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生华海洋画及水墨写生作品

 雪小石 2020-03-12

【艺术简介】

徐生华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威海市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书画分会副会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现居北京、威海两地。

曾多次应邀赴韩国、越南、香港、台湾等地举办画展、笔会、采风等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十二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画展并多次获奖,两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画展、联展、邀请展、提名展。曾应邀在全国二十余座大中城市举办个人画展。

中央电视台、中央数字书画频道、山东省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及多家省市电视台均对徐生华的海洋画艺术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韩国首尔现代美术馆、台湾台北市国父纪念馆、台湾奇美博物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李可染艺术馆、厦门美术馆及国内多家画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有《徐生华海洋画集》10余部。

《洪波大浪》136×68cm2015年

山海胸襟写天地——徐生华的海洋水墨画

文/徐恩存(著名美术评论家)

一般情况下,胸怀宽大的人笔下自然能抒写出高山大海这样的气象。是的,画家的艺术取向深含着他自身的气质、性格与胸怀,抒写高山大海的画家显然具有豪迈、大气的品格。高山大海与小桥流水,作为绘画题旨是没有高下之分的,然而它们所体现的视野与境界毕竟不同,高山大海往往令人浩叹时空的偌大无涯,宇宙造化的寥廓浑茫,顿生天人合一之感,而小桥流水则以其意味无穷的格局变化产生的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给人以惬意与亲切之感。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能令人胸襟振奋,回望寰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启迪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宏观的视角上去把握时间空间、历史人生。

《海是壮阔浩瀚》

我看青年徐生华的作品,是从他表现高山大海的画面中,读解出上述种种的。徐生华近年的山水画始终把目光聚焦在高山大海的主题上,他以水墨的方式渲染着海山苍苍,天风猎猎的动人情景,并力求从中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他笔下的高山大海并不是对景写生,而是以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体验,在多次创作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形式、语言与技法,并在创作实践中反复筛选与取舍,加入主观的想象与处理,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艺术面貌的。

《霞光映万里》

山与海是徐生华创作的主要意象,在他笔下的山与海,具有一种写实表现的特点,显然,画家接受了西画素描、色彩的影响入画,在水墨的点、线勾勒中,渲染了色彩,用以增强表现力与美感效果;特别是山石与大海的画法,已经不同于前人的程式;譬如,山石,画家以中锋勾勒,加上侧锋皴擦与墨点,在反复多次中,增强了山石的厚度,体现出一种巍峨雄壮的感觉,山石块面及空间关系,则在造型与构成关系得以突显;而海洋的浩瀚与壮阔,在画家的笔下则是渲染为主,墨与色由浓转淡,再以水纹勾点,或以墨色直接塑造海涛,造成一种令人震撼的气势。

《波浪壮阔》136cm×68cm

《乘风破浪》136cm×68cm

这一切,都与画家对自然、现实生活的观察、提炼有关。倘若没有对自然的观察,仅凭空杜撰,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的。多年来,徐生华足迹遍及胶东海湾,悉心观察阴晴雨雪中的海洋变化与莫测的景色;掌握了四时变化的海洋规律,尤其对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的海洋之美,陶醉忘我;而这一切,又以激情的方式转换为水墨形式、语言、书写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画家自身的情怀。

《洪波涌起》

《南极情》68cm×136cm

中国画画海,是少有人写之的,在美术史上亦属凤毛麟角,青年画家徐生华有志于此,并潜心探索,实属难能可贵。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已经嗅到了新生活的气息和时代诗情,而在笔墨、点线之间又洋溢着画家拥抱自然、拥抱生活的饱满激情,这将使他的海洋水墨画以特有的形式意味与语言风格给人以美感。而画家的勤奋与努力,也必将换来艺术收获的累累硕果。

《朝辉》69×69cm

胸有波涛 笔下风雷

简评徐生华的海洋画

文/周积寅(南京艺术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

看过画家徐生华的海洋画作品,我有三点感受:首先,徐生华围绕传统山水画较少涉及的海洋题材进行了不断的挖掘和拓展;其次,在营造意境上追求雄浑、博大、豪迈的审美意趣;第三,在艺术语言上追求形神兼备、师法自然、博采众长、雅俗共赏。

