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了么?(下) ▏文化AP大叔

 poreAP大叔 2020-03-11

pore-AP大叔,希望你们一直的陪伴


上篇为大家介绍了一下吃的几个层次。吃东西必须要有容器,比如锅碗瓢盆……而这些,我们可以用一个文雅的词汇,称之为:

人类文明产生之后,必然不能再随随便便地把食物放在地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始使用火、吃熟肉之后,越来越挑剔的舌头会无法忍受沾在肉上面的沙土。于是,人们需要放食物盛放起来。

到了商代,青铜器作为食器、礼器开始了光辉岁月。而那时候的人们,就用甲骨文把这一个个吃饭用的家伙什都“画”了出来。

如果您去过大型博物馆,接触过商周的文化书籍,比如《诗经》,那么一定看见过那些简化汉字都简化不了的标签、名称。那些字也肯定让您觉得,自己上了个假的小学:鼎、簋、鬲、鬶、甗、簠、盨、敦、豆……说实话,乍一遇见,我这只老在古文字中爬来爬去的小书鱼儿有时候都懵逼。

有咩有觉得甲骨文好萌……

如果没有前文,您会不会认为这个甲骨文是“喵星人”?千年前的古人再次戳中萌点。

(鼎)的甲骨文写法倒是简单,感觉现在的简化汉字是复杂化一样。造字法也比较明确,象形,上方的是“鼎耳”,中间的是“鼎腹”,下方的小短腿是“鼎足”。比如下方的“西周大克鼎”:

为什么选这个鼎作示例,一来最初的鼎一般是三足鼎,更形象一些,起码能解释“三足鼎立”这个成语,而司母戊等大鼎是四足的;二来这尊国宝鼎内的铭文是西周晚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三来大克鼎和大盂鼎二鼎的传奇故事比较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文章内容有限,不便展开。大克鼎现存上海博物馆,上海的朋友周末可以去观赏观赏。

有的甲骨文写作,只是在鼎腹中增加了指事符号,表示腹内有物;还有鼎足略有变化,整体形态上没有太大改变。金文则是省去两个鼎耳。有人问鼎耳是做什么用的?鼎耳也叫“提耳”,两耳有孔,可以用来抬起搬运大鼎。

篆文写法沿用了金文的写法,把鼎耳痕迹彻底掩盖,同时将金文的立足变形成了。这大概是书写工具导致的微调。至此,字形演变成形了。《说文》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鼎最初不仅是大户人家的食器,在当时还是礼器。因为铸造工艺、原材料等问题,是彰显国力的一种,于是夹带着禹铸九鼎的传说,渐渐演变成了权力的象征。想想也对,其实不管皇帝也好,乞丐也罢,各行各业争的不就是一碗饭么?

让心情去旅行
STEP 1
笑一下再继续

我哥对侄子说:“真羡慕你小子,每天只是上上学,哪像我上完班还要照顾你妈,你不知道伺候一个多事老娘们儿有多麻烦?”
侄子不服气说道:“你以为上学轻松呀,你不过是伺候一个女人,我要伺候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仨多事老娘们儿。。。”

鼎之套件·簋(guǐ)

鼎最初是用来煮肉的。但煮肉的时候一般不放调料。白水煮肉,那味道即便是口味承受力比较强的上古先民也不怎么喜欢。

其实按套路来讲,鼎更像个大锅,用来煮肉。食用的时候,则是需要盛出来,再放调料、酱料。当然,吃饭的时候,还要有主食,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大碗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人的超级碗“簋”。

比如现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簋王”,胡簋

再比如“颂簋”:

《国家宝藏》的“皿方罍”有着器身和器盖分离的故事。颂簋虽然没有相隔海外那么跌宕起伏,但也有着类似的经历。现存山东博物馆,也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簋,敞口、束颈、鼓腹、双耳,有盖,是用来盛放熟食的器具,篆文写作,《说文》解释,簋,黍稷方器也。使用时,如祭祀和宴飨等,常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饭桌上,还有个与簋类似的食器。

簠簋对举·簠(fǔ)

簠与簋,都是盛放熟食如黍稷稻粱的礼器,所以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簠,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用途与簋相同,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比如下图的山奢虎簠,也在上海博物馆。

其他的食器用法各具特色,比如用来蒸、煮东西的甗(yǎn)、鬲(lì),同样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盨(xǔ)、敦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至于最后的“豆”,比较有意思,今天就不跟“大锅大碗”们凑热闹了,下期单独来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