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莹 / 健康界 大家目标一致,行动也是一致的。这场战役,我们肯定能打赢! 3月2日,由第四批和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共同接管的武汉市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传来了好消息:当天,共有113人出舱。 作为武汉市蔡甸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37名筹建者之一,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护士长张海伟对这一个月的支援工作感想颇多:“我们与患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从2月13日收治第一批患者开始,整体救治和转运工作就在有序进行。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为主的37人军团,从严格感控环节,到对每一个患者的人文关怀,都让整个方舱医院营造出了家的氛围。 在方舱医院住院期间,被江苏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坚守和付出所感动,有患者主动帮助医护人员管理病区、照顾失智老人,出院时被江苏医疗队授予了“优秀志愿者”证书。这样事无巨细的管理,也被认为是开创了方舱医院的“江苏模式”。 摸索出构建方舱的管理经验 在2月3日晚上接到指令之后,张海伟一行人于2月4日就抵达武汉。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37人起初被分配到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参与早期的筹建和医疗救治工作。 “方舱医院”这种救治方式在部队偶有尝试,但在全国大范围使用还是首次,所以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欠缺。“对我们来说,是从没经验到有经验的过程。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时,大家在协调沟通物资供应、管理、病人收治等方面有过探讨和磨合。”张海伟说,还好,在客厅“方舱医院”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最终都逐步得以解决。 有了前期的宝贵实战经验,2月11日晚上11时,张海伟一行37人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负责体育中心方舱的整体运作。 2月12日,工人施工完毕;2月13日,体育中心方舱就正式开始收治患者,当天就收治了50人。三天后,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共收治572名患者,达到满负荷运转状态。 不同于武汉客厅方舱有中南医院负责物资管理和指导、医生护士承担主要救治工作,在体育中心方舱,除了一家县级医院供应物资以外,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医护人员自行解决。 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的这37人,全都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即刻起,他们要承担起负责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所有大小事务的重任。换句话说,医护人员要承担起整个医院的运作工作。 按照武汉的整体部署,武汉体育中心方舱负责收治武汉硚口区和武昌区两个区的患者,主要来自社区和当地街道已经确诊的轻症患者。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原则,为了把医院的床位腾出来救治重症患者,方舱医院成为紧急情况下的非常选择。 不久后,来自江苏省10个地区95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也加入到体育中心方舱,一同进行正常的岗位轮岗和值班。 结合在客厅方舱的实战总结,张海伟所在团队总结出了众多经验。张海伟告诉健康界,按照三板斧原则,首先是建立组织架构。在组织架构中,前期进行了人员分工和岗位职责的划分,这样能够让后加入队伍的人快速了解自己的岗位,工作目标明确,医院运转就会比较有序。 其次是物资准备,主要分为生活物资、医疗物资、储备物资。院区病人迅速满床后,就发现前期的物资准备产生了一定效果。 第三是社区化的管理模式。由于体育中心方舱篮球馆空间密度较大,张海伟所在团队对体育中心方舱进行了区域的划分,在病人收治之前就做了明确标识,包括线路指引等。 目前,方舱医院被分为ABCDEF 6个区。每个区有80到100张床不等。考虑到病人住院隐私和生活方面的问题,设置成三个区收治男性患者,另外三个区收治女性患者。 进行完区域划分、岗位划分后,每个区域会有一名护士长或者责任医生,这样工作的上传下达更为高效。张海伟表示,社区化管理模式中有一大亮点,就是基于很多轻症患者行动自如的特点,发展了不少病区内的党员志愿者。 这些党员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医护人员做基本的联系和管理,尤以生活秩序的管理为主。有时,志愿者参与舱内的管理,会比医护人员管理效果要好。“发挥党员志愿者的作用,组织舱内患者自我管理的经验证明,这样的管理模式让舱内生活环境和治疗环境都有了很大提升。”张海伟十分感动于志愿者主动提供的帮助。 用真诚陪护连接人心 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不断摸索,根据轻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及切实的心理、生理条件,开创了方舱医院的“江苏模式”。 