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条文第168条

 ll无为 2020-03-10

“中医世家网”邀请“姚院长”先生为所有希望学习《伤寒论》的读者详解伤寒论条文,每天一条。我们在此转载分享。

条文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这个病本来是个太阳伤寒,当用汗法,现在用了吐下之法误治后,七八天了病都没好,这时的病已经是个变证了,在本条方里,他是变成了阳明里热证。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个“热结”,其实就是吐下后里虚,邪气趁虚而入,入里化热,也就是从表证变成了里证。这个“表里俱热”的表不是指“表证”,而是“体表”,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提前讲的170条说了,用这个白虎加人参汤是无表证才用的,所以这里只要你觉得是表证的,都不是表证。

“时时恶风”,这条是让人觉得这是表证的原因,因为前面讲的,都是表证带有“恶风”或“恶寒”,在这里呢,就不当他是表证的恶风了,可以解释成这温差导致的感觉冷,因为体表温度太高了,突然来阵风,就打个冷颤,所以是时不时,不是一直。就像夏天你要是在外面36度晒着,突然进了26度的空调间,也一样会恶风的。表证的恶风他是一直怕冷的,不是一个概念。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这一句是描述热盛伤津的程度的,也是用白虎加人参的关键,“欲饮水数升”描述了什么叫“大渴”,一下子喝好几杯水下去,这是人体自救啊,热的不得了,所以想喝水。

“舌上干燥而烦”,这个“舌上干燥”要重点牢记,前面也学过很多会渴的,像五苓散也渴啊,“其人渴而口燥烦”,但是那种是水液代谢失常,他有水分只是吸收不了,所以他的舌是湿润的。这个白虎汤类的没水了,舌上是干燥的,摸上去也是干的,这个一定要注意辨别。顺带再说一下,舌苔应该是黄的,这个应该能理解,然后舌苔还可以是黑的,热盛到极点,舌苔就从黄转黑了,但是黑也有两种情况,寒极也会变黑的,到底是热还是寒,区别就在舌面是干还是湿。

“舌上干燥而烦”,这个烦,内热到一定程度基本都会烦,再热下去还会发狂谵语,“心静自然凉”是吧,反过来说,凉不下来怎么心静呢,所以这个烦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全部归纳总结一下,就是内热伤津,治法也就是清热生津,白虎汤是清热的,人参是生津止渴的,加起来就是白虎加人参汤,很简单。

配方说一下,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简单解释一下,知母和石膏是清热的,说明确点就是清胃热的,但是这两个清热药有什么区别呢?知母比石膏多了个养阴的功效,可以滋阴润燥,所以正常的口渴白虎汤就可以搞定了,只有大渴的时候才加人参。

炙甘草、粳米是养胃的,医圣真厉害,就这么几味药都能做到“医养结合”,胃好了才能生津液,人参其实也是这种作用,养胃生津。

这条后面有些文字,说“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等”,字太多不打,虽然中医治病讲究三因制宜,也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但是按这条写的,不可能到了那个时段就没人得白虎汤证的,得了不能吃这药,难道死抗等死吗?所以这段文字看看就好了,不用管他。

这条就讲完了。

另:知母的替代药有芦根、天花粉,但是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都有清胃热、生津止渴的功效。


【《伤寒论译释》第四版】

{钱天来注}

伤寒但言吐下而不言发汗,明是失于解表,故七八日不解。又因吐下之误,邪气乘虚陷入,故热邪内陷于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似邪未尽入,当以表里两解为是。

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则里热甚于表热矣,谓之表热者,乃热邪已结于里,非尚有表邪也,因里热太甚,其气腾达于外,故表间亦热,即阳明篇所谓蒸蒸发热,自内达外之热也。

时时恶风者,言时常恶风也,若邪气在表,只称恶风而不曰时时矣。热既在里,而犹时时恶风,即所谓热则生风,及内热生外寒之义,故不必解表,而以白虎汤急解胃热,更加人参者,所以收其津液而补其吐下之虚也。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按}
本方“日三服”以下的内容,恐非仲景原文,因为不符合辨证论治原则。只要具有白虎加人参汤证,就应使用白虎加人参汤,不必限于季节时间。关于人参用量的大小,要在随津伤程度而定,也不必拘泥。

来源:中医世家~经方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