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被贬岭南,却写出一首旷达之作《食荔枝》,短短4句成为励志经典

 qiangk4kzk8us4 2020-03-10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唐诗宋词的繁荣,其实主要得益于唐宋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也正是如此,贬谪才会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唐诗宋词也才会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说到贬谪诗人,就不得不提苏轼。因为他在不断的贬谪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旷达的性格,而大部分人往往只知哀怨嗟叹。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苏轼被贬岭南时,写下的一首旷达之作《食荔枝》,来感受一下他身处困境却能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惠州(今广东惠州)。不同于今日的繁荣,岭南一带在宋时还是蛮荒之地,罪臣也多被流放至此。苏轼这首《食荔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写。

顾名思义,它应该是一首咏荔枝的诗呀,为什么要说体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呢?这是因为苏轼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所以他只能流连风景,体察风物,从岭南极为平常的荔枝上,去抒发自己的旷达心境。这也是此诗能够成为名篇的原因,即短短4句,却是励志经典,值得一读再读。尤其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两句更是千古名句。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首先,诗的第一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即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苏轼说它四季都是春天,显然说明了他对岭南的物候特征了如指掌。而这是需要苏轼亲身经历才能总结出的,因此就自然而然有了诗的第二句“卢橘杨梅次第新”。

即枇杷和黄梅按照顺序成熟,总能吃到新鲜的。这里需要注意,卢橘本是橘的一种,但诗中指的是枇杷。据《冷斋夜话》记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从这句诗的意思来看,我们可以得知苏轼非常熟悉岭南的物候特征和风物习性,也就衬托出了他对岭南深深的热爱之情。

然后,我们来看诗的三、四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那么我是愿意永远都作岭南人的。我们都知道荔枝很好吃,但如果是苏轼这样的吃法,那么肯定早就上火了,还有可能会长痔疮。那么苏轼为何要这么说呢?其实他是在借荔枝来赞美岭南的风物,从而抒发自己对岭南的留恋之情。

实际上,苏轼关于荔枝的诗不仅仅这一首。如苏轼在岭南第一次吃荔枝,就写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词。又如新年刚到,苏轼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新年五首》说:“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而之所以如此,除了真的喜欢吃,以及赞美和留恋之外,便是源于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心态了。

综观苏轼的这首诗,他即便身处逆境,却依然能够找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显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并铭记的。如今我们自然不会因为贬谪而身陷逆境,但每个人逃不掉的也是逆境,这时就需要我们有旷达的人生态度。所以说苏轼被贬岭南,却写出一首旷达之作,短短4句成为励志经典。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