这其中较为有趣的是,体育中心方舱别出心裁地推出了5个1服务,即一次户外活动,一次营养保健操的训练,一次观影,还有小礼品和出院时的送别仪式,大大提升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他们被压抑了很久,要筹建他们对健康的自信、对生活的自信,这样就医的依从性就会提高,也能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有助于康复。”张海伟告诉健康界,一般的自限性疾病,很多患者都能自愈,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提升免疫力。 按照方舱医院的功能划分,前期会以收治和转运患者为主,中期以治疗为主,后期以服务为主。所以,在方舱医院运行一段时间后,张海伟等医护人员逐渐找到了管理方法。 例如,在收治病人时,面对少量病人会进行逐个登记、分检、预检和分诊工作,这些在舱外就可以完成;如果患者批量入院,则会直接由引导员引导至床边,先安置患者,再安排责任医生和护士进行床边的预检和分析。这样,整个工作流程会更有秩序。 张海伟团队还会不断地满足病人的个性化需求,使病人有种家的感觉。“我们和患者建了一个微信群,利用医护业余时间,进行答疑解惑。”张海伟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有效,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管理方法是一方面,因客观条件限制,方舱医院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依然存在,这些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 由于交通运输受限制等客观情况,方舱医院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环节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有了与患者前期的沟通,这些困难患者也表示了理解。比如,体育馆里的水量不大,患者就配合做到了节约用水。可以说,整个过程,医护与患者一同克服了很多困难。 有的患者看见护士们穿着防护服,各方面行动受限,于是主动提出来说:“你有什么简单的事情,让我帮你做。” “真的很感谢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自发地给与帮助。我们希望病人能早日康复出院,我们也能早日回家。大家的目标一致,行动也是一致的。”张海伟坦言,他来方舱医院,最大的收获就是来自患者的认同,同时还收获了与患者、与同事间的宝贵友谊,这些都是他在出发前没有想到的。 感控管理就是每个细节的严谨 在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护理工作相对琐碎。除了患者的收治和健康教育以外,护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实时的监测,能尽早地发现病人病情的变化,若发现重症患者,会立即进行转院。 病人出院前,要进行核酸检测和CT检查。由于方舱患者较多,护士不仅要组织安排好病人的核酸检测和CT检查工作,还要做好引导登记工作、告知患者出院后自我隔离的注意事项等。在患者出院时,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还会准备小礼品和一封信,同时还会给优秀志愿者颁发奖状。 能有批量出院的美好场景,离不开极其重要的一环,即方舱医院感控工作是否到位。 据张海伟介绍,体育中心方舱设置有两个感控岗位,感控一号岗负责指导医务人员入仓前的检查和到岗前的体温检测,体温异常的人拒绝进仓,体温合格的医护人员才可以进行穿脱防护服。由于医护人员的防护检查涉及到很多细节,所以感控一号岗需要一直有人24小时值守。 而感控二号岗的工作则较为特殊,属高风险岗位,主要工作是负责洗消护目镜,还有对做核酸检测时所用头盔的洗消工作。由于护目镜、头盔都是重复使用,所以感控二号岗的工作人员还要对其进行高浓度的浸泡消毒,且洗消后要淘洗6遍才能使用。 在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里,每个功能岗位上都会有一名工作人员,是来自37人团队的成员。这37名医护人员,承担起了整个方舱医院的运营工作,包括上报数据、检查患者、办理出院和媒体联系等。 那声低沉的“谢谢”给我力量 让张海伟一直记忆犹新的是,2月4日到达武汉时的场景。 “高铁服务人员帮忙推行李时,眼里的那种尊重和认可,我一直记得。”瞒着父母来武汉支援,拥有两个可爱女儿的张海伟何尝不想念家人。但是,他更清楚的知道,在他身上有更重要的使命。 收治患者当天,张海伟在舱外引导病人,当时患者的心情都很压抑。有位患者从他身边走过时,悄悄的对他说了声“谢谢”,声音低沉。就是这句“谢谢”,在很多艰难时刻,都给予了张海伟满满的力量。 回忆起这一个月的点点滴滴,张海伟感觉到了职业的荣耀感。在这期间,无论是酒店服务人员,还是通勤途中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者,都为医疗队员奉献出了最大的耐心和友善。“我们提出的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有种被优待的感觉。”张海伟说。 对于如何排解救治病人的工作压力时,张海伟笑称自己会和家人视频,家人和亲戚朋友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动力。 直到来武汉半个多月后,张海伟的父母才知道儿子驰援武汉。平日里与他沟通并不多的岳父,在2月29日那天,发来一条短信:其他都是假的,你健康回来才是我们全家人最大的希望。 看到岳父短信的时候,张海伟的眼睛湿润了······ 目前最大的压力,是见不得自己的队友倒下。“等疫情结束后,我们几个队友想出去走一走,散散心。”张海伟说,这是他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情。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这场战役,我们肯定能打赢。”张海伟充满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