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松墓

 一山阿武 2020-03-12

朱松墓


朱松,号韦斋,宋著名理学家。临终前将未满14岁的儿子朱熹托付给武夷山下五夫里的挚友刘子羽作义子。朱熹先后三迁父亲遗骸,在他70岁时勘迁父墓于寂历山。朱松生前曾在寂历山东峰寺会友讲课过,留下了“乡关落日苍茫外,尊酒寒花寂历中”的诗句。寂历山位于武夷山市东部的上梅乡地尾村,距市区40多公里。

朱松墓周围古杉挺拔,翠竹掩映,地理环境十分幽奇。传说朱熹葬父时种下了99棵杉树,村民便将朱松墓周围的杉树视为圣物,世代培植呵护,给朱松墓增添了许多的灵气。

朱子手植的杉木,今犹存16株,其中最高的达38.5米,最粗的胸径达3.07米,最大的树干材积达11.94立方米,其它杉树也都高达30米以上,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有“江南古杉王群”之誉。

朱松墓,指的是朱熹父亲朱松的墓,原在五夫里(今五夫镇西塔山)。后朱熹迁葬于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寂历山上,墓南为古庙中峰寺。朱松墓如今保存完好,中峰寺也古貌犹存,是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外围景点。

墓碑介绍

朱松墓,指的是朱熹父亲朱松的墓,现坐落于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寂历山上。朱熹定居武夷山初期,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亡父朱松。墓地周围,古杉环绕,飞泉飘洒,一片灵气。朱熹最后迁移父墓至此安葬时的墓碑已经圯毁,现存有朱松第十□世孙朱凌重立的墓碑,中楷书“显祖朱献靖公墓”,落款为“十□世孙朱凌拜立。”

墓南为古庙中峰寺。“唐景福元年(892年)建,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建宁府志》卷十九]。可见在朱松迁葬之前,此地即颇负盛名。武夷山籍的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幼年时曾经多次到此游览访古。诗人稚拙天真而才气横溢的少年诗作《题中峰寺》,至今尚为武夷山游客所津津乐道,为朱松墓增添了无穷的旨趣。诗曰:

扳萝蹑石路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天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朱松墓如今保存完好,中峰寺也古貌犹存,是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外围景点。

1992年12月22日,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朱松墓被列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址详情

朱松逝世前,把后事托付给崇安好友刘子羽。一年后(1144年),15岁的朱熹怀着失怙之痛,随母来到崇安县五夫里投靠父执友刘子羽,同时,扶送父亲朱松之灵柩安葬于定居之地——五夫里西塔山。《建宁府志》载:“按熹年谱云,绍兴十四年(1144年)葬韦斋于西塔山。”又载:“又考庆元五年撰松行状云,公卒之明年,熹奉其柩葬于崇安县之五夫。”(《嘉靖建宁府志》卷二十)由此可证,朱松之墓原在五夫里(今五夫镇西塔山)。

乾道六年(1170年)七月,朱母亡故,孝心昭昭的朱熹怀着双失怙恃之痛楚,夜不能寐。一日,忽然梦见亡父告诉他说,墓地潮湿,不宜安身,遂迁葬于内五夫之白水鹅子峰(又名金鹅峰)下。建宁府志载,第一次葬父于五夫里时,“时熹幼未更事,人地不详,惧体魄之不安,乾道六年,迁于白水之鹅峰山下。(《建宁府志》卷二十)

此地名人辈出,五代闽国的名相翁承赞曾在此定居,也诞生了北宋词人柳永、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以及刘勉之等名人,因而使位于五夫白水的这座名山声噪一时。白水附近有朱熹岳父刘勉之构筑的草堂,故刘勉之又称白水先生或草堂先生。鹅子峰上还有抗金名将吴玠、吴璘之墓。朱熹迁移父墓于此,用意应是借重名山名人,欲使终身不得志的亡父得到些微的慰藉,聊尽一片孝心。

第二次迁葬于五夫之白水鹅子峰(又名金鹅峰)

朱松墓第三次最后迁葬至现今的寂历山上。


人物生平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舍出身,宝和五年(1123年),诠试迪功郎,授政和县尉。1123年中秋,全家迁到政和县。朱松的父亲朱森、弟弟朱槔也一起同往。朱松在政和县尉任内,于县署后面整理出一间房子作书室。他“自知卞急害道”,固取古人因性急佩韦可以自缓的典故,取室名为“韦斋”。到政和县任职后,他重视兴办教育,创办星溪书院与云根书院,亲自讲学督课。他又是一位笃于道义、刻苦钻研学问的人。到达政和不久,得知浦城萧凯从学杨时归来,便特到浦城拜萧凯为师。后又从延平(今南平)罗从彦学,并与延平的李侗,崇安的胡宪、刘子翚、刘勉之等结为好友。

朱熹在《朱公行状》中说,朱松“得浦城萧公凯子庄、剑浦罗公彦冲素而与之游,则闻龟山杨氏传河洛之学,独得古先圣贤不传之遗意。”建炎二年(1128年),朱松调任尤溪县尉,仅任职七个月,便调离尤溪。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摄泉州石井镇。建炎四年(1130年)为避战乱,买舟携眷迁入尤溪,寓郑氏草堂。九月十五日,朱熹在此降生。绍兴四年(1134年)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不久,因母丧,回家守制。绍兴元年(1136年),朱松携七岁的朱熹移居建州,服除,历官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史馆校勘等职。秦桧当权,决策议和,他以吏部郎上书力谏和议。绍兴十年(1140年)受贬出任饶州,他不愿赴任,自请任祠职在建州闲居,日以读书和课子为乐。

绍兴十三年(1143年)三月二十四日卒于建瓯环溪精舍,年47岁。著作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卒后赠通议大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