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海曲上人 2020-03-11

1.宏济堂老店店址原位于济南院西大街,后迁到了济南院东大街县西街巷口。1996年泉城路扩建,宏济堂被拆迁。现经二路的是宏济堂第三支店,又称宏济堂西号,在经二路改造时,由经二纬五东整体平移至现址

一座较为古朴的建筑,是济南著名的药铺宏济堂。也许说宏济堂外地的朋友并不熟悉,但是大家一定还记得大宅门里有一段,白景琦被赶出北京,被迫来到了济南,后来借助济南优质的泉水制作阿胶,发了大财,另立了门户。这个新的药铺,就是济南的宏济堂(当然电视剧里的人名和店名都是假的,但当年确有其事)。那个白景琦最早熬阿胶发家的地方叫东流水,就在现在的济南五龙潭公园内部,紧挨最早的中共山东省委旧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另外,出了五龙潭北门往西走不到一公里,在普利街上有一个宏济堂资料馆,不过可惜平时不对外开放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2.山东丰大银行旧址

山东丰大银行旧址位于济南市纬六路27号,“老济南”们把它叫作“老洋行”、“老银号”“老洋楼”等。2005年,由于纬六路的道路拓宽改造,老洋行”曾经命悬一线。当时它面临三种命运:第一是建筑拆除,为道路让路;第二是异地重建;第三是整体平移,实施完整保护。最后政府决定让它西移15米,一座老房子总算是保住了。

许多建筑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这个老房子也是如此。一百年前,济南在老城西侧自开商埠,一座体现西方近代风格的商埠新区崛起,“老洋行”便是诸多老建筑中的一个。它始建于1919年,总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是济南商埠区保存较完整、具有南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孤本”。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3.济南瑞蚨祥绸布店

:位于济南市中区经二路215号。这个建于1923年(一说1924)的老店,是瑞蚨祥在济南商迹的最后一处建筑,如今还在营业。

该店铺的建筑布局,坐北朝南,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店铺正立面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东西两侧两座四层楼高的塔楼丰富了立面的层次变化。营业大厅很宽敞,支撑柱采用爱奥尼克柱式,营业厅的中间采用玻璃顶棚的形式,使营业厅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这一切都体现了设计者独到而超前的眼光。该建筑是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也是济南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现为省保单位。

相传自明代起,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的孟家即开始经营商业。清道光初年,孟洛川的父亲在周村开设了万蚨祥杂货店。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孟父便在周村大街成立了专门经营茶叶的商号――泉祥,将原来万蚨祥旧址改为瑞蚨祥绸布庄。 何谓“瑞蚨祥”?据说是引用了“青蚨还钱”这一典故。“蚨”是远古时期的一种神虫,一母一子,孩子出门时,母亲将血抹在孩子身上,不管它飞到哪里都能飞回家,飞回母亲的怀抱。青蚨代表古代的铜钱。当年的老板为店取名瑞蚨祥,就是希望借祥瑞的吉祥意味,加上能带来鑫钱的青蚨,瑞蚨祥能财源滚滚。

清代同治元年(1863年),瑞蚨祥开始在济南古城内商业最繁华的芙蓉街南头开设瑞蚨祥布店,专门批发章丘出产的一种土布,俗称“寨子布”。后来瑞蚨祥布店又在院西大街(今泉城路中部路南),建起了有5间门面的楼房,经营绸缎和布匹。由于它门面宏丽,备货充足,地点适中,所以一开张就迎来满头彩,不久便跃居济南绸布业的的第一大家。1868年,瑞蚨祥的第二代传人孟洛川承继祖业,掌管了店务。他虽年轻,但知人善任,经营有方,开业不久的瑞蚨祥营业日益兴隆,资金积累日趋雄厚。在此情况下,瑞蚨祥先后在天津、北京、烟台、青岛、上海等地开设了分店。1904年济南开埠后,瑞蚨祥又在经二路开了一家新店——瑞蚨祥鸿记布店,就是现在位于经二路上的瑞蚨祥布店。鼎盛时期,瑞蚨祥在全国设有16家分店,仅在济南一地就有房产1000余间,资金达180余万银元,是南北驰名的绸布店。到20世纪30年代初,瑞蚨祥共设分店16家,拥有房产3000余间,房产总值800余万银元。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4.

