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实践与文化隐喻:基于凉山彝族毕摩与苏尼的探究

 昵称14979747 2020-03-11

  内容提要:身体人类学视角为理解凉山彝族毕摩、苏尼的身体实践与文化隐喻提供了新维度。以身体实践为基础,毕摩、苏尼形成了“毕”与“尼”的身体技艺区分。以“毕此”和“尼症”为基础的毕摩、苏尼身体区格与传承制度,是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家支制度、血缘、根骨观念的映射。从苏尼迷狂的身体表征到以“祭”为核心的毕摩理性化身体规范的确立,是彝族原生性宗教由巫到史、由巫到礼的发展史。毕摩、苏尼身体研究取向,为回应彝学研究的理论关切与拓展中国身体人类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思路。

  关 键 词:身体人类学/身体实践/巫史传统/毕摩/苏尼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彝族传统文化对四川彝区基层社区治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15CMZ133)。

  作者简介:唐钱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重庆 400715; 拉马文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四川 成都 610071。

  “身体”作为理解人类的维度之一,自19世纪以来在人类学中就占有重要位置。①及至20世纪60-70年代,在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与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的推动下,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身体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the Body)研究发端,并涌现出蔚为大观的身体理论。如玛丽·道格拉斯的两种身体观(物理的身体、社会的身体),西佩斯·休斯(Nancy Scheper-Hughes)与玛格丽特·洛克(Margaret Lock)的三种身体观(个体的身体、社会的身体、身体政治),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的五种身体观(世界中的身体、社会身体、身体政治、消费者的身体、药物的身体)。②上述身体理论的启示使我们看到,身体是一个多元分类体系,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涵。

  差异性的身体实践方式是四川凉山彝族毕摩、苏尼的重要特征,从身体角度对毕摩、苏尼的分类,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民众地方性知识话语体系中。身体人类学理论正好为我们深度挖掘民众对毕摩、苏尼解释的地方性话语,探索隐含在毕摩、苏尼身体中的彝族文化隐喻提供了新思路、新维度。梳理当前毕摩、苏尼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从身体人类学视角对两者深入探究的成果十分有限。目前能看到的零星研究主要是对苏尼/嫫尼身体的探讨③,从萨满教视角对苏尼体现的萨满特征的思考。④事实上,从更广阔的身体视角审视,毕摩、苏尼身体实践与身体生成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不仅是彝族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映射,更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彝族宗教文化的发展图景,构成我们理解彝族宗教史的新路径。本文即以身体人类学的理念关切为基点,以苏尼、毕摩的身体实践为基础,探究苏尼、毕摩如何被建构为不同类型的仪式专家群体,以及隐含在从苏尼到毕摩身体实践方式转变中的彝族宗教发展史。

  一、毕(bi)与尼(nyit):毕摩、苏尼身体技艺的差异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莫斯(Marcel Mauss)就提出了身体技艺(Techniques of the Body)的概念,他强调身体技艺是复数形式,指不同社会中,人们懂得了如何运用他们的身体。⑤无一例外,毕摩“毕”与苏尼“尼”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身体技艺,是彝族对身体运用的创造性思考。仪式展演中毕摩、苏尼身体实践的差异,体现在“毕”与“尼”的身体技艺差异上。彝族民众如是描述两者的差异,如“毕摩是念经的,苏尼是打鼓的;毕摩来文的,苏尼来武的”⑥,“苏尼是生而知之的,毕摩是学而知之的”。⑦这些描述为思考仪式中毕摩、苏尼的身体实践、身体技艺提供了思路。

  1.毕摩:以“毕”(经书念诵)为主的身体技艺

  毕摩以掌握彝族文字、拥有彝文经典、念诵仪式典籍为基本特征,从诸多学者对“毕摩”一词的词源学考证中可以看出。杨成志认为,“毕”是“道的意思”,“摩”是“老的意思”,“毕摩”是“能知群经而识掌故的老道人”。⑧马学良认为,“呗”(Pe[33])是“举行祭祀时做法术祝赞歌颂之意”,“耄”(mo[55])是“长老的尊称”,“呗耄”就是“歌咏发言之长老”。⑨巴莫阿依指出,“毕”既指“念诵经文”,也可引申为“以念经为特点的仪式活动”,“摩”是“做、从事”的含义,毕摩指“从事念诵经文之仪式活动的人”。⑩

