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路地处虹口,有一个话题无法回避。
日本人来了。
十九世纪中期,西洋人乘鸦片战争余威在上海大展拳脚。老大是英国,美德法紧跟其后,余下一帮喽啰趁火打劫捞外快,日本顶多算个小马仔。明治维新让日本长出了点肌肉块,想找人练练,于是,1894年闹一场甲午海战灭了大清的北洋水师。1904年挑战老毛子,又赢了一把。这一下日本人上至天皇,下到妓女统统亢奋起来,想要统吃全世界,先从中国下口。
日本人到上海也相中了虹口,挤在美领馆旁边建了日领馆,并在塘沽路东端周围建起一批公共建筑。其中
1. 日本领事馆,1871年建旧馆,1911年原址翻建新馆。此楼即为现存黄浦路上的红楼。
1871年(清同治十年)建第一代日本领事馆
1911年(清宣统三年)建第二代日本领事馆,左侧为美领馆
原日本领事馆现貌, 黄浦路106号(红楼)(2009年)
2019年,黄浦路106号,背面为原日领馆红楼(段段摄)
周边北外滩改造施工,不知未来是何景象(段段摄于2019年)
2. 日本邮船公司(NYK),1870年,日外交正、副使率团抵沪,与上海道正式订立中日官方邮船制度,并在虹口临黄浦江地段购地兴建日本邮船码头。1885年,日本邮船公司(NYK)在扬子江路(今黄浦路)开张。此楼现已不存。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日本邮船公司(NYK)在扬子江路开张。(此楼在日领馆东侧,现已不存)
北外滩的日本邮船公司(NYK)及码头
3. 日本邮电局大楼,1876年时,日本在沪的邮政业务,在沪总领馆内进行,1915年日本邮电局大楼在西华德路(今长治路)1号建成。90年代拆除,盖了一家工商银行。
1915年(民国四年)日本邮电局大楼在西华德路(今长治路)1号建成,90年代拆除,现为家化金融大厦(现门牌号为天潼路133号)
热闹的西华徳路(长治路)靠近塘沽路附近
4. 日本人俱乐部,前身是日桥于1899年建立的运动俱乐部和1903年建立的葵卯会与赤门俱乐部,1904年几个组织合并,取名为日本人俱乐部,1914年俱乐部新建总会楼。设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295号上。日占上海时日本人装斯文,举办过一些文化活动。战后为上海市政府民政局,解放初虹口区政府曾在此办公,后来变浦江电表厂,1994年拆除。
1928年(民国十七年)建的日本人俱乐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295号(近吴淞路),现已不存。
战后为上海市政府民政局
来源:《老上海百业指南》
塘沽路309号,浦江电表厂,日本人俱乐部旧址
来源:中川道夫摄于1987年
5. 东本愿寺别院,全称是真宗东派本山本愿寺上海别院。日僧小栗栖香顶等建立,是日本佛教最早在上海开办的分院。1876年在北京路499号开设,1883年7月移至武昌路3号(今380号),是二层水泥楼房,中国人习称“东洋庙”。它除进行宗教活动外,还开办日文《上海新报》和《佛门日报》,兴办新闻纵览所、诊疗所、育婴堂、学校、慈善会、佛陀会、火葬场和墓地。建筑已不存。
东本愿寺别院,全称是真宗东派本山本愿寺上海别院。武昌路3号(今380号),现已不存。
东本愿寺别院,佛主转移仪式
6. 西本愿寺,1905年8月,西本愿寺又在文监师路(今塘沽路)114号开院。1930年4 月,在今乍浦路439号,另建西本愿寺上海别院,上海西本愿寺由日本建筑师冈野重文设计,外壁以花岗石块砌,沿马路立面是一座高墙,望去似印度等地石结构的佛教寺庙,顶部为半圆形拱圈,外圈刻花纹,内圈凹进为窗洞,也有花饰,颇有气势。值得注意的是下层的墙面,长度达15米,由横竖排列之石条和面块组成,横条呈长方格,上下三排,竖条有七排,条间相距有98厘米,竖条面上凸出直径59厘米圆形的各种莲花图案浮雕,横竖石条相交处的莲花图案浮雕共有21个,莲花图式各不相同,但风格一致。西本原寺是日本佛教徒和日本侨民举行宗教仪式及超度亡灵的重要祭祀活动场所。西本原寺现在是保护建筑。
1930年(民国十九年)建的西本原寺原貌
西本愿寺分院内的日本阵亡者骨灰盒
西本愿寺现貌(段段摄于2019年)
尽管也就将近3层楼那么高,站在面前的时候还是很震撼
7. 1904年建造了当时有名的豪华旅館“万岁馆”、“丰阳馆”。战后,日本在华资产作为敌产全部被国民政府没收,肥了一帮“劫收大员”,“万岁馆”旅館成了内迁工厂联合会办公处。万幸的是,此楼在外滩交通大改造中没被拆掉。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业的旅馆,万岁馆
丰阳旅馆
2019年,万岁馆(段段摄)
2019年,塘沽路西華徳路(长治路)口丰阳旅馆,图中间的玻璃大楼是拆了日本邮电局建的银行(段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