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扒一扒网红OKR

 百战归来 2020-03-11

   从2019年开始,OKR像“抽风”一般突然“爆火”,不管是做人力资源的,还是做项目管理的,亦或是专营培训的,都开始有意无意的提及“OKR”这个词汇,并开始为其“歌功颂德”。各种公众号里关于OKR的软文和售卖课程,也开始在朋友圈疯狂的刷屏。在很多人的观念里,OKR似乎成了传统绩效考核方式的最佳替代品。

    于是,不明真相的朋友们,开始被乱入的节奏所蛊惑,他们把对KPI深深的恨意,都转化成了对OKR的爱。但是,伴随着企业里一场场OKR Cosplay的闹剧落幕后,我们突然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那些考核的数字依然存在,甚至需要完成的更多。它依然影响着你的奖金和晋升,依然仅仅是对冷冰冰的结果的一个考核,此时我们才惊觉,这特么不还是KPI吗,只是从表格变成了树状而已!

    但是,失败的真的是OKR吗,还是推行OKR的方式和时机或者推行OKR的那些人不对?今天就带大家来扒一扒这个网红OKR





    Andy Grove这位老头,其实OKR框架最早的发明者,引用他的一句话:“当你叫一群人去欧洲中部,有人会前往法国,有人跑到意大利,但其实你希望他们到瑞士。” Grove的意思是,即便有了目标,员工也很可能想法不一,各做各的事,OKR的作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OKR,就是组织先设定有挑战性、能鼓舞人心的目标(Object),并搭配3~5个符合SMART原则的关键结果(Key Results)即可。换句话说,关键结果要依附在目标底下,必须对目标有直接而具体的贡献。

    一个OKR的示例

  •     目标O

    • 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搜索视频的首选

  •     关键结果KR

    • 视频搜索的引擎量增加40%

    • 总搜索结果中视频内容占比提高至10%;

     
    OKR的概念我们刚刚已经看到了,非常简单。而且OKR也不是一个“小鲜肉”,其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MBO(目标管理)思想,就算从Andy Grove发明OKR框架的1968年来算,到今年2020年,OKR都已经52岁了,为何这样一位“老腊肉”会在“知天命”的年纪突然爆火呢? 
     所有人讲到这里,都不得不拿出现行的KPI来和OKR做一个比较,正因为KPI对现在大环境的不适应性,给OKR带来了“屌丝”逆袭的机会。
    从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的对比出KPI与OKR的不同,其中比较吸引人的几个点,一定是“一切公开透明”、“富有挑战性”、“不与考核和薪酬挂钩”。
  • “一切公开透明”:意味着你可以看到公司任何人的目标,以及他正在做的事,这样一来,似乎公平了很多,你可以凭实力而非职场能力在公司秀肌肉,进而被领导看到所欣赏。被人憎恨的那些“划水老鸟”也可以无处遁形;
  • “富有挑战性”意味着老板们最喜欢,貌似可以给你施加更多的压力,让你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 “不与考核和薪酬挂钩”:意味着员工们最喜欢,貌似可以不用非完成不可。但是最令老板们不解,不考核,哪来的驱动力呢?于是,很多“聪明”的公司,既让员工设立有挑战的目标,又通过与绩效奖金挂钩,让员工必须完成,哈哈,够恶心吧。
    但是,OKR会是因为这些原因火起来的吗?或许吧。但是OKR其核心价值观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肤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OKR的框架图,你发现和什么很像了吗?没错,和Scrum的框架图很像。从产品待办列表拆出Sprint待办列表,然后流入Sprint的循环中,不断检视与调整,环环相扣,而那个OKR Coach像不像我们的Scrum Master,哈哈。
    还有一个题外话:你们有发现吗?其实伟大的框架,一定要有个圈,这个圈,就是PDCA循环的力量。
(图1 像不像Scrum里的产品愿景指定)
(图2 像不像Scrum里的敏捷思维导入)
(图3 像不像Scrum里用户故事地图)
(图4 像不像Scrum里的用户故事拆分)
(图5 像不像Scrum里的早会和Kanban)

(图6 像不像Scrum里的DoD)




    OKR实施过程中,小坑太多了,今天我们来聊两个大坑,掉里面就出不来的那种。
    坑一,足以让绝大多数实施OKR的企业走进死胡同,“持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流于形式主义,这种很常见,而且下面的坑二,纯属那些不懂OKR精髓的江湖骗子,到处胡说八道误人子弟的结果:
    这种类似WBS的架构图,是很多所谓“大湿”到处讲课分享常常使用的,所以我给它起个名字叫——江湖骗子之坑爹版OKR架构
    为啥说它严重的坑爹?因为它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OKR需要分解的是目标O,而不是简单的继承上一级的KR作为下一级的O!
    为什么不能?你还记得PKI和OKR对比的那张图吗?其中有一处不同被我刻意用红色字体标出,以示强调。不记得可以翻回上面找到那张对比图看看。
    没错,KPI面向的是目标确定的,而OKR面向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的。跟敏捷思想一样,OKR是在不确定性中发挥作用的,所以这才是它越来越被国外大师所推崇的真实原因。因为现在的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因素,其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定量管理方式和计划驱动逐渐难以适应。
    正是因为OKR要管理的是不确定性的目标,所以,它本身就有一定的探索性,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精益创业》里的“假设”,所以,基于假设目标O分解出的结果KR,其不确定性更高,若被下级简单的继承,你想想,如果发展到四五个层级后,其脆弱性是不是很恐怖,不断的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累计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无疑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模型,倒塌是必然的。
    那么正确的OKR应该怎么分解呢,引用ThoughtWorks洞见中《不要让OKR变质了》一文的事例来看一下什么是正确的分解。
    
    “大家会说为什么搞这么麻烦,直接“继承”不是更加简单?这里的重要原因是制定每一层级OKR的过程就是大家去更加深入认知问题,和思考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时候。“继承”带来的惰性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这种集体认知升华的可能。
肖然,公众号:ThoughtWorks商业洞见不要让OKR变质了 | 商业洞见

所以,OKR正确的架构是什么样子呢?请看下图:



   OKR架构中分解的一定是目标O,切记,切记!以后大家再看见有人分享或讲课用WBS那种“江湖骗子之坑爹版OKR架构”,你可以直接喷他了。
    再强调一遍原因,OKR是用于管理不确定性目标的,所以OKR里的目标都是定性的,KR才是定量的。如果你的目标非常明确,且可量化,那么,请用KP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