  由是观之,毕摩仪式中身体实践的核心特征在于对经籍文献熟练掌握与念诵的能力。从而在彝族社会形成了对毕摩经籍文献,及其在毕摩念诵经文基础上的语言魔力崇拜。(11)一般彝族人即便能够口诵毕摩经文,但无法达到从毕摩口中念出的效力。普格县吉此闪以毕摩讲述他为表妹家做仪式的情形就是明证:

  一次我到一家去“干迷信”,主人家是我的一个表妹家。我开始“干迷信”念经后,她也就跟在我后面念经。我念完经后,她也就差不多同时念完了。当时我就开玩笑地跟我这个表妹讲,我说毕摩的这些经文你都懂了,你自己照着念完后也就用不着请我了。(12)

  2.苏尼:以“尼”(萨满式意识转换状态)为主的身体技艺

  相较于毕摩,苏尼身体技艺表现出明显差异。苏尼法器是羊皮鼓,仪式中以“尼”,即击鼓、颤抖、舞蹈、吟唱等身体形态为主要特征。这从对“苏尼”词源学解释中得以印证。李正文、罗曲认为,“苏”和“尼”都指苏尼仪式活动中击鼓、吟唱、舞蹈等方面的动作。(13)罗庆春、李春霞认为,“苏”指疯癫,“尼”指一圈圈打转,“苏尼”是“对具有疯癫特质的人不断打转的场面之描述,这种描述引申来指称这一类人”。(14)巴莫阿依认为,“‘苏’意为人,‘尼’意为抖动,也得名于苏尼做仪式的方式——‘尼’,即击鼓抖动舞蹈。‘尼’引申为以击鼓抖动舞蹈为特点的仪式活动”,因而苏尼“是专事击鼓抖动舞蹈之仪式活动的人”。(15)

  苏尼正是通过击鼓、颤抖、舞蹈、吟唱等身体技艺方式,实现召唤瓦萨神灵附体。在瓦萨附体状态下,苏尼被认为具有通鬼神的能力。苏尼此类身体技艺的能力与状态,与国际萨满学界称为的“意识转换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16)或“萨满式意识状态”(Shamanic state of consciousness)(17)相符。苏尼仪式中表现出的萨满式意识转换状态技艺与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毕摩不具备的,这就为毕摩、苏尼仪式中身体技艺的互补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3.仪式实践中互补的身体技艺

  基于对自身身体实践、仪式能力差异的认知,毕摩、苏尼在仪式实践中形成了合作互补关系。毕摩、苏尼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仪式。如在尼好毕好(nyit hxox bi hxox)、伍车有(vup ce yu)、楞根有(lep gep yu)等仪式中(18),毕摩、苏尼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另外,在毕摩举行送灵祭仪式时,会专门请苏尼在旁督祭、查看祖灵是否前来享祭。(19)此类合作的基础在于,彝族认为苏尼具有通鬼神与见鬼神的能力,从而在仪式中准确说出致人祸崇的鬼怪。毕摩则因其经书拥有的超强能力,在仪式中通过念诵经书方式,在苏尼提示下准确实施诅咒、驱逐。

  因而,毕摩、苏尼仪式实践是对两种不同身体技艺的运用。毕摩身体技艺通过对文字、经书的熟稔掌握实现。经由文字、经书形式,毕摩群体实现了对人类自然身体的延展。苏尼身体技艺的要旨在于通过击鼓、颤抖、舞蹈等形式,在迷狂的意识转换状态中实现对人类身体中深层意识状态的开发。这恰好解释了彝族说的“毕摩越老越厉害、苏尼越年轻越厉害”的地方性话语。因为毕摩经书卷帙浩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毕摩,必须熟悉各项经典。因而年龄大、做毕时间长的毕摩,对经书的阅读、理解更深刻。而苏尼灵力更多来源于对人类身体本能的挖掘,击鼓、颤抖、舞蹈方式本质上与人的体能紧密相关,相较而言越年轻的苏尼能更好地运用、挖掘身体潜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