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篇好文,我今年重读了一遍

 勇敢的芯2 2020-03-10

这篇文章叫做《个人成长的五层楼》,发布时间是去年 2 月 10 日,作者是李想,理想汽车的创始人。

当时我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叫做《这篇文章我以后每年都会拿出来看一遍》。是的,一年了,又重读了这篇文章,有了更多的感慨。

《个人成长的五层楼》

在这新的感慨里,我想重点说说其中的四层楼。

注:本文将第二层楼进行了拆解。

第一层楼:随波逐流者。

在 18 岁以前,我们很难做出所谓真正遵循内心的决定。本质上,这是由于我们没有必要做大的选择。

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考试有大纲,可以有目的地根据重点做准备。

相对比较大的选择,就是中考和文理分班。但说实话,中考分数多少,基本决定了能去哪里,一个地方就那么几所学校;是否对物理化学极度不适,基本决定了学文或学理。

但是,随着 18 岁的到来,一切都不一样了。

要考虑去哪座城市,要考虑学什么专业,要分析哪个大学好就业……这几个问题,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就像被突然从房间里丢了出去,面前是无数的岔路口,目标不清晰,选择不确定,于是,我们第一次发出了对自己的审问:我想去哪里?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这不像小时候的「我梦想成为科学家」,那时还太远,可以不负责任可以飘;但现在,就要开始找到山峰进行攀登,脚突然就沉了。

第二层楼:自我的觉醒

沉重的脚还是迈了出去。

或许是来源于家人的一手操办,或许是来源于某个学长的真诚建议,也或许是来源于对某个专业有眼缘,亦或者是来源于自己就对某个城市、某个学校的执念,或者来源于被调剂……

总之,我们离开了生活 18 年的家和家乡,开始以个体的身份,进入到叫大学的地方。

我们真正意义上见到了更多面的人,他们与自己的出身不同、方言不同、目标不同、生活习惯不同。

这些不同,自然会导致碰撞。

有的是外部,是争吵,是肢体冲突;有的是内部,是疑惑,是和解。

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一直坚持的某些东西,是否真有必要;我们开始接纳,他人身上发出的某些光芒,是否可以吸收。

以上是人的层面,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叫做社会。

我们开始接触各种课程,参与各种活动,我们发现有些东西就是更容易掌握,有些东西就是很抗拒。刚开始,我们以为这是能力问题,于是花时间去学习、去弥补。

但慢慢地,我们开始发现,有些底层的东西逐渐浮出水面。

它们叫动机,叫性格,叫价值观,它们由前 18 年的自己、家庭、家乡、朋友、老师共同塑造。它们以「潜意识」的形象出没,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态度和表情。


在不断地对抗与接纳的过程中,这些浮出水面的内容以两种形式具象化:

  • 我喜欢什么。
  • 我讨厌什么。

前者可能还是比较模糊,但后者会越来越清晰。而这些,逐渐成为了我们之后更大选择的基础:考研、工作还是出国。

第三层楼:自我管理者。

当我们从小社会(大学)进入到大社会(工作)后,世界又变了。

我们发现,无论读书阶段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在这里,都是从头开始。越来越多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情世故,越来越多的生存和生活挑战,如狼似虎,扑面而来。

我们不再能像曾经学习、复习和研究那样,单纯地做好某几样工作就好。

我们会迷茫。

有的前辈说,你要知道二八原则,专注于「二」(重点工作),舍弃掉「八」(不重要的工作)。但是,如果不做好那「八」,领导会追责啊,会觉得我好高骛远不靠谱啊。

有的前辈说,你要 All-in ,要学会适应这个竞争化的社会。但是,如果我的生命里全是工作,那我的一生还有什么意思?

还有的前辈说,你要懂得社交与应酬,你要学会应变和忍耐。但是,如果我失去了自我,那我还是我吗?

这一个个问题,伴随着角色转变,成为了内心与外在的冲突。刚开始,还会在朋友圈、微博上抱怨。但是,时间会带来皱纹,也会磨平矛盾。

我们终究会选择和解,无论主动或被动,这是生存法则。和解的方式是将黑与白,融合为渐变。


例如那「八」既然要做,但又不重要,那就在时间清单里排在后面的位置。既然工作量大,那就多找点提升效率的工具和方法,力所能及地省出生活的空间。既然不得不应酬,那就告诉自己,这是工作要求,而回归家庭和朋友,依然做自己。

在和解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了自我管理的方法,也完成了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

第四层楼:资源整合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状态从新鲜变成了挑战,也从挑战变成了日常。正当以为一切都风平浪静时,新的海浪来了。

海浪到来的第一天,我们有点手足无措。我们发现不只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人负责。

以前的自己,做好分内事就好。但现在,要开始把事情拆解,分给他人。

在拆解的时候,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任务、规划方向,开始理解师父的不容易,开始有了更多的纠结:

· 要纠结每个人适合干什么工作。
· 要纠结大家的工作量是否类似。
· 要纠结自己要整合哪些内外部资源。
· 要纠结如何确定赏罚的机制,保证按时保质完成。
· 要纠结如何赋能保证他人能够完成。
· 要纠结问题出现时,自己如何兜底。
· 要纠结团队到底要融洽,还是要狼性。

每一个问题,背后都会出现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又需要去沟通。沟通的时候,又容易触发连锁反应。

遇到问题,我们首先是退缩。

退缩最多的出口是怀旧。


回忆曾经,简简单单多好。而现在,责任多了,麻烦多了,人也老了。

但是,这就像读大学时会去追忆高中,刚工作时会去追忆大学,我们总会在离开舒适圈时,盼望着回到有暖气的屋子。

但是,如果真的回去,自己是否真的愿意。

在第四层楼里,核心的矛盾是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杠杆。以前都是用自己来撬动工作,但现在,需要借助大家的能力、大家的时间和大家的资源。

而一旦涉及到他人,就需要建立影响。影响背后,有的是认知,让他人打心底愿意做;有的是激励,让他人主动或被动要做;有的是氛围,让他人开心地去做。

于是,我们开始去理解他人,开始去理解工作对他人的价值,开始去认同人和人的不同。开始学会言之有理,这是高度;学会动之以情,这是温度。

关于人的事,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但也只有完成了这个转变,自己离更大的目标才能更近一步。因为你真正地,开始去主导一件事了。

也只有经历过这一系列挑战,当成功降临时,才会理所当然地说:我值得。

——以上,便是自己对于《个人成长的五层楼》的新理解。

简单总结来说就是:

1.第一层:随波逐流者。

2.第二层:自我的觉醒。

3.第三层:自我管理者。

4.第四层:资源整合者。

我是尾巴

按照这个公众号的习惯,曹将也根据本文主题,做了一张手机壁纸,纪念我们的 18 岁。 

获取方式:私聊回复「18岁」可免费获得这张壁纸。


晚安好梦。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

-《 职业的选择:如何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