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无论是史学家还是民间,一直都是争论不休,更多的人说司马懿背信弃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奸臣贼子。 在唐朝修订的《晋书》中,有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
意思是,司马懿的用兵策略,有两个极端,在辽东、上庸时干净利落,在和诸葛亮对阵时就突然变得拖地带水。从政过程中,前半程显得忠心耿耿,后半程显得目无君上,犯上作乱,实属乱臣嘴子。 当代作家柏杨认为,司马懿收到后世的诟骂与诅咒,并不公平,理由是,曹爽伐蜀时,大军被围困在峡谷,即使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仍然劝告曹爽退军,加入司马懿真的图谋不轨,完全可以闭口不言,等曹爽覆灭后,司马懿再出来收拾残局,根本不需要发动政变。 虽然对司马懿的评价不一,但是用作恶多端、心狠手辣狠辣、经常高举屠刀来形容他,似乎一点都不过分。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时,提到“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并用这句话,引用司马懿的作恶多端来告诫后人。 那么,早年间一直温文儒雅的司马懿,为什么说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经常高举屠刀的恶人呢? 一、不准投降,屠城,虐待士兵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立为燕王。238年曹叡令司马懿点兵四万出征,司马懿三战三捷,238年8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和刘甫与司马懿谈判关于投降的事,王建和刘甫为了表示诚意,把自己捆起来见司马懿,没想到司马懿说不许投降,直接把王建和刘甫杀了。
司马懿把王建和刘甫杀了之后,把二人的人头连同一封信送给公孙渊,说你区区反贼,居然让两个老东西来见我,还大言不惭的让我退回老家,你们毫无诚意,毫无礼貌,我再给你们一个机会,让年轻且脑子灵光的人来和我谈。 公孙渊丝毫不敢怠慢,赶紧派卫演去请降,为了表示诚心实意地投降,还派他的儿子去司马懿帐下作人质。没想到司马懿见到卫演时说到,打仗无非5个结果,能打的时候就打,万一打不过就守,守不住了就逃跑,除此之外要么投降,要么死,居然公孙渊不肯出面投降,那就死吧。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举起屠刀,杀了公孙渊下属两千多人,城中但凡15岁以上的男性,全部杀死。
司马懿进入襄平城后,缴获了大量的物资,由于出征的将士大多衣衫单薄。便有人请求司马懿把缴获的衣物发个将士御寒,司马懿骂道,这些衣物是国家财产,我无权发给你们。
二、高平陵政变后,曹爽阵营被灭三族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利用曹爽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的机会发动政变。 在曹芳还在曹爽手中的时候,司马懿发誓说,司马懿只是奉诏罢免曹爽,只要曹爽答应交出权力,爵位、生活待遇都不会变,更不会杀了曹爽。没想到曹爽投降后,司马懿不但把曹爽兄弟和他的部下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全部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杀了,还灭了这些人的三族,连出嫁在外的女子都不放过。
也就怪不得说他,是个作恶多端,时时高举屠刀的屠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