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复课堂】偏瘫患者上肢为什么呈现屈曲痉挛模式而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

 菩提可能有颗树 2020-03-10

近日有读者在【康知了】公众号后台留言,提问“偏瘫患者上肢为什么呈现屈肌痉挛模式而下肢呈现伸肌痉挛模式?”。

小编仔细思考了一下,这是每一个康复治疗师都知道的,偏瘫患者从Brunnstrom Ⅱ期开始出现痉挛,而典型的痉挛模式就是“上肢表现为屈肌模式,下肢表现为伸肌模式(部分下肢长期处于屈曲位的患者可表现为屈曲模式)”。

那么,“偏瘫患者典型痉挛模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网络搜索得到的答案也不能系统地解释这个问题。小编恶补了一些书籍和文献,整理成文稿,供大家参考、讨论。

一、痉挛

痉挛是指在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由于脑干和脊髓反射亢进而使局部对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大的一种状态。

痉挛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倾向于两种机制:反射介导机制和非反射介导机制。一般认为当中枢神经发生病变后,高级中枢对脊髓的牵张反射的调控发生障碍,使牵张反射过敏和反应过强。后来的研究又发现,有一些与牵张反射无关的因素在痉挛的发生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的失衡与痉挛的形成有明确的关系。中枢抑制系统起源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叶和旁中央小叶以及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下行传导路径属于锥体外系。中枢易化系统起源于小脑,下行传导路是网状脊髓易化系统和前庭脊髓易化系统。

当高位中枢病变或损害累及它们与下位中枢的联系通路时,低级中枢的活动就从高位抑制中释放出来,使脊髓节段机制的活动亢进,出现异常运动模式和原始反射。一般认为与此同时易化系统的功能也是增强的,痉挛的产生正是这二者失衡的结果。因此,中枢抑制的减弱是导致痉挛发生的重要机制。

二、反射、脊髓反射、肌紧张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产生适应性反应为反射,是运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脊髓反射主要作用是抵抗重力,支持身体维持姿势,逃避伤害性刺激。正常时,它受高位中枢的抑制,不易表现或表现不明显,一旦切断与高位中枢的联系,则脊髓中枢活性增高,脊髓反射易于表现出来。

正常人体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发生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其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紧张或肌张力。适宜的肌紧张是一切活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对于维持全身肌的正常张力,维持躯体基本的姿势是很必要的。如果骨骼肌的这种持续收缩增强,称为肌张力增高。

肌紧张是由于骨骼肌的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使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则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以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因此,它在抗重力肌比较明显,只要重力作用的牵引力量存在,反射性肌收缩将持续进行。

三、典型痉挛模式表现

人体的抗重力肌在上肢主要是屈肌,在下肢主要是伸肌。当脑卒中时,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控制作用消失或减弱,此时脊髓水平的牵张反射由于失去了上位中枢的抑制而活跃起来,表现在静态牵张反射肌紧张方面,出现了抗重力肌的肌张力增高/亢进。表现在脑卒中患者身上,就出现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屈肘、腕掌屈),下肢伸肌痉挛(伸髋伸膝踝跖屈,致使患侧下肢长于健侧,而不得不“划圈”以代偿)的表现。就是我们常见到的没有经过正规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典型姿势:上肢“挎篮”姿势、下肢“划圈”步态的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