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以“用腕”为主的观点由来已久。南宋姜夔的《续书谱》中说:“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这种观点后来又经康有为、沈尹默等人提倡而深入人心。 香港书法家协会黄简认为书法的核心是用腕,他说:“我是坚决地摇腕派,沈尹默先生以为转指必破坏笔力,这是真知灼見,我深然……几乎所有的点画都可以用摇腕写出来。所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书法创作时手腕怎样运动?黄简推崇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使转”说。他认为“直线”是“使”;“弧线”是“转”。手腕运动分为左右运动、上下运动、旋转运动。左右、上下运动产生“直线”,旋转运动产生“弧线”,这两种线的组合如汽车的“方向盘”,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书法线条。 手腕的左右运动相对简单,只要运笔过程中手腕左翻或右翻就可以了。那么,手腕的旋转运动该如何处理呢? 概括来讲,手腕的旋转运动有正、反(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是写圆弧线条用的。黄简说:“这世界的基本线条只有两种,直线和弧线。直线因为方向不同, 因此有了橫竖。弧线因为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之分,因此也有两条。” 在书法中,圆形是左半圆弧和右半圆弧的合成。圆形写起来比直线难,形态多。平时要多转转手腕,有关肌肉用多了,才会灵活。具体来说,学好旋转运动,需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内旋外拓避“绞锋”。 书法中的转圈,以半圈为一单位,超过半圈毛笔的内外圈毫毛就会绞在一起,引起绞锋。“绞锋点”是“内旋”(由外向内拉)与“外拓”(由外向内推)的交会点。东汉《曹全碑》的“父”字中,两根是顺时针内旋,两根是逆时针内旋,撇到捺的笔锋飞度是沿着“外拓圈“行笔的。外拓往往是点画间的联系。除了钩,楷书点画基本上不用外拓。 虞世南《笔髓论》中说:“行书之体……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要想实现“环转纾结”就要避免绞锋点的出现,就得减少连笔时“外拓”造成的麻烦。为此可以用“飞度”(空中运笔,避开绞锋点)、“画小圈”(把外拓圈尽量写小,缩成一个节点)、“牵丝”(短锋硬毫,提笔以笔尖外拓,缩成细线)、“分笔”、“增加节点”等办法解决。 第二,顺向弧线会“滚动”。 《集韵》将“滚”解释为“大水流貌”。“滚动”就如波浪一上一下的翻滚,是起伏式运动。黄简说:“(滚动)其实就是两个方向的弧线运动。” 这就是说“滚动”是相反的弧线所构成的连续组合,如弧线A是逆时针转动的,组合顺时针弧线B以求连续,这就是“滚动”。 黄简认为“五势”中的“袞笔势”就是滚动的例子。 第三,逆向弧线会“转动”。 “转动”是同方向弧线的边续。比如,弧线A是顺时针旋转的弧线,弧线B也是如此,那么,两者连接起来组成的运动就是“转动”;再加上同样顺时针方向旋转的C,就会继续转动。 黄简认为“五势”中的“勾裹势”就是“转动”的例子。 第四,顺逆结合会“使转” 书法中既有直线与直线的组合、曲线与曲线的组合,也有直线与弧线的组合。直线与弧线的组合,就是《玉堂禁经》中的“钩努势”。“永字八法”中的“横折钩”就是直线与弧线的组合。“钩努势”既包括逆向的组合——横写完后,写逆時針的弧线(折笔内擫,可用明节点转折);也包括顺向的组合——横写完后,写顺时针的弧线(转笔外拓,多用暗节点转折)。 黄简认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说的书法四字诀——“执、使、转、用”中,“使”是直线,“转”是曲线,两者结合组成了书法的结字规律。黄简说:“使转概念来之于草书,后成为组字的规则。真行草三体,都用使转来组字……一使一转,这就是书法家的思维。至于字属于什么部首,那是文字学的思维。书法只看它是一使一转。” ![]() 从这个方面来讲,“使”“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表现在书体中,就是楷书与草书的统一。楷书多“使”,草书多“转”,但是这两者又对立统一,因此唐人孙过庭说:“真(楷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所以,书法进步,在用腕上既离不开左右运动,也离不开旋转运动,它们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