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在世界上共有近400万人,主要分布在柬埔寨、缅甸、中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等国。佤族在历史生活当中,创造了自己的建筑文化,其房屋被人们称之为孔明冒。在中国境内,东至思茅,西至腾冲都有佤族居住,总人口38万人。他们的杆栏式建筑和其他民族还有所不同,它的两边是半圆形的,从而创造了佤族独特的建筑文化。 佤族传统民居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干栏式楼房与四壁落地房共居一寨,房屋顺应地势建盖,布局得错落有致。传统民居草片覆顶,竹木结构,檐口低矮,形如孔明帽,原始古朴的传统民居其原形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沧源崖画村落图。 佤族传统民居建筑取材于大自然。主要建筑用材有竹子、麻栗木、红毛树、水冬瓜树、白树、茅草等。佤族建盖新房,只需两三天的时间就可完工,原因是佤族保留“一家建房,全寨帮忙”的优秀传统。建房流程主要是①选地基、备料;②挖地基、竖房柱;③搭房架;④上草片;⑤搭设地板,围房墙;⑥设火塘;⑦搭设楼梯。建成的新房分正房和两端扇形(或半圆形)外延房,俗称:“马屁股房”。佤族建盖新房、新房落成后都有一套风俗、仪式。这些风俗、仪式因不同的地域而各有特点。有的地方,佤族的进新房仪式非常有趣。进新房前预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守在新房里,户主进新房前,老人说:“寨中的父老乡亲、寨神,我们来到家了。”之后,老人发问,户主回话:老人问“你从哪里来?你为什么来我家?”户主回答“我从东边来,从云彩里来,讨你家的房子住,我是穷苦人,一无所有,来家里看望老人,问候老人。”“如果你是强盗,是坏人,我不欢迎你来。”“我不偷也不抢。”“如果你抽大烟,我不让你进来住。”“我不抽大烟,我只求供佛,做善事,孝敬老人。”“如果你这样做,你就住下吧!”这段进新房的对白,体现出佤族是一个尊敬老人,注重道德风尚,一心向上的民族。他们把自己对社会风尚的理解、要求融入到进新房的习俗里,并行成不成文的规矩,教化人们。有的地方则要敲锣打鼓打歌跳舞来庆贺新房的落成。最有特色的贺新房应数沧源县勐来乡曼来村的蜂桶鼓舞贺新房。佤族居室无奢侈装饰,最具文化特色的装饰物,是在房顶两端安置的搏风板上刻的太阳、月亮、星星,或在叉形搏风板处的房顶上设置的小塔。但这些装饰不是每户人家都有,它跟户主的身份地位或宗教信仰或审美情趣有关系。室内陈设主要是炕笆、米筒、子种竹筒、水罐、菜篮、木甑、铁锅、锣锅、烧水壶、筒帕、腰机等生活生产用具。干栏式楼房布局为楼上楼下,平台楼梯。正房一侧开天窗,并设计窗盖,用竹杆或木杆撑开即可纳光。楼上干爽,住人。内设火塘、卧室、客床等。并按长幼和尊卑分配住房。楼下设牛圈或鸡圈,堆放柴禾、猪食草、农用工具等。有的在木制或竹制楼梯脚边置放整截树根凿成的大木臼。平时妇女用来舂米。,房外院内搭建晒台,供晾晒谷物之用。四壁落地房结构较简单。四周房墙落地,房体矮小,房顶两端不设置类似干栏式楼房的牛角叉形或燕尾形搏风板,其门上方设三角形鸡笼网罩,通风纳光。佤族有传统,刚分家出来的儿子不能建盖楼房,只能建盖四壁落地式的小房子,这是佤族的尊老习俗,有俗语“耳不高过角”,意思是儿女不能凌驾于父母之上。住满3年四壁落地房后方可建盖楼房。 佤族建房传说有几种说法,人类从司岗(山洞或葫芦)出来后受到岩燕搭巢的启示建盖房屋;一种叫“来改”的鸟教会人们建盖房屋;另有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三下西南,当时佤族先民吃的是山果野菜,住的是岩洞或树荫下,穿的是树叶兽皮。佤族王子听说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能人,想请他帮助摆脱眼前无衣无住的困境,于是就派小头人向他请教。小头人进帐后向正在埋头疾书的诸葛亮诉说阿佤人无栖身之地的痛苦,诸葛亮听了以后抬头沉思一会儿,然后默默地把帽子脱下来放在案桌上,又埋头疾书。小头人见诸葛亮并不说话,以为这个问题把他给难住了就又诉说阿佤人无衣无裤穿的苦衷,只见诸葛亮头也不抬,向小头人摆了摆手。小头人见诸葛亮还是不说话,心里就嘀咕起来:“人们都说你有本事,可是连我提出的两个问题都无法回答,我看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小头人悻悻地退出营帐,这时,一个叫王平的威武的大将走过来问小头人是否知道军事的意思,小头人摇了摇头,将军就告诉他说军师的意思让他按照军师的帽子式样盖房子,按照军师的袖子做衣裳裤子。