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茶史,识茶人

 北极熊788 2020-03-11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我国先民对茶认识的最早记载。神农,是中国的农业神,也就是炎帝,据说他有一个水晶肚,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神农为了给百姓解除病痛,尝遍了百草,并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有一次,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后,在里面走来走去,不一会儿,整个肠胃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于是,神农就认定此种树叶为治病良药,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茶”。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他便立即吃茶叶,让它把腹中的毒物消灭掉。从此,“茶”就在人间世代相传了。

01

思源:茶文化的起点与“茶”字的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从野生大茶树的分布看,茶叶的发源中心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点却是在四川。大约在商末初期,巴蜀人已经饮茶,并开始了茶树栽培和以茶进龚周室。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出现了以茶命人、以茶命地的习俗,如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在湖南设立茶陵县。

    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语言、文字还不统一,因此茶的名称、读音与写法也众说纷谈。“茶”在中堂之前一般都写做“荼”。“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一指野菜,二指今天的茶叶,三指一种开白花的植物。“茶”从“荼”中简化出来,始于汉代。在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之字形了。“茶”又多一字多音,《辞海》注明“茶”字有三种读音:一读:tu,二读cha,三读shu。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有茶、jia、sha、茗、cha、诧、瓜芦等称谓。留存至今,还经常提到的“嘉木”和“茗”,“嘉木”含有高度善和美的意思,“茗”则是茶的雅称,代表茶的高雅清香。到唐代中期,陆羽著《茶经》时才把茶的名称、写法统一为“茶”。

02

汉代:王褒与茶文化的萌芽

    饮茶始于西汉。公元前59年,西汉人王褒著《僮约》(一种买卖奴隶的契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茶叶文献。王褒是西汉时期四川资中的一位书生,因寄居在亡友的妻子家中,常唤家僮便了沽酒,便了表示不满,王褒一气之下,将便了从亡友妻手中买了过来,并立契约,严厉限制便了作为报复。契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煮茶盛茶都有专门器皿;后者表明茶叶在当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汉代,茶叶的简单加工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便存放。饮法采用煮茶法,即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调味。此时,茶的功能已经由之前的食用与药用转向药用与饮料,饮茶逐渐普及。这一时期,问人饮茶之风大兴,且相关的茶文陆续问世,除王褒外,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杨雄的《蜀都赋》分别从药物和文字语言角度谈到茶。文人与茶的紧密联系,使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03

唐代:陆羽与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茶文化框架的确立,是以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陆羽,字鸦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竞陵子,复州竞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  祀为“茶神”。陆羽的一生充满着许多不幸,他3岁时被弃于荒野,被笼盖寺和尚智积禅师收养。智积好饮茶,并深谙茶艺,陆羽自幼在师傅的熏陶下对茶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但陆羽自幼志不在佛,他在12岁时逃出寺院,去了个戏班子学戏。由于安史之乱,陆羽南下,曾出游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收集了当地的众多茶叶资料。公元760年,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文践和茶学知识,潜心研究和写作,他从栖霞山来到苔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完成《茶经》。后经过765年、775年两次修改,780年付梓。陆羽《茶经》的问世,使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条文化的形成。

    从制法看,唐代蒸青制茶趋于完善,即将茶的鲜叶蒸后碾碎,经过压榨,去汁制饼,并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等调味。饮法采用煎茶法。店代饮茶之风盛行,不仅王公贵族喜欢饮茶,民间饮茶也蔚然成风,作为茶文化载体的茶馆初具形态。文人饮茶日趋广泛,诸如煎茶圣手唐代宗李豫,爱茶成癖的卢仝,饮茶行家白居易、皎然等,茶诗开始大量涌现,对后世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04

宋元:宋徽宗与茶文化的繁荣

讲究品茶艺术,使宋代茶文化发展至历史顶峰,宋徽宗功不可没。宋徽宗赵佶(1082一1135年),神宗赵项的第十一子,他无心朝政,生性风流,但酷爱饮茶,通晓茶艺,尤其是对茶叶的评品颇有见地,称得上是茶痴皇帝。他御笔撰写《大观茶论》,书中宋徽宗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当时茶事的各个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由于皇室对茶的推祟,民间群起效仿,饮茶之风鼎盛,茶馆已成规模,使茶真正成为“举国之饮”。

宋元时期,制茶技术推陈出新,出现龙凤团茶和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饮用方式上更讲求色、香、味的统一,点茶法居主导,即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制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当时,“茶礼”、“斗茶”、“分茶”、“奠茶”的刁俗广泛流行于宫廷与市民两大茶文化脉络之中。宋元是出茶人最多的朝代,诸如丁渭、蔡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范仲淹、朱熹、陆游、杨万里、梅尧臣、马钰、萨都刺、倪瓒等,他们将中国的茶文化推向了一个高潮。

05

明清:朱元璋与茶文化的变革

明代,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时期。发生这场变革的契机,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的诏书。公元1391年,出身贫苦的朱元璋看到茶饼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劳民伤财,便正式下诏改团饼煎煮之法为散茶冲泡之法。直到今天,青炒散茶和瀹饮法(用开水直接冲泡茶叶,或称清饮法)仍奠基人。然是最流行的茶叶制作和引用方法。因此,朱元璋是今日饮茶格局的奠基人。

 明末清初,承袭帝王饮茶的风习,尤其是康熙、乾隆,出现了整个上层社会的品茶之风。同时,茶馆的兴盛,功夫茶的兴起和茶俗的广泛运用,使茶文化深入民间。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于民间文化活动相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清代茶类增多,除最初的绿茶外,还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这时期的文人们将品茗与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如文征明、田艺蘅、张源、许次纾、李渔、蒲松龄、袁枚等,他们对茶饮艺术的审美追求开创了茶文化的天地。

06

现代:吴觉农与茶文化的复苏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茶业日趋衰落。在振兴中国现代茶业的坎坷之路上,茶学泰斗吴觉农作出了卓越贡献。吴觉农(1879年-1989年),浙江上虞丰惠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荣堂,因立志振兴祖国农业而更名为觉农。他用毕生经历撰写了《茶经述评》、《中国茶叶改革方准》、《茶树原产地考》等著作,对中国茶叶的改良、茶叶贸易、茶叶教育、茶叶制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继而在福建武夷山首创茶叶研究所,无愧为我国现代茶叶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现代,各种茶饮料的层出不穷,茶产品的丰富衍生,各地茶艺馆的纷纷建立,茶艺交流的蓬勃发展,茶文化社团、茶文化机构的相继建立,对茶文化的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中国茶叶已畅销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达20多亿。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始于南北朝时期与土耳其的“茶马互市”,后逐渐向西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输送,最终抵达欧洲各国,由此形成了见证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茶马古道”。

文字 | 摘自《天堂茶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