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工作那么积极,却总是频频出错小林一毕业就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因为做事积极性格温和,同事们都喜欢他。目前已经是一个工作小组的组长了,带领着8个员工。 上个月,分公司准备为新品上市,在附近小区做一场文娱活动,因为准备过程是个吃力活,领导就把事安排给小林做了。 小林勤勤恳恳操劳了一个月,他感觉自己忙得上窜下跳,应该没问题了。可是到了活动的前一天晚上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事:公司总部发过来的试用样品放在郊外的物流仓库,因为长时间没有去取,仓库说可能退回去了。 小林知道这次要出大事了,赶快找来几个员工,一起打车到物流仓库帮忙找。物流仓库那边核实后确认没有退回,那就可能是堆压在仓库的某个死角了。 经过连夜的翻转,总算找到了,大家虚惊一场。 更刺激的还在后面: 次日,到表演歌唱节目时,主持人一报节目,两个乐队都上去了。两队人互相打量着对方,以为对方走错片场了。 原来,为了节省费用,其中一个乐队被分公司领导否了,而小林忘记通知人家了。 这次事件的结果,除了现场短暂的混乱外,分公司还多支付了一笔出场费。 领导自然对小林十分不满。 小林为什么做事那么积极主动,却频频出现疏漏? 因为小林视野受限,陷入隧道视野效应,犹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领导一安排任务,小林就一头扎进去死干,什么都不思考,做不到规划全局,看不透任务的来拢去脉,结果事情搞得一团糟。 二、为什么职人会被隧道视野所困?(一)路径依赖陷阱
小林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就是“二话不说埋头就干”,就像一个经常游泳过河的人,面对一条没有桥的河,直接从岸上一头扎进水里,准备潜水过河。结果,河水太浅,一头撞到了水里的石头上,头破血流。 (二)缺乏全局思维 全局思维,就是考虑问题时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放大格局去思考。这能帮我们透过表象去抓问题的本质关键,避免“一叶障目”。 就像你走进商场购物,如果不在入口处,提前通过布局图找到目标商品销售区,你就会在商场里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找,耽误时间。 公司文员小苹也犯过这类错。 领导让她把上个月的各类支出汇成一张表交上来。她就立马在公司OA里到处搜集数据,结果搜了两天,搜集出来的乱七八糟的数据,连她自己都能看懵。 其实,她只需要问一下老员工,公司都有哪些类别的数据,然后在OA里找到分类,十分钟就可以导出全部数据。 三、三个办法避免隧道视野效应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跳出隧道视野呢?日本作家斋藤孝给我们提供了“规划力”这个角度。
看来,要避免隧道视野效应,我们需要掌握规划力,谋定而后动,从规划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一)5W1H分析法,透视任务本质 1、5W1H分析法
如果小林用5W1H分析法分析他面对的任务,他应该这样分析: ①对象 (What)——什么事情 这是个什么活动?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能不能做别的活动?到底应该做什么活动? ②场所 (Where)——什么地点 在哪里做?公司为什么会选择在小区办活动?能不能换个地方?应该换个什么地方? ③时间(When)——什么时候 什么时间做?公司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办活动?能不能换个时间?换什么时间更合适呢? ④人员 (Who)——责任人 这个任务都关系到哪些人?为什么要让自己干?能不能换其他人?我能搞定相关的其他人吗? ⑤为什么(Why)——原因 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公司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的活动?没有其它方式的活动可用吗?如果有,应该怎么用? ⑥方式 (How)——如何做 我怎样才能把这个任务做好?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有没有其它方法?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 2、分析原则:问题的拓展 5W1H分析法,是从6个方面来分析任务的,但是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每一个方面,都有四个维度的问题:现状 、为什么 、能否改善、应该怎么改善。 如分析 “对象(What)什么事”这个方面就要继续分析下面四个维度: ①现状:这是个什么事? 这是一场文娱宣传活动。 ②为什么:为什么做这个事? 为了新品上市宣传。 ③能否改善:能否换别的方式? 能不能换成在小区投放平面广告或者报纸广告? ④该怎么改善:应该换作什么方式? 应该在报纸上投放广告,报纸广告效果更好,覆盖面更大。 我们用一个表来清晰地展现出来 (二)MECE分析法,分解任务元素
