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后人对于江淹'杂拟诗'的评价大多侧重于其作品风格是否善于拟化以及其中夹杂的文学批评观。我们通过对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拟古和古意诗的发展轨迹研究,不难发现这类是不仅从主题内容还是从意象都综合了别样的结构篇制和表现形式,语言的风格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这样的诗歌系统的体现了江淹对于自汉魏以来,诗歌变化历史以及各位代表诗人五言体体制根源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下,才能掀起一场诗体随时代发展,随作家而变化的形式。其意义在于集中反映了晋宋诗歌中逐渐清晰的辨体意识,并以精炼浓缩的形式总结了五言古诗的诗体特征,为其后齐梁五言诗体调趋近的巨大变化提供了反照。 一、杂拟诗体的兴起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被李善注《昭明文选》列入'杂拟'类,所以前人多称其为'杂拟',如施补华说:'江文通一代清才,神腴骨秀,其杂拟三十首,尤可为后人拟古之法。'刘熙载说江淹'长于杂拟'等等。除了《杂体诗》三十首以外,江淹还有《拟魏文帝诗》和《效阮公体》十五首,也属于杂拟类。其实拟古是魏晋诗歌的一种创作传统,南朝诗人作品中也有不少题为拟古、绍古、古意的五言诗。 江淹其人 江淹的诗素来便颇有争议,其诗作评价好坏的高低,无非都是紧紧围绕着其作品是否为善拟出发,对江淹欣赏的人会赞扬他功力深厚,拟作可以与原作一争高下。与之相反的是,多数人更认为江淹的诗只得原作的形似,而不得其精髓的神似。反对模拟的则更是批评其'究非本色','舍自己性情'。今人则较多关注江淹这类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在拟作中注入的政治寄托和个人感慨。 昭明文选书影 李善注江淹拟《古离别》时说:'江之此制,非直学其体,而亦兼用其文。'但后人极少论及江诗如何'学其体',关心的主要是'用其文'。因而何焯指出:'所拟既众,才力高下,时有不齐。意制体源,罔轶尺寸,爰自椎轮汉京,讫乎大明、泰始。五言之变,旁备无遗矣!'认为杂体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汉魏至刘宋五言诗的体制源流表述得很精确完备,可谓独具只眼。可惜一直没有看到进一步的阐发。 江淹代表作品:别赋 江淹拟诗里的蕙草、兔丝、琼树枝、浮萍、浮云、清川水、鱼燕,都是汉诗中常见的比兴意象。《班婕妤咏扇》一首,更是仿效乐府《怨歌行》的比兴结构,以咏扇为框架,倾诉秋扇见弃的悲哀。可见江淹之意并不在一定要全似李陵诗,而是通过集中汉诗中最典型的意象和结构方式,体现出汉诗的体式特征。 二、魏晋诗词创作风貌魏诗中也多有后世效仿,重新拟定之作,其中又以效曹丕、曹植、刘桢、王粲的4首着重把握了'魏制'的几个特点。应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铺叙写景大大增多,主要见于曹氏兄弟描写公讌和游铜雀园的诗篇。曹丕和曹植的两首正是概括邺下文人与曹氏兄弟游宴赋咏的风貌和意气。 江淹所拟新作,同样是在宴请贵宾的情况下与众文人作乐置酒,曹植诗题为'赠友',也同样是写宫苑和铜雀园中君王礼贤、与文士倾心结交的情景。刘桢和王粲诗则借'感遇''怀德'之题,概括了邺下文人依附曹氏的感激慷慨、努力报恩的意气。 魏国曹植 结构的变化导致西晋五古发展了在魏诗中已露端倪的铺陈倾向,使诗歌的叙述和抒情突破了汉魏诗单一场景的时空限制,能够更为自由地组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完整地展现事件发展的过程、细致地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 这其中拟刘琨的诗作则是将两首诗融合在一起,发现两首诗里各自的优点和行文风格,在重叠的情况下,将晋朝大乱的环境完美叙述,同时多种复杂融合交杂,将自己感激报国的雄心、辅佐王廷的忠贞、沙漠萧条的景观、功名不立的遗恨、时运难料的悲慨。一同宣泄。 