济南德华银行旧址(1901年,经二路191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德华银行旧址位于经二路191号,始建于1901年。建筑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二层以上作为坡度陡峻高大的屋顶阁楼层,其中一层为全石砌筑。由于地处道路交叉口,因而在西南角(即经二纬二建筑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二层以上作为坡度陡峻高大的屋顶阁楼层,其中一层为全石砌筑。由于地处道路交叉口,因而在西南角(即经二纬二路的转弯处)设有八边形的塔楼,以适应地段形状和不同方向观赏的视觉要求。主屋面顶部的小望楼和八角形塔楼均为双层变折式屋顶,其高低、大小、位置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竖向形象。主入口为南向,二层处设圆券式外柱廊,两山墙间的廊子稍为后退,以穿过阁楼层的八边形攒尖望楼作为整个建筑的构图中心。

济南德华银行旧址的南立面东西两伴楼和西立面南北两伴楼的山墙上各有一根钢筋,分别由南至北拉到外墙,使屋架的下弦交织成十字网状。既起到结构的加固作用,又是丰富立面的装饰物。建筑施工质量极佳,外墙的砌石嵌缝平整细直,面砖粘贴工整牢固,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任何损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德华银行大楼都不会觉得它单调,就好像大楼的历史一样丰富。1909年清朝政府在济南设立大清银行济南分行,辛亥革命后1913年大清银行济南分行改为中国银行山东分行,1922年迁入原德华银行大楼中。建国后,这座大楼又先后成为济南市人民银行,1980年一度为济南市工商银行的办公用房,现在是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办公楼。

作为金融建筑,德华银行较为注重选材和建造,建筑质量很高。2008年11月至12月,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墙体和楼顶进行了一定翻修。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5.济南亨达利钟表眼镜店:位于济南市中区经二路221号。这是一个遍布全国,成为各地共有的百年老字号资源。

亨达利最先是一家洋商企业,创始人是法国商人霍普,创建于清朝同治3年(1864年)。他那时在上海洋经滨三茅阁桥开设了霍普兄弟公司,专门经营欧美侨民的生活用品。为了招徕高等华人,他便另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亨达利洋行”。意思是财运享通,发达高升,利润滚滚。亨达利洋行除了销售进口商品外,还代客向国外订货,例如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结婚时的镜台,就是通过亨达利从外国定制购进的。

到了19世纪末,德国商人开办的礼和洋行收购了亨达利,由拔都来主持业务。商店迁到了哈同大楼营业。20世纪初,又迁到南京东路262号。

191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拔都回国,便将亨达利转让给了礼和洋行的买办虞芗山、跑街孙梅堂。从此,亨达利改由中国人经营,但是,每年要交给礼和洋行800两白银的商誉费,当时,虞芗山是经营颜料的巨商,孙梅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钟表企业美华利的负责人。亨达利的实际经营权掌握在孙梅堂手中,经营方向也开始转向侧重钟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元气大伤,法郎、马克、卢布大幅度贬值。这样一来给进口商带来了巨额利润。虞芗山为了专心经营颜料,索性把自己名下的亨达利股份以30%的折价卖给了孙梅堂。到了1917年,亨达利成为了美华利集团内一家主要专业商店,更名为享达利钟表总公司。当时,进口钟表的价格十分低廉,利润很高,亨达利利用和洋商的特殊关系,批零兼营,左右逢源,同行望尘莫及,先后在南京、北京、天津、济南、汉口等地开设23家分店,亨达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钟表名店,而孙梅堂也被人称为了“钟表大王”。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6.北洋大戏院

北洋大戏院始建于1905年,位于济南市经二纬三路通惠街1号,占地面积1805平方米,是济南市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也是山东省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在使用的专业戏剧演出场所。北洋大戏院始建于1905年,最初为“兴华茶园”;1923年改建后,先后命名为“商乐舞台”、“聚华戏院”;1934年定名为“北洋大戏院”;1951年改名为“实验剧场”,1954年重建后,改为“人民剧场”;1992年恢复为“北洋大戏院”;2001年加盖三层小楼和内部装饰后一直使用至今;2007年被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7山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山东邮务管理局旧址,也称济南邮政大楼,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二路路南,隔路与原德国领事馆(今济南市政府大院)相对,东靠大纬二路。该建筑为西洋古典式,设计者为天津外国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查理与康文赛,建造者为天津洋商,1918年3月动工兴建,1919年竣工,为济南邮政自建的第一座邮政大楼。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8.山东红十字协会旧址

济南市市中区经四路万达天幕北行民康里步行街东侧

现为济南曲山艺海博物馆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9.皇宫照相馆,现存济南最老的照相馆,皇宫照相馆开业于1932年,创办人是历城人张鸿文。

这座建筑的楼顶覆以金黄色琉璃瓦,大门两侧各有一根半圆浮雕龙柱,两根龙柱上均雕有“皇宫照相馆”五个大字,每个字都用小彩灯围绕。整座楼房古色古香,很有气派,颇似一座华丽的小皇宫。

探寻济南经二路古建筑群,见证百年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