使用MECE分析法分解任务元素,就可以有效避免遗忘和疏漏。 1、用MECE法分解任务所包括的元素 为了扩大学生客户群体,领导安排小李举办一次篮球比赛活动:筛选公司成员组建篮球队,跟某大学篮球队在该校园打一场篮球赛。 第一步:确认核心任务 小李的任务的核心问题是:在校园举办一次篮球赛。 第二步:找到任务切入点 小李这次任务包括的元素有两大类:人和物。 第三步:把相关元素分类并细分 比如本次活动包括的人: 把相关的人按照在任务中的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公司内部人、学校相关人、录像摄制公司的人、裁判组; 以公司内部人为例,再按在任务中承担的工作,细分为篮球队队员、拉拉队、控场人员; 以控场人员为例,再按具体工作,分为秩序维护员、物品管理员; 以物品管理员为例,分为赠品管理员和奖品管理员; 以奖品管理员为例,确认姓名。 第四步:检查 检查每一步分类是否有不恰当:比如按人分类,把公司内部人员跟场控人员并列就是不对的。 检查每一步分类是否相互独立:比如把任务元素分为人和物,如果再加进去个“赠品”就不对了,因为物就包括了赠品。 检查每一步分类是否分得完全穷尽:比如对人的分类,根据在任务中的作用不同分为公司内部人、学校相关人、摄制组人员、裁判组,如果少了任何一个,就不算是“完全穷尽”,在后期执行工作时就会出现疏漏。 检查每一步分类是否细分得不能再细分了:比如人的分类,分到物品管理员这个层,是不能停止的,因为物品有两种,且要分人管理。 2、分类方式 对元素进行分类的时候,肯定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定。 比如对人分类,可以按性别分男、女,也可以按职级分领导、员工,还可以按照所属团队分A团队、B团队,具体用哪种分类,要看你面临的具体任务。 以本次篮球赛活动为例: 把人分类的时候,可以按照单个项目所属分为:公司内部人员、学校相关人、摄制组、裁判组; 把公司内部人按工作任务分为球员、拉拉队员、场控。 即,每一层的分类都有一个合理的划分依据。 (三)WBS工作分解,把大任务分解到可执行的小步骤
老邓是某图书策划公司的办公室主任,下个月本市有一场图书展览,领导安排老邓负责这次参展活动。 1、分解方式 WBS的分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具体执行时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用哪种方式分解。下面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①按照实施过程分解:初期 中期 后期 老邓的任务: 初期需要执行的是:安排公关部联络图书展览主办方、初步确认参展人员、通知策划部筛选合适的展品、通知广告部安排制作相关宣传材料等等; 中期需要执行的是:确认展位的位置、确认参展图书质量和书名、确认具体时间和人员等等; 后期需要执行的是:开展前三天将图书、广告材料、参展人员安排进入展区等等。 ②按照任务的各个目标分解 老邓的任务可以分解为: 展位确认; 宣传材料跟进; 图书确认; 参展人员跟进。 ③按部门分解 老邓的任务可以分解为: 策划部; 公关部; 编辑部; 广告部。 2、分解原则 将主体目标逐步细化分解,每个任务要分解到不能再细分为止;分解后的工作结构清晰,层次明确,一目了然,尽量避免盘根错节;最底层的环节可直接分派到个人去完成,且要对应到人、时间和资金投入。 以老邓这个任务为例 把任务按照各个目标分解: 展位确认; 宣传材料事务; 图书确认; 参展人员事务。 以参展人员事务为例分解: 陈列员选择和培训; 合同洽谈员选择和培训; 讲解员选择和培训。 以讲解员选择和培训为例分解: 讲解员的确认事务; 培训事务。 以培训事务为例: 确定培训人员和完成截止日期。 3、注意事项 ①某项任务应该在WBS中的一个地方且只应该在WBS中的一个地方出现。 比如第三层中的“展位确认”,出现在了第三层,就不应该再在其它位置出现。 ②WBS中某项任务的内容是其下所有WBS项的总和。 比如“乐队事项”是下面几层工作项的总和,它不能包括广告公司事项、物业事项等。 ③一个WBS项只能由一个人负责,即使许多人都可能在其上工作,也只能由一个人负责,其他人只能是参与者。 比如这个任务是由老邓负责的,那么他就是唯一的总责任人,虽然最后负责讲解员培训的是李老师,但李老师只是其中一个细分任务的参与者。 ④每个WBS项都必须显像化,且所有参与者都要知晓这个整体的WBS事项,以确保准确理解已包括和未包括的工作范围。 WBS的整体或者部分环节必须可视化,且相关参与者必须知晓各自的工作任务。 ⑤在全体参与者知晓且同意的情况下留有变更的余地。 一个WBS就是一个工作计划,但是我们都知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对于任何计划,我们都要留出可变动的余地,且在变动时及时跟相关人员沟通。 四、总结当我们陷入隧道视野效应时,我们就会看不清任务关键及细节,并在执行任务时频频出错。 造成隧道视野效应的原因是:固有经验的路径依赖和缺乏全局思维。 解决隧道视野效应的方法是:合理使用5W1H分析法、MECE分析法和WBS分解法。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