小头人听后恍然大悟,他赶快回去禀报阿佤王子,阿佤王子吩咐阿佤人砍来竹子,割来茅草仿照诸葛亮的帽子盖起房子,又仿照诸葛亮宽大的衣袖缝制衣裳裤子和裙子。阿佤人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衣服。直到现在,阿佤人都还说他们的房子像孔明帽。 佤族寨门和栅栏是佤族房屋建筑的附属建筑,也是一个村寨最具体的标志。寨门和栅栏的坚固程度可以反映这个寨子的富贵兴衰状况。原则上,佤族是非常重视寨门与栅栏的建设的。古时它不仅具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还具有防兽防盗的作用。作为一个新生的寨子,它会对寨门和栅栏异常重视,来显示他们的实力。一般的村寨都有两道出入通道,大的寨子会有四道,更大的村寨会有六道、八道进出通口,称寨门。古时大门上盖有守候、观望房屋。这门和房全都用粗大厚实的木材建构,房顶一般用竹瓦或茅草(竹板瓦更普遍)盖顶。两开扇的大门板,都是用整筒的粗大红毛树或红椿、水桑树筒斧劈。门的梁柱、框、闩,都是上述同类树木中等粗的整筒斧劈、凿而成。关、开大门时,都是要两个强壮、体力好的男子通力齐手进行。在门板、柱、框上,雕刻或绘画着各种各样表示防御动作的人物、猎狗或其他图像。大门房头上,因各地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用木头雕刻各自相同的图腾象征物,人物、神像(佛像)等,或者悬挂牛头角等物,人们又设计筑建围寨栅栏防御。 栽起各种带有钩刺藤状树木,使之相互盘缠裹绕,错综交织就犹如网络,勿说人畜能钻得通,就连鼠虫也难得钻过。又在带刺树木藤条网络的外沿边上,竖着埋上三层锋利的竹签子相互盘缠裹绕,错综交织就犹如网络,勿说人畜能钻得通,就连鼠虫也难得钻过。又在带刺树木藤条网络的外沿边上,竖着埋上三层锋利的竹签子。竹签子分为三排三层三种竖埋形式,最外沿一排层,有膝处高,签尖向外倾斜,根埋入土一两拃深;中间一排层,高至人足小腿处,签头挺立,同样入土一两拃深;最里一排层,暗埋,签尖微露点滴,然后,再用薄层树叶覆盖暗藏。此竹签子密如竖指,沿着全寨四周围绕贯通到各寨门边上,又在内侧的藤条墙里,用削尖了顶头的力竹和木桩编扎起一道比人身高出一人身的竹笆围栅栏墙。 佤族人,历史上有了如此的壁垒森严的寨门围栏防御维护,寨子里的各家家门,就只有内闩、外拴而从来没有锁防装置,锁,这名词和物品,历史上佤族的语言和运用上是从不存在的。所以,人们的村舍安居始终处于在外紧、内松,防外不防内的和谐关系。因为,佤族古往今来,对于内贼内盗,是谁为谁受残酷刑惩,甚至往往要连株家庭宗族挨惩严处的。所以,一般说来,这种行为,在佤族村寨中是很少发生的。 佤族寨门与栅栏是一项古老文化的遗存,值得人们研究和保护 阿佤人有很强烈的护粮意识。所以粮仓房是佤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较有特色的佤族建筑。粮仓房一般建于离寨、离住房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寨头、寨脚或寨边是设置粮仓房的最佳位置。有的村寨粮仓房较分散,有的村寨粮仓房多间聚在一处,形成漂亮的小建筑群。粮仓房占地面积小,粮仓为方形密封木柜,置于房中。为防受潮霉坏及虫害,阿佤人用一种特殊的树叶及牛粪混合的糊状物严封粮仓缝隙。最具佤山特色的是设置粮仓护栏、仓门雕刻牛头的粮仓房。它体现了佤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及审美心理。 寨中建盖木鼓房是佤族村寨的文化特征之一。木鼓房佤语称为“捏克罗”。从沧源崖画木鼓图及沧源现在保留的木鼓文化看,沧源是木鼓文化的发源地。木鼓佤语称为克罗(grōg),是佤族独创和独有的打击乐器,是佤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佤族的标志。历史上,凡是发生火灾、水灾、受到外族入侵或组织大规模社会活动时,佤人都会敲响木鼓召集族人。解放前,大部分佤族村寨都有木鼓,并设有专门的木鼓房,木鼓房里一般摆放一对木鼓,木鼓平时不准乱敲,而是在传统节日、喜庆、娱乐时使用,也是作为民族纷争械斗时的报警器及民间宗教祭祀的讯号工具,被佤族视为“通天神器”而崇拜。 木鼓文化是佤文化的一大特点,木鼓文化可以说贯穿了佤族的整个历史。