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洋画家徐生华:墨海丹青舒豪情山水胸襟写天地

 揽月86488 2017-03-12

    本期威海网文化名人,就让我们走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著名海洋画家徐生华,一起欣赏他注重写生、师法自然,开创中国画表现海洋新空间新气派的精彩作品吧!

    徐生华简介

    徐生华,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 ,198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被誉为海洋画家。

    曾多次随书画家代表团应邀赴韩国、越南、香港、台湾等地举办画展、笔会、采风等文化交流活动。个人画展在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举办。参加主要展览;1991年《最后一场秋雨》获黑龙江省美协主办的“黑龙江省第二届花鸟画作品展”一等奖。1997年《野山》刻字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刻字艺术展”。1998年《暮归》获山东省美协主办的“98山东省山水画大展”铜奖。1999年《龙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2000年《瑶塞民居》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大展”优秀奖。2000年《苍山夕照》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亚亨杯全国书画精品大展”优秀奖。2001年《曙光初照》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1年《铁壁苍山》 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1年《海风从松林吹过》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优秀奖。2002年《沿海松涛》 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2003年《海风从松林吹过》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4年《大海扬波》 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办的“宣城文房四宝文化节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2005年《海鸥奏鸣曲》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2006年《浪尖谷底自从容》入选天津文联、天津美协主办的“中国画名家100人”提名展。2008年《倒海翻江卷巨澜》入选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艺术成就展。2009年《浪尖谷底自从容》入选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书画艺术成果展”。2012年《饮水思源》刻字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

    作品被《荣宝斋》《国画家》《美术之友》《中国美术》《中国艺术鉴藏》《中国画家》《美术大观》《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海洋报》《国际金融时报》。央视七台军事频道,数字书画频道,山东省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及多家省市电视台等均对徐生华的海洋画艺术做过专题采访和报道。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韩国首尔现代美术馆、台湾台北市国立国父纪念馆、台湾台南博物馆、黑龙江省美术馆、李可染艺术馆、厦门美术馆及国内多家画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出版有《徐生华海洋画集》10余部。

    徐生华画评

    笔势超逸 气象雄放 记山水画家徐生华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博士、中国美术出版社编辑 徐声

    丁亥(2007年)仲夏,在我担任导师的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高研班开班仪式上,一位标准

    “山水”一词虽“山”、“水”各半,然而观古人山水画作品,画山者多而绘水者甚少,表现大海的更是寥寥无几。何故?一为地域、条件之限制:古代交通不便,想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并非易事,若宋赵大年等贵族甚至不能随意出京、洛一带,像荆浩一类的隐士高人则终身隐于大山之中,就记载来看基本没有在海边观海、听涛的体验。所见既有限,当然无从表现。二是山水画历来以山为主体,依据南北、山体、树石等不同而演变出多种皴法、变化,而水一向仅仅作为陪衬:或作瀑布、水口以充画眼,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以显“萧散简远”。自宋以来文人画成为主流,山水多转向平远之作,水的描绘基本集中在江、湖、溪、塘的表现上,安逸平和的情致为多。

    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 又在山东威海生活工作多年的徐生华,对于山水有着一种特别的认识和感受:融合和北方的雄浑厚重之山与富有灵气的大海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古代山水画家画水,以五代时蜀地的山水画宗师孙位最为出名,其画水极重气势,《德隅斋画品》上记载:“山临大江,有二龙自山下出……波涛震骇,涧谷弥漫……笔势超轶,气象雄放,非其胸中磊落不凡……未能易也”。一般人画水,多是平远细皱,微有波头起伏而已,然而孙位能表现出“波涛震骇”的感觉; 徐生华先生画大海,亦与孙位画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气势取胜。如大幅作品《洪波涌起 惊涛拍岸》,采用平远加深远的表现方法,右下为近景,用浓重的笔墨绘出被海浪冲击的礁石,又巧妙的运用浓淡、干枯的对比和破墨的手法表现出礁石的厚重和质感,连成一片的山石又与画面中间单个的石山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体。石上作点景劲松,更显出刚毅的感觉。最激动人心的还是画幅上海浪的表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是对此画面的真实写照,画家精巧的表现出了波涛翻滚,巨浪激石的感觉,浪谷、浪尖、浪花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特别是碎开、雪白浪花与厚重、浓黑的礁石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极强的临场感,却又不乏艺术性。类似的作品还有《夜海狂涛》:远处的天边浓云密布,似乎预示着一场大风雨即将来临,近处的海浪已经开始翻滚,水流变得更加湍急;画家把最浓的墨色放在了生长在岩石的罅隙之间的松树和激流之中的几块礁石上,预示着在即将到来的风雨中,他们将处在最危险的位置,但却有着最坚强的意志。这幅画远处对海的描绘是模糊的,处理成海天一线;近处则是开始发威,但还没有真正显示出全力的浪涛,把握的恰到好处。苏东坡在《书蒲永升画后》上说孙位画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然其品格特与印版水纸争工拙于毫离间耳……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号称神逸……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奔屋也”。孙位虽无作品传世,观生华之作,颇有古风。

