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见你》大结局:陈韵如,其实被讨厌也没关系

 醉里且笑 2020-03-10
作者 :老万,来源:万读论坛(ID:KindleBBS)

剧《想见你》以豆瓣9.2分的高分完结了。从播出开始,剧中人物陈韵如的死因便一直被网友们猜测。
 
陈韵如是一个十七岁的女高中生,她自卑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机缘巧合之下,爽朗直率的女主穿越到了她的身上。陈韵如的灵魂被封锁在了意识中,但她能感受到外部发生的一切:

女主附体的“自己”很受大家欢迎。

当陈韵如的灵魂回归到本体的时候,她的家人、同学甚至是喜欢的男生都不约而同地对她说:“你怎么又变回以前那副令人讨厌的样子了!”
 
此时的她内心一样厌恶自己:“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被厌恶团团围住的陈韵如,决定结束这段人生……
    

《想见你》的编剧说,这部剧的真正议题并不是爱情本质,而是青少年认同。剧中的陈韵如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当被人厌恶时,你会怎么办呢?
 
“被讨厌即是自由。”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哲人与青年的对话之书



从前,有一位住在郊外的哲人,他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可以随时获得幸福。
 
有一位青年无法接受这种观点。他自幼就缺乏自信,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境地。在这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于是他去拜访了这位哲人,想一探究竟。
 
哲人接待了青年,对他说:

并不是“世界”本身复杂,而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只要你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你的不幸正是自己亲手选择的结果。
 
这话引起了青年的强烈不适,他开始与哲人进行争辩。从“人可不可以改变”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青年人一次又一次地驳斥哲人的观点。但在一次次交锋后,青年人开始思考:

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将原本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结合生活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惊讶地发现,青年似乎就代表着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但随着对话的深入,你也会像青年一样,开始被哲人那些看似荒唐的观点说服。

我们的不幸全是自己选择的



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对此,青年和哲人展开了一次探讨。
 
青年认为,该男子曾经在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从而留下了心灵创伤。
 
哲人否定了他的想法:

男子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困住他的并不是过去,而是他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一定有很多人不解,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观点?
 
但仔细想想,假如真的是“过去”决定“现在”,那么每个曾经被欺辱的孩子都应该不愿意走出家门,否则就说不通了。
 
哲人将上面的论断称为“原因论”:

我们一味地关注过去,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于是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努力做出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成为原因论的信徒:

我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给我留下了心灵创伤,所以现在才无法幸福;
我是因为以前被校园暴力了,所以现在无法相信别人;
我是因为之前一直都在被老师否定,所以现在不自信......

我们认为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由于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所以现在也很难改变。
 
但你或许没有意识到,将责任推卸给无法开口辩驳的过去是在为自己开脱,而且我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

比如,获得他人的同情、理解;
比如,为自己不那么满意的表现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比如,可以安心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的所有行为并不是受过去的经历所支配,而是被目的所驱使。
 
就如哲人的观点:

现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法国电影《轻松自由》的男主角是个有着多学位的博士,但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都不做。他靠低保生活,终日不工作,每天只是发发呆、看看书、吃吃小饼干。
 
这看上去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男主角怎么会轻松自由呢?他的父母不催他工作吗?他的朋友们不会鄙视他吗?他的邻居不会看不惯他的游手好闲吗?
 
这些情节在电影里都存在,但我们的男主还是愉悦地这样生活着。因为他明白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父母的催促、朋友的鄙视、邻居的不理解都不是他的课题。


“课题”是《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课题”就是这是谁的事情,判断的标准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所干涉。
 
“你赶快去找个工作!”“你这样完全不行啊!”“我真是不喜欢这个样子的你!”

这些都是他人干涉你的课题的表现。关于你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若自己的决定让别人失望了,那些情绪是别人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你也无法左右。
 
正如犹太教教义所说: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勇气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虽不是阿德勒的著作,但书中所贯穿的思想皆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内容。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阿德勒的心理学也被称为“勇气心理学”。阿德勒认为: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不停地下决定改变,却不停地失败?根据阿德勒的理论,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只是在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定。

因为只要不去做任何有实质性帮助的事情,那么就可以一直保留“只要我做了,我就可以变好”的可能性:
 
我没成为小说家只是因为我没有时间去写,只要我开始了,我就一定可以;

我没能拥有好身材只是因为我还没开始锻炼,只要我愿意,我体重绝对会下降;

我没能拿到奖学金只是因为我没认真起来,只要我做了,我就可以进入前几......
 
我们一直在用“只要怎样怎样”来宽慰自己,实际上,我们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我们害怕“改变”带来的失败。
 
有人说,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现在就只剩下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了。


还记得哲人一开始对青年说的话吗?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只要你想,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