有人说,要了解佤族就要先了解木鼓,因为它是佤文化的象征,在现实当中,木鼓越来越少,但是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表现,木鼓终于走出了祭祀房走上了舞台,为展示佤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木鼓对研究古代佤族乃至古代人类历史、社会、宗教、艺术等等有很高的价值。现今沧源部分村寨仍然建有木鼓房,木鼓房形似传统居房,一般不设围墙,过去木鼓房是佤族剽牛祭祀后跳木鼓房舞、娱悦鼓魂及神灵、祈求五谷丰登的场所,现今是佤族庆丰收歌舞自娱的场所。木鼓房既神秘莫测又充满欢快的气息。 撒拉房是佤族富有情意的房屋建筑。居于寨中的撒拉房也称公房,它的结构并不复杂,由4根大柱、1根中梁、几根压条构架。草片或瓦片覆顶,有的设围栏,有的不设围栏,四面通风。两根柱子之间搭设粗竹木条或木板,作坐凳之用。寨中的撒拉房是全寨人白天休息聊天的公共场所,是年轻人晚上梳头谈情的蜜房。梳头是佤族婚姻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般是在青年男女开始表达心意和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如果几个小伙子一起去串一个姑娘,姑娘会很礼貌地接纳他们。当小伙子们表示出他们的来意是想找对象后(有时很可能仅仅只是相互来看望闲聊),小姑娘就会从她不中意的开始给他们梳头,而把她中意的留在最后,对她不中意的一般只用一分钟左右,对她中意的时间就会长许多。无需用语言表达,大家就已经明白姑娘的心思了,有时候其它人就会自动地离开。如果姑娘对他们都不中意,他就会对最后的那个人表示说:“你还是去找一个比我更好的姑娘吧”。正式谈恋爱的时候,他们一般是边梳头边相互寻问说情话。佤族这种独有的恋爱梳头习俗,有的村寨晚上是在楼房梯子边进行,有的村寨就在撒拉房中进行。撒拉房既是佤族建筑文化的的体现,又是佤族恋爱习俗的表演场地。 寨外路边的撒拉房是笃信佛礼之人行善去灾的善房。它的构造与公房相似,有竹木结构,也有纯竹结构,只是形体更小,供行人休息避雨之用。离寨远的撒拉房内置盛水竹筒、米、盐、辣子等,方便过往行人食用。它是佤文化与佛教文化的集合体。 守地房是佤族居房的向外延伸。守地房建房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树上守地房,一种是地上守地房,树上守地房是在适宜的树杈上搭设简易的房架,覆上草片、稻草或树枝树叶,即成简易的房屋,内可设火塘、,烧火做饭。房口与地面设置竹木梯或藤梯,梯子可以搬上房中。现在树上守地房已不多见,常见的是田边、地脚形体矮小袖珍的守地房。地上受到地房形如四壁落地房,有的设围墙,又的不设围墙,房内设火塘,用石块替代三脚,守地人可在此房中煮饭、烧水、避雨。 佤族笃信神灵,寨边林里建盖草木结构或草竹结构的祭祀房,祭供山河之神“梅依吉。”祈求梅依吉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万事如意。梅依吉,从狭义上讲,他是佤族人类起源说《司岗里传说》中拯救人类,把第三批人类从葫芦里放出来,并保护人类的那个人,他死后,他的魂灵得到了人类的祭贡。由于佤族认为万物有灵,那些保护人类的灵魂都被称为梅依吉,也就是神,这样,从广义上讲,梅依吉也就是保护神的意思。对神的崇拜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梅依吉崇拜除了有神的崇拜以外,同时也有对祖先的崇拜,它几乎包涵了佤族万物有灵的多神教的总体内容。所以说,祭祀房及其所处的神林是佤寨的圣地,那里树木苍翠,气氛庄严。 传统民居、特色粮仓房、神秘的木鼓房、袖珍守地房、情意深浓的撒拉房、庄严的祭祀房,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佤族特色传统民居建筑——四壁落地房核心提示:佤族是中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是一个分属于中国的云南与缅甸佤邦的跨国民族。佤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传统民居是佤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佤族是中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是一个分属于中国的云南与缅甸佤邦的跨国民族。