    近现代以来,多有中国画家借鉴西画里一些技法进行创新的,如李可染对“光”的表现。在表现技法方面, 徐生华先生明显借鉴了一些其它画种的表现方法,特别是水彩和版画。古人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表现海水的技法,这对徐生华先生来说,既是少了些参考、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少了约束,使其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方法。在海浪的表现上,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鱼鳞纹等办法,因为那只适合表现比较平静的江、湖,无法显示出大海的力量;反而是用了水彩画中的一些笔法,结合色彩的变化、干湿,在宣纸上体现出特别的效果,浪尖留白,再撒上一般中国画中用来表现雪景的雪点,配合的恰到好处。另外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多是描绘海边的近景,如《渔家的一天》、《蔚蓝色的希望》、《涛声依旧》,主要表现的是渔家、渔船,可以看出吸收了版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渔家的一天》,纯以墨色为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王维在《山水训》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此画描绘的是普通渔家在海边的生活场景,深合自然之道。虽不用彩色,却给人多姿多彩,层次分明的感觉。

    观徐生华先生的作品,不但画海颇有特色,整体风格上也颇多变化,并不拘泥于一种,可以看出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是勤于探索的。有的作品虽然气势雄壮,但是用笔又不乏绵密之处,如《石岛人家》,大山不作细皴,纯用墨色以体现空间感,重点放在“石岛人家”这个主题上,用谨细而又不乏趣味的笔法重点刻画山中的小村落以及周围的树丛,颇有情趣。我曾经到太行山写生,远观山村正是这样一幅景象。此画虽描绘海中石岛,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作品还有一些,如《曙光初照》、《海风从松林吹过》。《曙光初照》的重点在于右下方几个正在条件颇为简陋的篮球场上打球的孩子,此画虽然主体是大山,但是却颇有让人深思的内涵。《海风从松林吹过》画的是海边大片的松林,由近处的浓墨逐渐推远、变淡,其间隐隐约约露出村庄的几个小屋,屋顶用花青加墨等色彩染出,给人以“万绿丛中一点红” 的感觉,又有放牧的牧童,更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在五代时荆浩、关仝,皆作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北宋初范宽继续延续这一路画风,影响颇大,郭熙在《山水序》上说:“关陕之士,唯摹范宽”;自宋中后期文人画兴起,追求“萧散简远”的意境,山水逐渐转向平远,作雄壮之北方山水者不多。今观生华之作, 气象雄放而有北派山水之风,然而并不局限于高远与深远的组合:他的作品,从视角上看画家所处的位置都比较高,基本上是自近山望远山,然而给人的感觉,却不是“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关键就在于画家对对象的剪裁和把握,截取最精彩、最能扣人心弦的部分加以表现。比如《峡谷有涛声》、《松山云海》、《朝阳出海》《涛声伴渔归》,都可以看出借鉴了南宋“一角半边”的构图手法,又有“院体”水墨苍劲的感觉,配合新颖的对大海的描绘,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如果说南宋院体山水追求笔墨、构图的简约是为了传达江南景致的诗情的话,那么徐生华则是为了突出海边的生活气息。画家也没有单纯的描绘所见的景物,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组合,像《涛从腕下生》这幅作品里对于群山的描绘,似乎有些黄山的影子,观黄山是在云海之中,而在画上画家把他搬到了真正的海边,配合远处点缀的渔船,“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跃然纸上。