拟卢谌则取材于卢之《答魏子悌》诗,抒写卢谌对刘琨的知遇之感。也是从时势说起,全面铺写了对刘琨才略的期待、自己和刘琨的姻亲关系、同处危难之中的情势、依附刘琨的自愧,最后以努力自勉结束。可说是把握了西晋酬答诗铺排层次的一般模式。这些诗的再次创作也恰恰将重新拟制的二次创作作品的差异完美体现,这些拟诗结构安排的用心确实鲜明地体现了'晋造'与'魏制'的差异。 古时边塞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江淹对于自己各种重新创作的二次拟作作品,都是为了强化自己对某一时段,受限于大环境下作品的个人理解和把握。这些拟作大多不惜是由多种诗歌融合而成,虽然有一定的曲解诗境的手段,但总体上来说,江淹对于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把握,已经不满足于展现原来的时代风貌特征,而更是立足于当下时段的再次创作。以及旧的表现方式随时代变化而逐渐消退的趋势。因此重视时代和诗体的关系,正是构成其诗史观念最基本的要素。 三、杂体诗的选题和意境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均以原作者的姓名官职和题材种类相加作为标题,这说明题材和作者也是他观察诗体变化的两个重要视角。由于二者紧密相关,因此本文也将二者联系起来论述。江淹对体式的认识可以从他对题材的分类看出。30首拟作的题目大致代表30种不同的题材,这些题目虽然无一雷同,但从内容看大致可以归类。如汉诗中《李都尉从军》实际是离别诗。魏诗中'感遇'和'怀德'都是感遇之作;'言志'、'咏怀'也是同类。 陶渊明其人 像陶渊明所写诗歌,大多立足于当下的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而凝练出具有典型化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即是诗歌意象。所以陶诗的伟大之处在于从细小之处见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传统生活的感悟,在时间的印证下,似乎总能发展成为人生哲理。江淹的再次创作之时将这些典型的场景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筛选。将陶诗中展现的人生哲理原样的封装到一起罢了。 诗人于作品中联想的美景 说到陶渊明著名的生活感悟诗,就不能不再说一说五言诗中更为常见和特殊的一个存在,即是边疆地区盛行的军旅诗体。虽然戎行诗可追溯到诗经中的《东山》、《出车》,曹植的《白马篇》、王粲的《从军》诗等等,但是鲍照把建安文人借边塞题材抒写建功理想的传统、战士的征战之苦以及边塞荒凉景色的描写结合起来,为边塞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且鲍照诗中借此题材表现其慷慨意气的精神面貌也很鲜明。 西晋的八王之乱 杂诗新拟的作品中除了原样的进行封装和仿写之后,还特别注意到了原先作品中诗歌总体结构和其体制的关系。例如,左思的作品在形式上大多是采用了层次性的对比变化,这种分段式的结构变化,更是将作品中原有的寒门与门阀家族的鲜明对照强烈衬托了出来。 而《左记室咏史》也是参照这样的写法,在诗歌总体结构形式上将左思的对比结构化成三个层次,首先以韩康卖药和梅福隐市这两个寒士不遇的典故,与卫青、霍去病这两个战功显赫的将帅相比;其次以终军、贾谊因才而进的典故与金张、许史等汉代世族贵戚相比;最后以西汉二疏年老告归乡里的荣耀和隐士张仲蔚所居蓬蒿没人的寂寞相比。 三层的对比,基本上是涵盖了左思八首咏诗风格的自我主题,而且在内容上,仿写的左思诗在诗体结构的每一层面上,又照顾到了西晋诗歌的多层次要求,这也是西晋诗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四、杂体诗的诗史意义如果我们将江淹的杂拟诗歌总集放到西晋乃至之后的南朝五言诗的作品中来看,拟古诗歌似乎是普遍存在且顺应了时事的发展潮流。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因此对这组诗背后产生的创作背景及其蕴含的诗史意义解读的更加透彻。我们在这里提及到的'拟古'诗,除了诗题为《拟古》以外,还包括题为《绍古》、《学古》、《效古》一类的题目,以及明言拟某一作家或某一古诗的题目。