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轮复习小专题训练:外力作用与地貌

 沐沐阅览室 2020-03-11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

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导致“低位河”越过分水岭袭夺“高位河”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C项正确。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项错误。在发育的过程中,是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B项错误。是乙河袭夺甲河,D项错误。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B.河道两侧岩体崩塌泥沙堆积严重

C.河道变窄,泥沙堆积严重

D.地转偏向力作用致其堆积严重

答案 A

解析 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河流袭夺,导致上游水量减少,水流减慢,泥沙堆积严重,A项正确。河道两侧岩体崩塌,与水量减少,泥沙堆积加重无关,B项错误。泥沙堆积易导致河道变浅,水量小,河道变窄,C项错误。地转偏向力不是堆积严重的原因,D项错误。

3.有观点认为,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图中哪个河段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流,因上游被袭夺,导致渭河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河段②,是河流袭夺后留下的河段,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科任村位于福建沿海地区,该村分布着一种偏红色的细沙沉积物,俗称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其发育过程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图示意科任村不同地质时期老红砂沉积过程与海平面高低的关系,海平面T1时科任村老红砂普遍发育,T2时较发育,T3时发育受限。据此完成45题。

4.老红砂堆积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该村落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该地老红砂主要是由来自海洋的风携带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形成的。该地位于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故夏季最有利于老红砂的堆积,B项正确。

5.科任村不同地质时期老红砂发育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年均温高低  B.降水量大小

C.距海岸远近  D.海平面高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老红砂是风吹起海岸带的细沙沉积后形成的,所以影响老红砂堆积的直接影响因素为风力的大小和距离海岸带的远近。读图可知,T3~T1时期,海平面逐渐升高,使海岸线距离该村越来越近,更利于老红砂的沉积,故海平面高低为间接影响因素,距海岸远近为直接影响因素,故C项正确,D项错误;不同时期,该区域范围年均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小,不是老红砂发育的直接影响因素,故A、B两项错误。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67题。

6.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读图可知,岩层①位于岩层②的下面,形成年代较早,A项正确;①岩层有明显的受侵蚀痕迹,而②岩层较完整,故①岩层比②岩层易受侵蚀,B项错误;岩层没有弯曲变形,C项错误;断层处不适宜修建水库,D项错误。

7.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读图可知,水位上升时,河流径流量增大,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A、C项错误;水位下降时,流速减慢,河流沉积作用增强,含沙量减少,B项错误;比较初期、中期、后期三幅图,此次洪水过程中,因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加深,D项正确。

下图为甘肃省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和冻融侵蚀(是由于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的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甲、乙、丙区域的主要侵蚀作用分别是(  )

A.冻融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冻融侵蚀、风力侵蚀

C.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冻融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甲位于祁连山北侧,处于冬季风迎风坡,风力强劲,以风力侵蚀为主,故排除A、B两项;乙位于祁连山南侧,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土壤和岩石中水分容易冻结,以冻融侵蚀为主,故排除D项;丙位于甘肃东南部,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较多,以流水侵蚀为主,故C项正确。

9.地球表面,最易发生冻融侵蚀的区域是(  )

A.高纬平原地区  B.极地高原地区

C.冰川覆盖山地  D.山地雪线下侧

答案 D

解析 冻融侵蚀由冻结过程和消融过程组成,高纬平原区,气温低,很有可能无法出现消融过程,A项错误;极地高原地区以永久冰川为主,不属于冻融侵蚀,B项错误;冰川覆盖的山地,多为永久性冰川,没有消融过程,C项错误;山地雪线以上为永久冰川,雪线下侧为季节性积雪,气温低时出现冻结,气温升高时出现消融,最容易出现冻融侵蚀,D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1011题。

10.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读图可知,①是岩浆活动形成的,④属于断裂抬升,②、③属于断裂下沉。而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②为山前洪积扇沉积,④为风力沉积地貌,只有③为黄河泥沙沉积。故C选项正确。

11.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陵墓的选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结合题意可知,②地新、老沉积物深厚,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是理想的陵墓选址。①地为山地侵蚀地貌,组成物质为花岗岩,不符合土层深厚的要求;③地地势较低,地下水位埋藏浅,不符合要求;④地组成物质为砂岩,也不符合土层深厚的要求。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2、读华北平原主要冲积扇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冲积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冲积扇上多古城的原因。 

(3)近年来,图示地区河流下游的三角洲增长变缓,试分析原因。

答案 (1)分布特点:分布在太行山山麓地带或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河流出山口。成因:河流流经太行山区,(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靠近河流,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

(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流水侵蚀能力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小;河流中上游水库增多,拦截泥沙增多,入海泥沙减少;受气候变化和人类用水的影响,河流水量减少,搬运泥沙能力减弱。

解析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洪积扇)形成在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主要从气候、地形地貌、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三角洲增长变缓,说明入海泥沙减少。造成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主要从植被、水库、水量等方面分析。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三角洲是海陆交互作用的产物,既受陆地径流输沙的影响,又受潮汐、风浪、洋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影响。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1128~1855年南徙(改道)时带来巨量泥沙堆积形成,近年来专家对原水下三角洲受侵蚀后的泥沙进行了研究。

材料一 苏北废黄河口及所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冬季考察废黄河三角洲水下沉积物粒度的统计数据(%)。

分区

黏土

粉砂

北侧

26.0

72.3

1.7

废黄河口

17.2

50.2

32.6

南侧

9.9

32.0

58.1

(1)与北侧相比,指出冬季南侧水下沉积物粒度的特征,并简析原因。

(2)推断1855年黄河北归入渤海后,苏北废黄河三角洲面积(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3)苏北地理位置优越且海岸线长,但是大港口很少。请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 (1)南侧沉积物粒度比北侧大(或以粒度大的砂为主)。原因:沿岸洋流大致向东南方向运动;冬季风为偏北风且风力大,助推了沿岸洋流;南侧水流动力大,与潮汐的冲击力(或顶托力)增大,海水扰动加强;从偏北方向来的风浪和水流在南侧是向岸的,对南侧沉积物冲刷更强烈,使得颗粒小的黏土和粉砂被淘洗转移,所以导致南侧沉积物以砂为主。

(2)陆上三角洲面积缩小,水下三角洲面积增加。理由: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仍有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三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3)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

解析 第(1)题,据表可知,南侧的沉积物粒度比北侧大。沉积物粒度与流速密切相关。流速越快,沉积物粒度越大。由此可知南侧的水流速度比北侧快。与流速密切相关的因素有风力大小、洋流、潮汐等。第(2)题,据题意,三角洲是海陆作用的产物。当黄河北归入渤海后,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陆上沉积物减少,而受到海浪沉积作用影响,导致陆上三角洲面积减小。陆上被侵蚀的物质被带到浅海沉积,水下三角洲面积增大。第(3)题,港口建设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从自然条件看,泥沙淤积,不利于轮船航行和停泊;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此地的地理环境并不稳定。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该地经济并不发达,对海运需求不高。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沙丘的沙源有两种来源方式,一是由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一是由风从黄土高原带来,但遇到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第(2)题,学会从题干的信息获得答案,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的强度,一是减小风的强度。当地形有利于风通过时,风力加强;当地形阻挡风通过时,风力减弱。由题中春冬季节可得,该地风力强劲主要是受冬季风影响,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第(3)题,不管选择哪种观点,都应从该事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去思考,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观点分析。但要注意观点与依据应有必然的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