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脏腑辨证十大关系,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罗宋汤的味道 2020-03-11

中医脏腑辨证十大关系,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

六 、 肺肾阴虚

久咳伤肺阴耗损,

肾阴生热灼肺阴。

咳嗽带血短气促,

骨蒸劳热遗精

滋肾养阴兼清肺,

麦味地黄要遵循。

[注释]

久咳伤肺、肺阴耗损;肾阴亏虚、虚热内生,热灼肺阴。其证见:咳嗽、痰中带血、气短急促、骨蒸劳热、腰膝酸软、遗精。治则应滋肾养阴 兼清肺。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活动期,或其他疾患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故出现喘息,或因久咳伤肺,阴液不足,耗伤肾阴,因此肾阴亦虚;或因肾阴亏损,不能滋养肺阴,加之虚火上炎,灼伤肺阴,逐渐导致肺阴亦虚,最终导致肺肾阴虚。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咳嗽痰少,动则气喘或咳血,腰膝酸软,消瘦,骨蒸潮热,盗汗 ,遗精,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证的病机是:肺阴亏虚,虚热内扰,煎熬津液,则咳嗽痰少,久咳伤肺气,故动则气喘;热邪迫肺,血络所伤,故咳血;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消瘦;阴虚则盗汗;肾阴不足,精关不固则遗精;颧红,舌脉乃为阴虚外热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滋补肺肾。

常用药物:

养肺阴药:沙参、天门冬、麦冬、百合、玉竹、生地、玄参。

滋肾阴药:熟地、何首乌、女贞子、玄参、枸杞子、山萸肉、旱莲草、天冬、龟板。

本证的常用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生地、丹皮、山萸肉、山药、麦冬、五味子、茯苓。

加减法:骨蒸潮热加青蒿、鳖甲、地骨皮 ;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咳血加白芨、阿胶;盗汗加牡蛎、白芍;遗精者配服金锁固精丸,亦可用河车大造丸。

七 、 肝脾不和

肝脾不和肝气郁,

横犯脾胃而致疾。

胸胁胀满善太息,

腹满便溏体无力。

治则疏肝益健脾,

痛泻要方服之益。

[注释]

肝脾不和是由于肝气郁结,肝气横犯脾胃所致。其证见:胸胁胀满,善太息,腹胀,便溏,体倦无力。治则疏肝健脾。痛泻要方起健脾柔肝的作用。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痢疾,慢性肠炎,肝硬化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到脾的功能,导致脾不运化,逐渐为肝脾不和。《内科证治》:'暴怒伤肝、肝火炽盛、而木乘脾土则脾胃受伤,此由情志致木失调达,肝气横犯脾胃,因致脾不健运,升降失调,故积湿生痰,因病阻气机,姓生百病。'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胸胁胀满,善太息,腹部胀满,精神抑郁,性情急燥,食纳减少,肠鸣,矢气多,舌苔白,脉弦数。

本证的病机是:肝气郁结则胸胁胀满,善太息;肝主疏泄,性喜调达,肝气不舒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肝气横犯脾胃,脾虚不运故食纳减少;脾虚生湿则肠鸣,大便溏泻。舌脉乃为肝脾不和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疏肝健脾。

常用药物:

疏肝药:青皮、柴胡、桔叶、香附、八月扎、川楝子、元胡、乌药

健脾药;人参、党参、白术、山药、大枣、扁豆

本证的常用方药;痛泻要方加减,柴胡、陈皮、白术、白芍、甘草、防风

加减法;胁痛加川楝子、元胡、青皮;腹胀加枳壳、厚朴;便溏加山药、莲子肉;食欲不佳加鸡内金、焦三仙

八 、肝胃不和

肝气犯胃失和降,

胸胁满闷脘腹胀。

太息不语吞酸强,

嘈杂呕恶苔黄象。

脉弦便溏此为常,

舒肝和胃柴平汤。

[注释]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出现胸胁胀满,脘腹痞满,太息不已,吞酸,嘈杂,呕恶,苔黄,舌红,脉弦,大便溏泻。治则舒肝和胃。方用柴平散加减。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神经官能证,或其他疾患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到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而致肝胃不和,临床上称肝气犯胃。《内科证治》'七情气郁,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不已,气多厥逆,七情之病令人郁痰聚,使脾胃之阴阳不得升降,气滞血瘀而胃脘疼痛。'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胸胁胀满,善太息,胃脘胀满作痛,嗳气,吞酸,嘈杂,呕恶,苔薄白,脉弦。