汉魏五言中不见'拟古'之题。 西晋时,除了张华一首《拟古》亦见于鲍照集,难于判断作者以外,也没有其他以《拟古》为题的五言诗。傅玄有一首《拟四愁诗》是七言。唯陆机有14首诗,每篇以拟古诗十九首的一首为题,可以视为五言拟古诗的开端。这样似乎是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和潮流,但其实不然,东晋时期,在这样的社会文坛氛围的影响下,各种拟古诗歌层出不穷,到了刘宋时期又逐渐趋近于饱和状态。盛极必衰,齐梁中后期又逐渐呈现衰败之势,一些与拟古诗立意相同,却又在情怀的表达上更具古意的新诗再次引领了浪潮。 庄子和其逍遥游 鲍照的《拟古》八首也没有专拟的对象和主题,只是杂取魏晋多位诗人的表现手法,如其一取阮诗的对比手法;其二'十五讽诗书'内容和体式兼取左思《咏史》其一和阮籍的《咏怀》其十五'昔年十四五'前半首;其四以比兴起头,拟古诗中'日夕登城隅,周迴视洛川'的情景模式;其五中'管仲死已久,墓在西北隅。后面崔嵬者,桓公旧塚庐'效法陶诗其八的表现手法,将古人之墓集中在一起,表现行游者对古先贤的仰慕;其六'束薪幽篁里'吸取左思、张协描写贫居生活的手法等等,总之,这组诗可说是综合了魏晋最重要的几位诗人的表现特点。 古代大军出征 这些拟古诗中明确的辨体意识和拟诗方式,对于江淹杂拟诗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影响。刘宋文坛环境的影响给予了江淹新的明确观念。他所拟的诗不限于五言,观其文集,还有《应谢主簿骚体》、《山中楚辞》5首、《杂三言》5首这样的骚体,而且在标题中特别表明其体裁。 可以说江淹所著杂体诗三十首是在对前面文学诗歌作品做出了系统的总结和感悟之后形成的大成之作。不管是从主题内容,还是意象的综合,结构的篇制,还是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都能体现江淹自己对于汉魏以来各时期、各种风格类型的代表诗人五言诗体的认识和吸收。这样随着时代发展潮流而不断进步的诗史观念可以说是集中反映了晋宋交替期间逐渐明朗的辩体意识。江淹之后,拟古诗虽然时有出现,但数量明显减少,只有极少数诗人尚能在拟古诗中稍有寄托,如何逊的《学古诗》3首其一、三,范云的《仿古诗》都写少年游侠赴边建功的题材,继续沿袭晋宋取古诗主题的传统。 古人田园生活 所谓'古意',也就是取古诗的一点意思。齐梁的《古意》诗一般只是取古诗的题材和主题。其中最多的是取思妇、怨妇类题材,以'妾'对君诉说的口吻表现艳情,多无深意。此外不少《古意》诗从古诗中所取的只是适合新体诗情调的表现方式。 萧绎的《古意》为六句新体诗,他和萧纲的《古意咏烛诗》还使用了当时流行的三五五五体式。何子朗的《和虞记室骞古意》写美人思春,是八句新体,其中仅一句'灼灼当春牖'效古诗句式。王枢的《古意应萧信武教诗》为十句新体,通过思妇喂蚕、采莲、望见双燕的情景暗示其思君之情,合并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典型意象,表现手法已经完全不同于古诗。所以原来类似拟古的作品,在齐梁也多称'古意'了。 说一句道一万,《古意》的仿古之诗只是在形式上调用前朝古诗的某些句调和时代性用法,最多只是将古诗中模拟的场景再次具象化,这样的仿古也只是初级的仿古,即上不了高堂,远远没有江淹革新后的仿古式那般高大上。而且此类诗歌大多采用诗词新体,在结构风格上早已与古人所创之作大相径庭,新体的出现正好也割裂了古今诗歌的界限。在某种方面上来讲,恰恰也是一种将古诗向新诗过度的无心之举罢了。 古人游子归家 结束语:其出现的时间恰好处于南朝五言诗体调由古趋近的转折关头,因此,这组诗也以精炼浓缩的形式总结了五言古诗的体式特征,反照出其后齐梁五言近体诗体式和表现的巨大变化。这正是江淹'杂拟'的诗史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岘佣说诗 李善.昭明文选 俞绍初,张亚新.江淹集校注 葛晓音.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陆士衡文集校注 徐陵.玉台新咏 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