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小黑江流域就可以找到佤族先人的踪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佤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传统民居是佤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沧源县是其中之一。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那份原始与神秘仿佛连时间也无法浸透,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佤族传统民居建筑用材完全取之于大自然,无华丽奢侈的装饰,即便是有所装饰也是模拟自然物,比较原始古朴,主要用材有竹子、麻栗木、红毛树、水冬瓜树、白树、茅草等。佤族以木、竹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也有与傣族架空“楼房”相似的地区。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里一个平缓的小山顶上。房屋依山势地形而建,分布随意,没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长形成的荆棘丛成为村寨的栅栏。进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门,悬挂着一些牛头骨,据说有驱逐鬼魅的功用。 佤族人民创造出了适应山地居住的特有传统建筑:“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式”竹楼。而“四壁落地房”也叫“鸡笼罩房”,是真正属于佤族人的传统。房屋的建筑结构比“杆栏式”楼房简单。 四壁落地房其实可以称得上一种原始极简风,但它的设计可谓玄妙重重。其结构多采用人字木架,屋顶多为歇山式或四面坡,利于泻走雨水和增加散热面,茅草处于很陡的角度,不会轻易被风吹散,风不进屋子,以保证屋内夜夜不熄的火塘更为安全。 以3根带长杈原木作柱梁,用平直的细木条作椽子,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四壁用竹篾编成栅墙,向东面开一道门。房檐离地面不足1米,以老虎窗(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采光,并设小晒台,当地人形象地称这种锥形的房子为“鸡笼罩房”,看到佤族民居建筑,让人仿佛看到了古人类巢居的影子。 房内主要分为里外两间,相对较小的里间是主卧室,宽大一些的外间是生火煮饭、聚会待客以及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从前的佤族人家基本没有什么家具,室内最显眼的设施便是卧室的门口架设的火塘,火塘搭着竹编的架子,是放置粮食、盐巴、辣椒,以及烘烤牛肉干的地方。 每年夏历十月是佤族的“盖房月”,据说这一时期采集的建筑材料不易蛀虫。盖房也要择“吉日”,原材料基本全是现成:到山上选择一棵大树为柱,砍时要注意大树所倒的方向,若倒下时平稳着地就是可用,否则便是不吉利,就得重选日子再来。 佤族建盖新房,花时不多,两三天就能建盖好。这并不是因为房屋结构太简单,而是佤族有“一家建房,全寨帮忙”的好传统。不允许盖盖停停,一经动手,就须轮番作业,夜以继日直到把房子建好。盖完房后,乡亲们欢聚在新房前“贺新房”歌舞中,尽情喝泡酒来祝贺。 建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一定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反映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佤族民居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探求佤族传统民居深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在今天创造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新时代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