《金秋渔家正忙时》68cm×68cm

我以徐生华的《智者乐水》、《乘长风破万里浪》、《南海椰风》、《远看山在海天中》、《潮汐之歌》等诸如此类的作品为例来说明我的上述看法。

此画包含了徐生华海洋画的典型场景:辽阔的海面上波涛滚滚,礁崖矗立,陡峭的礁石经久地迎受着海浪的汹涌冲击,远处帆船飘摇,劳动的渔夫,海鸥在浪尖谷底从容地飞翔。整个画面带给人一种戏剧性力量,颇有冲击力。尤其是激浪与碓石博击的场面更是谱写出大自然的宏伟篇章。

《为蓝色的守护》

同时画面还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形式对比:卷曲的线条、大笔的渲染描绘出的激荡海水与礁石峻峭、方直的外形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入到画面细节,对海浪的表现最能体现出徐生华的个人风格:惊涛拍岸,巨浪翻滚,泡沫飞溅,奇异多姿。在徐生华的另一些如《海曙云浮日遥遥水合天》、《沧海旭日》、《晨光四射》作品中展现出另外一幅幅画面;撒满阳光的海面上,清晨的祥云托起美丽的朝阳冉冉升起,万里霞光映于海面,顿时山海尽染,波光粼粼,天风海浪,几叶小舟乘风破浪在海上自由穿梭。以上种种,我们足以从画家徐生华作品中可以读出作者主观思想对客观物象真、善、美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渔家码头》68cm×68cm

从徐生华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海浪的力量及其磅礴的气势。这种阳刚大气的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北方汉子的铮铮铁骨和豪万的情怀,而且也看到了北方山水画雄浑壮美的气质。

不仅如此,相信凡是看过徐生华海洋画的人,都能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所以,真正了解徐生华的人观其海洋画后,不仅会惊叹其海洋画面气魄的宏大,更赞叹其寓意的深刻。可以说徐生华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和对民族历史的象征意义传达构成了其绘画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面。

《鸥群翔集》69×69cm

很多人关注徐生华的海洋画,是因为其题材的鲜明特色,但我认为,仅有新颖的题材是不够的。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画在题材上的探索呈现出异常活跃且多元的趋势,但其价值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在画家个人的审美发现或者刻意追求新异的图式等方面,还要注重对新的题材的表现,要顾及社会道德的要求,要肩负责任来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风尚。我认为,这是一个艺术家创作应该承担的使命与道义。

《藏书楼》68cm×43cm

可贵的是,在徐生华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所以他笔下的大海,令人振奋,令人激越,荡人襟怀,摄人心魄。即使表现风雨飘摇的场景,也全然看不见让人消沉颓废的情绪。这种乐观向上的情感包含画家对生活、对人的真实态度。他让观画者在艺术的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舒展自己的胸襟,涤荡自己的灵魂。同时,大海的特性又预示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正在开创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新时代。徐生华以海洋为画题来创作,正是对传统山水画内涵的拓展和深化,我想,这才是徐生华寻找海洋题材的真正价值所在。

《千年古村》68cm×43cm

应该看到,海洋题材的中国画,很久以来较少被涉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表现技巧上的难度。在坚持中国画以“线”为主的造型原则下,表现变幻莫测的大海,要比表现江河更为困难。经过长期观察、反复琢磨,徐生华终于探索出一种把国画线描与西画明暗处理结合的新笔法,他将国画的笔墨和西画的笔触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同时又保持了中国画的特色,使海浪的形象生动逼真,呼之欲出,这实属难得。所以我认为他的创伤道路是一条开拓创造新领域、新空间,是形神兼备的道路。

《七月江南》45cm×68cm

《岚光锁映》43cm×68cm

另外,从徐生华的海洋画中我看到当今中国画坛普遍存在的一个创作趋势,即“经纬结合”。“经”是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纬”就是当今世界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事实证明,“经”、“纬”恰当的结合确实能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风格来。

总之,无论在主题、风格上还是在意境上,我认为徐生华的海洋画都值得我们关注。况且徐生华的创作还在不断发展成熟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徐生华的海洋画定会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朵奇葩。

《碧波倒影》68cm×43cm

《翠掩古寨》43cm×68cm

《宁波保国寺》45cm×68cm

《古镇清晨》45cm×6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