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胎儿脐疝的超声诊断

 粉粉在微笑 2020-03-10

概念

胎儿脐疝(Fetal umbilical hernia),又称先天性脐疝(Congenital umbilical hernia),学者Hempel-Jorgensen 于1929年首先描述。出生后发病的脐疝(Umbilical hernia)与胎儿脐疝是不同的两种疾病。

脐环


胚胎期体褶卷折分化成原始的脐环。脐环是脐带的羊膜与胎儿腹壁皮肤,二者汇聚的解剖依托,只有脐环正常,脐带腹壁插入才正常。胎儿脐环声像不能直观显示,只能通过脐带腹壁插入正常与否来判断。

脐环的弹性纤维具有类括约肌的收缩功能,胎儿分娩断脐后,脐血管、脐尿管的退化闭锁有助于脐环的收缩闭合,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瘢痕”。

胎儿脐疝儿,胚胎期脐环分化发育正常,胎儿腹壁的皮肤、肌肉、筋膜等正常发育。而脐膨出胎儿,胚胎期脐环分化发育异常,继而腹壁的皮肤、肌肉、筋膜等腹壁结构发育异常,腹壁出现裂隙。在胚胎期就已存在的缺陷,决定了脐膨出胎儿不存在正常的脐带腹壁插入。

图1 胎儿脐疝模式图。该图为腹正中皮肤切开掀起,示:腹壁结构正常,脐带插入脐环,脐环四周皮肤完整。包块主体是滑向脐带的一侧。

图2 胎儿脐疝儿出生后照片。注意脐带羊膜与腹壁皮肤移行过渡情况。覆盖脐环的皮肤呈“袖口”样伸出一段与脐带根部羊膜连续。疝囊包块并没完全被脐环上“袖口”样皮肤包裹。

图3脐膨出模式图。该图为腹正中皮肤切开掀起,展示腹壁结构异常,缺损不完整的脐环,腹直肌不附着剑突,往外侧附着肋缘,没有腹白线;脐带插在膨出包块顶端。

病理机制

胎儿脐疝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多个假说。这些理论的共同点都指向与生理性脐疝相关。

妊娠第6周,肝肾发育的同时,肠袢开始快速生长,而腹腔容积的增长相对滞后,导致腹腔内肠袢突入脐腔内,形成生理性脐疝。至孕10-12周,腹腔容积增大,肠袢陆续从脐腔返回腹腔,生理性脐疝消失,脐环收缩脐腔闭锁。当调控这个生理过程的某种机制失调(已有证据证实,脐腔内肠袢间粘连和(或)肠袢与脐带壁粘连),导致部分肠袢持续滞留在脐腔,形成胎儿脐疝。而脐疝是因腹腔压力升高,肠袢被动地自脐环部位腹壁薄弱处膨出,两者机制完全不同。

两者发病机制的不同,脐疝的特征性表现——疝囊被覆完整的皮肤,胎儿脐疝儿则不存在。胎儿脐疝疝出在脐腔的肠袢,里层被覆腹膜,外层大部分被覆脐带的羊膜,脐带根部的小部分被覆一小段“袖口”样伸出的皮肤。部分脐疝疝囊可自行还纳腹腔或腹压升高时疝囊更明显。胎儿脐疝,早孕期形成脐腔内包块后,疝出肠袢从不会自行返回腹腔。

胎儿脐疝与脐疝是两种不同疾病。

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胎儿脐疝在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生率是1:5000。

疝囊内容为中肠(小肠),其特征性临床表现是,疝囊颈部脐环上方小段“袖口”样皮肤。“袖口”样皮肤是临床胎儿脐疝与脐膨出鉴别的标签。胎儿脐疝伴发畸形少见,少见染色体异常,预后良好。

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胎儿脐疝的超声诊断标准:

1、脐带根部见肠袢包块,包块为等回声或高回声(相对脐水平腹腔     内回声),包块内可见蠕动性。

2、脐带腹壁插入位置正常(正常脐环)。

图4 脐带根部等回声包块,内见蠕动性,脐带腹壁插入正常。(脐带腹壁插入位置正常,即脐带插在正常的脐环上。证据:切面图中脐带连接腹壁,脐带两侧缘与腹壁皮肤连续。)

图5  CDFI显示脐带腹壁插入。

鉴别诊断:

胎儿脐疝包块形态与小型脐膨出形态相似,胎儿脐疝儿脐带腹壁插入正常,而脐膨出胎儿脐带插在脐部包块上。

图6 胎儿脐疝。脐带腹壁插入正常。

图7 小脐膨出。脐带插在包块上。

后记

胎儿脐疝常误诊为小型脐膨出。小型单纯肠型脐膨出,染色体异常发病率高,须行有创产前诊断,其孕期管理与胎儿脐疝不同。胎儿脐疝误诊为脐膨出,行保守治疗会出现严重并发症肠坏死,误诊还可能给孕妇及其家人带来严重焦虑。

胎儿脐疝的正确诊断,可避免分娩断脐带时肠管的医源性损伤。单纯胎儿脐疝外科治疗简单,还纳肠管行脐成形术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