本证的病机是:肝气郁结,故胸胁胀满善太息,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嗳气,吞酸,嘈杂,呕恶;肝气犯胃,胃气受阻,故胃脘胀满而痛,舌脉乃为肝气犯胃之征象。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疏肝和胃。

常用药物:

疏肝药:青皮、香附、乌药、川楝子、元胡。

和胃药:苍术、神曲、麦芽、木香、枳实、莱菔子、槟榔、青皮。

本证的常用方药:柴平煎加减:柴胡、枳实、白芍、甘草、香附、苍术、川厚朴、陈皮。

加减法:反酸嘈杂者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嗳气加旋复花、代赭石;疼痛加川楝子、元胡;呕恶加半夏、干姜;苔腻加苍术、云苓;苔黄加龙胆草、黄连;食少加鸡内金、山楂、麦芽;心烦加竹叶。

九 、脾肾阳虚

肾阳虚衰不温脾,

脾阳久虚运无力。

畏寒肢冷言短气,

五更泻泄脉弱细。

治则温肾兼补脾,

理中四神两方医。

[注释]

脾肾阳虚是由于肾阳虚衰不能温脾阳,使脾阳亦虚,脾运无力,而畏寒肢冷,气短懒言,五更泻泄,脉弱细。治则温肾健脾。方用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按语]

本证包括 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慢性菌痢,溃疡病,结肠炎,肝硬变,肾病综合症及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阳导致脾阳亦虚,也可因过食生冷、伤及脾阳,使脾阳亦虚,脾虚日久,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于肾,致肾阳亦虚,结果为脾肾阳虚。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畏寒肢冷,气短倦怠懒言,大便溏泻,或五更泻泄,或见浮肿,甚至腰满腹胀,舌苔白润,舌质淡,。脉弱细。

本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阳虚内生寒,故形寒肢冷;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荣于体则五更泻泄;肾主水,脾能运化水湿、、脾肾阳虚,水邪泛滥则见浮肿,甚则水湿停于腹腔,可见腹满膨胀,舌脉乃为阳虚之见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是:温补脾肾。

常用药物:

温补脾阳:干姜、附子、薏智仁、肉豆蔻、草豆蔻、砂仁。

温补肾阳:附子、肉桂、肉苁蓉、仙芽、巴戢天、补骨脂。

本证的常用方药: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加减:附子、党参、茯苓、白术、肉豆蔻、补骨脂。

加减法:水肿者加真武汤、实脾饮或五苓散加减:附子、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生姜皮、大腹皮、桑白皮;形寒肢冷者加肉桂、附子;久泻滑脱者加赤石脂、黄芪、升麻;有腹水胀满者加大腹皮、冬瓜皮、车前子、抽葫芦;气滞者加木香、川厚朴、槟榔。

十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两脏虚,

伤及肝血久不愈。

头晕目眩耳鸣疾,

盗汗烦热颧红体。

滋补肝肾养之阴,

杞菊地黄此方立。

[注释]

肝肾阴虚是肝肾两脏虚损,血不养肝,伤及肝血,日久不愈, 而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盗汗烦热,颧红目赤。治则滋补肝肾。方剂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按语]

本证见于慢性体质虚弱者,如贫血、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耳性眩晕,或具备其症状者。

本证的病因是: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肝肾相滋,故肝血不足或肾精不足,经久补不愈,均可导致肝肾阴虚。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颧红,盗汗,五心烦热,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数。

本证的病机是: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故见头晕目眩、耳鸣、咽干颧红等证;肝脉布两胁,肝阳不足则经脉失养故疼痛;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主筋,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可见男子遗精;肝肾阴虚,冲任不调,女子则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见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滋补肝肾。

常用药物:

补肝阴药物:白芍、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当归、女贞子、熟地、牛膝。

补肾阴药物:熟地、何首乌、枸杞子、菊花、旱莲草、山萸肉。

本证的常用方剂是:杞菊地黄汤和一贯煎加减:枸杞子、菊花、生地、山药、牡丹皮。

加减法:肝血不足,月经量少加当归、白芍、阿胶、丹参;阴虚火旺加青蒿、鳖甲、知母、黄柏;腰膝酸软加牛膝、寄生、川断;盗汗加五味子、浮小麦、牡蛎、麻黄根;胁痛加川楝子、元胡;遗精加金樱子、芡实;咽干加麦冬、百合;烦热加青蒿、地骨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