用进去。我的电脑里,有很多这样的碎片材料。有的是阅读时拆出来的,有的是修改文章时剔下来的。

这样的文字多了,不去理它,就成了“鸡肋”。这篇文章的里的不少素材就是上次那篇《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写作》的剩料。

之所以决定花点时间一定要让这些剩料重生来面对诸位。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第一次尝试写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很酷的表达。(见下文第三节),越看越酷,就索性拿来做题目了。

对于职业成长这件事来说。你能够写、坚持写远比写得完美更重要。

教师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难的是启动。我的主张是有了感触随时写点。现在手机都有记事本功能。哪怕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写作其实是一场在思想冻土上的春耕。起初艰难,但多写而自工,表达和思考之刃的确会越用越快。

大概所有的写作者,起步都从模仿拼凑开始,这并不难为情。这样的写作有人称之为“积件式写作“,东拼西凑成一篇有点逻辑的文章。当然别人的语句和案例还是要记得说明出处。不知道出处,也记得给内容加上引号,或者加上“记得有人曾经说过”。

然后你得让这篇文章冷几天,再摊开来敲敲打打,修修补补,随时放些有自己体验的个性化佐料,如此循环几次,让文章的堵点和块垒不断融合消化,渐渐会有文章的气脉和作品感。

写作首先不是为了发表,最重要的是为了思考和学习,是为了滋养思维的锐度和思想的厚度。

或许再过几天,你对这篇文章会有更新的发现,于是你可以在原来的材料上别出机杼,甚至推倒重来,这就是创造性的重构了。这样的事情多做几次,可能你就成为个中高手了。时间一长,你就会有自己的输出结构,就会比较自如地驱使散乱的知识和经验吸附在自己的思想上,形成新的表达。这就是一种知识贡献了。

对于教师职业发展来说,写作是一种很好的知识零存整取、增值获益的方式,是对自己认知系统和思维方式的深度打磨。

周国平说:对于我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时辰进入我的生命,唯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与我终生相伴。我不企求身后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恒。

这话说得多有生命气息!

作为专业人士,写作就是拒绝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失语和沉默,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以前我认为,阅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师自我修炼方式。但如果没有写作的输出,阅读的能量会大量耗散。借用假期陪女儿看《斗罗大陆》中的武功体系,无论是对实践的加持还是个体能量的提升,写作都是教师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辅助系武功。

特别是语文老师。对语言的敏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这可能比数学老师的解题能力对学科教学的影响更大。

杰出的语文老师,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写作者。一个写作者,更有底气成为语文大家。民国的那些在各中小学教语文的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