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总督、提督、巡抚是什么关系?谁的权利更大?

 qweasdzxcrty 2020-03-12

这个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很复杂,以管理范围来说,总督管理的地方最多,提督和巡抚管理的地方小一点;以品级来说,提督的是从一品,总督是正二品(加衔可以为从一品),巡抚为正二品。

但是,这并不能说谁的权利大,相互之间没有理论上的上下级关系,职能上又有交叉,关系很微妙,实际上这也清朝中央对地方采取的相互牵制的方式,然而清朝总督、提督、巡抚这几个职务在清朝不同时期,关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谁大谁小。

在清朝前期,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地方是没有多大能力和中央叫板的,正因为如此,清朝在评定三藩之乱后很少有地方反对中央的战争,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都达到了巅峰,地方总督的罢免往往就是皇帝的一纸诏书,《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就是这样的代表,雍正一句话就给罢免了,鸦片战争时期的两广总督林则徐、琦善等人说拿办就拿办,一点不给面子,可见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统治者对地方拥有绝对的权威。

这种权威就是来源于地方大员总督、提督、巡抚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提督掌管的绿营的兵,是军事主官,总督是几个省的老大,什么事都管,巡抚是一个省的官员,也算是什么事都管,但是总督和巡抚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都是直接隶属于中央。

然而,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情况就有了改变,过度的强调中央集权,往往导致地方的抵抗能力差,清政府为了调动地方对抗太平天国的积极性,开始下放权力,允许地方组织团练,从而涌现出了湘军及淮军等地方军事组织,军事权力逐渐开始地方化,一批地方大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在地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地方团练形成的湘军和淮军完全形成了和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如果曾国藩想要造反,单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是足够的,为了避免猜忌,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尽管朝廷后期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湘军和淮军半中央化,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已经成为现实。

到这个时期,其实已经能看出来,因为八旗和绿营不行了,提督的地位明显下降,在清朝后期的政治活动中,总督和巡抚能叫得出名字的,比比皆是,而能叫得出提督的,则很少了。

从这一点来说,提督也代表了中央的军事权威,随着一种军事制度的终结,提督自然也就是个虚衔了,但是总督和巡抚就不一样了。

太平天国运动后,从湘军、淮军中脱颖而出的地方大员,那都是有军权的,湘军、淮军即是清朝的军队,也是将领的私军,整个淮军都听李鸿章指挥,这个时候你再看李鸿章的直隶总督权力大不大,介绍李鸿章的时候第一个官职就是直隶总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东南地方大员,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宣布成立东南互保,是地方对抗中央最有力的表现。

这个时候,总督和巡抚的职能几乎重叠,但依然不能忽视巡抚这个职务,袁世凯小站练兵后,外调到山东担任巡抚,和这些地方总督是同框的,也就是分量几乎是一样的。

到清末,总督和巡抚也进行了整合,简单来说,有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就不能待在广东,而只能待在广西,如果两广总督待在广东,那广东就不用设巡抚,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那么湖北就没有巡抚。

然而只要是有巡抚的地方,总督也就管不着了,比如李鸿章时期的直隶总督是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后来山东、河南巡抚权力扩大后,直隶总督就剩下河北了,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就差名没改成河北巡抚了。

总结一下,清朝前期的时候提督的地位比总督、巡抚更超然一些,太平天国运动后,总督和巡抚因为掌握了更大的地方权力地位比提督更高一些,而总督和巡抚之间,前期是总督的地位远远超过巡抚,随着地方割据的形成,巡抚的重要性也逐渐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