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姚绶(14231495),明代书画家,字公绶,人称丹丘先生。曾任知县。 解图:此图原重点在右侧,占上、下及右侧。左边为天空和水面。现将上部山头向左边移,与下角斜对,形成对角结构。 布局:右下角三角形,仅有的几棵第一步骤大树集中于此。左上角为较矮的山岭,没有高山大河,环境比较清幽!原作有一传,船舱内有人,现改为露天撑船。加了空亭、青竹、小树,上面山间画了流水,为画面增加声音感。 第一步骤勾勒 从下边树开笔,把握好三棵树不同的树形及树与树的距离。左边两棵向左斜出,右边一棵加大空间,树干直立。为活跃画面气氛,近景加了草亭,右边加了小树。有水必有树,在远景中画了排树,加了几间草屋,全部由墨线勾出。 勾时注意勾线近浓远淡,近粗远细,近实远虚,线条流畅,略带顿挫,勿飘,勿滑。 第二步骤皴 此图多用“披麻皴”笔道如麻绳散开,略带曲线,所以叫由“披麻”皴法来自对大自然的模仿。不是人为生造的。凡画土质的地貌,如土山、土坡、黄土高原,多用于此皴法。 因土石结构的圆形山包,雨水向低处迂回婉转冲刷流下,自然冲出许多小的沟坎,故皴线多用圆转之笔,少见棱角。又不能过于圆滑,太圆就像人为修整,不像自然形成的。 皴笔有干湿浓淡变化,下笔时笔道勿太湿,太湿则洇,看不出行笔的力量。笔道不宜齐头,越自然越好。 第三步骤擦 擦补皴之不足,擦能显出山石苍茫明暗,表现山石质感。擦时笔上水分要少,不能洇,因为水多一洇就画不出笔痕,没有笔痕,山石就光了。中锋行笔,线是光滑的,只有侧锋才能走粗麻感。 擦笔多用于山石皴过的部位,范围要稍大于皴的面积,但是有外轮廓线的石块,擦笔要限制在勾的轮廓线内。 第四步骤点 树叶和青苔都用墨点来画,其中有时加少许双勾夹叶点,外形变化不大,比如圆点,可用圆圈来勾画。竹叶不是圆点更像写字、介字点。此处还有散点、胡椒点。临画多了,各种点子自然就掌握了。 点时勿忘用笔,传统山水画用笔很讲究,不是胡涂乱点的。还要注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多棵树在一起,不但形状不同,轻重也不同,疏密也不同。 第五步骤染墨 染墨从淡到深,不见笔痕,表现明暗。传统山水画多为正面光,上部和正面亮,背光部分暗。山的顶部如果后边空白,要用淡墨加染,不要让一根墨线两边都亮或都暗。 远山不论勾线不勾线,都要用大笔染墨,按住笔头,几大笔染出。不要用小笔,因为生宣纸用墨染时,每一笔都有“水印”,小笔染就零碎,大笔染笔痕少,画面工整。 第六步骤设色 此图秋景,以赭石为主色。 赭石:染树干、树枝。淡赭石染山石、沙滩。 花青加淡墨:染树叶、苔草。 草绿(花青加藤黄):染竹、苇。 三绿:染坪台、草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