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怪2020年3月11日星期三请教者:上次请教之后,我回去仔细阅读了《Correspondances》的法语原文和各大家的译文,进行了一番比较研究,发现波德莱尔的原诗的确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象征主义诗歌中诗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关系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把《Correspondances》译成“通感”似乎降低了波德莱尔诗歌的分量,只局限在人的感官打通上,与大自然的关系似乎被淡化了。 庞大怪:老兄一天不见长三秋了,你果然悟性很高。杨先生有一篇谈诗的文章,提出了一个文学欣赏的重要观点,那就是读诗的最高境界…… 请教者、庞大怪:“悟彻”!哈哈哈…… 庞大怪:杨先生在他出版的《恶之花》的译序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 《恶之花》中有一篇《感应》的诗,是学术界公认的象征主义宣言。诗人在诗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诗歌美学理念,认为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可以同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互相呼应,形成色、香、声交感的象征性大森林。换句话说,诗人可以通过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来表达苦不堪言的内心痛苦、羞于启齿的内心隐秘、难以形容的复杂情感和抽象的思想理念。作为沟通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媒介,当然是诗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棵象征性的大树,枝枝叶叶都用亲切的目光观察着人生,不时发出隐隐约约的私语,在读者心中产生色、香、味、声、形具佳的百感交集的效果,从而让读者得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享受。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读者在这个象征大森林里的感应效果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请教者:可惜,这段话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很喜欢杨先生的译序,写得很精彩,许多论点很鲜活,很有价值进一步开发,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庞大怪:波德莱尔的这首诗的的确确是象征主义的纲领性宣言,它首先把象征主义诗歌比作是一座大自然的圣殿。一下子就亮明了旗帜:诗歌是天人感应的艺术殿堂。抓住了这个纲领,纲举目张,其他的枝枝节节都好理解了。杨先生翻译这首诗时,参考了好几位名家的名译,认为还是译成“感应“比较贴切,也有利于展开学术探讨,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请教者:顺理成章! 庞大怪:您大有长进嘛。杨先生总觉得象征主义大有文章可做。比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关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比比皆是,但它到底与西方象征主义有何异同?各有哪些优势?如何互通互鉴?然后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这些,大有文章可做!杨先生一向主张东西合璧,古今联袂,在古今中外的综合研究中进行学术创新。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