    在徐生华的一些作品中,还经常可以看到海鸥的身影。山水画中关于禽鸟的表现,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比较常见。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说“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到了隋唐则极少,大约只有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张志和“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北宋惠崇的江湖小景一系则极重视禽鸟表现,颇受文人推崇。生华作品中的海鸥,基本也是用的简约之法,以配合雄壮的山势和波涛汹涌的大海,正如惠崇《溪山春晓图》中的禽鸟衬托宁静的江南风光。在一些近景作品中,对海鸟有些细致生动的描绘,与有着粗旷之美的大海形成对比,更进一步突出了画面的效果。

    五代时期,擅长画水者颇多,除了前面提到的孙位,更有董羽:《图画见闻志》上说他“善画龙水海鱼”,画海水被称为“三绝之一”;戚文秀“工画水,笔力调畅……”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苏轼说他的作品“世或传宝之”,另有孙知微、蒲永升、吴进、吴怀等,可惜作品今天都无法见到了。现在徐生华先生擅长表现海水,他的画有传统功底而无传统之束缚,吸收了不少其它画种优秀的东西而不失中国画的根本,敢于探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想他执着的探索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中国地大物博,临海的地方也颇多,东海南海,自然有着不同的迷人之处。相信徐生华先生于大海之表现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然能见到他更多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

    可贵的探索 读徐生华中国画有感

    ——原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画家 白庚延

    中国画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是当今中国画坛讨论的重要课题。中国画是一古老的画种,有丰富的传统理论与笔墨技法。继承传统,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法拿过来,是每一个画家所必走的路,徐生华出自科班,自然接受过这种严格的训练。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情感,以时代的精神,对前人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也就是当今画坛讲的现代性了,二者的关系就是这样自然。徐生华的绘画生涯,恰恰在此作了极为可贵的探索。

    中国绘画是“灵性”艺术。中国画要有灵性,就不能停留在画事、画物上,中国画是在画诗、画诗的意境,中国画的灵性必有一定的诗性特征。要保持其灵性,显然靠制作意识、设计意识、平面构成等所谓现代意识是不可能做到的。徐生华的可贵在于他没有跟着时髦乱跑。他的画来自大自然,来自现实生活,是真情实感,他重诗情画意,他的画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他画大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沧海的旭日、他画大海之夜的渔歌、他画大海开阔的沙滩、他画大海的潮起潮落、都是那么富于情思,他的画能引起人的共鸣。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感人,是弦外之音、画外之意、是画的诗性。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不能搞突变、突变导致断裂、断裂的东西是难以存在的。中国画也不能搞机械的中西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皮毛加上西方现代绘画的皮毛,二者的机械结合只能产生一时的时髦而决不可能形成艺术的自我。有人说:我今天创造了一种程式和符号,明天就叫人拿走了,你说可恼不可恼。其实只有低文化层次的产物才可以这样一拿就走,拿来拿去其结果是空前的,全国性的千篇一律。徐生华不去钻奇营巧,他的画有传统功底而不被传统所囿,他的画吸收了不少西洋绘画而不机械,而是敢于探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古人说“靠山不靠水”,徐生华就敢于去探索大海,而大海的搏击精神又与他本人的性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观其画得见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域不断进取,执着的探索必见成果。

    看当今中国画坛,年青一代急功好利者多,出现一个有才气者不易、出现一个有气质者更难、出现一个有思想境界者就难上加难了。徐生华的探索已初见成果,“行百里者半九十”,应抛开当今的世风,沿着自己的路探索再探索,确立艺术上的自我。

    徐生华优秀作品数据库

    ▲万顷碧波(南海,四条屏之一)

    136×68cm 2015

    ▲维护主权(东海,四条屏之二)

    136×68cm 2015

    ▲洪波大浪(黄海,四条屏之三)

    136×68cm 2015

    ▲长城内外(渤海,四条屏之四)

    136×68cm 2015

    ▲波澜壮阔

    94×174cm 2015

    ▲碧海洪波

    68×136cm

    ▲晨光四射

    68×136cm

    ▲海疆万里起波澜

    68×136cm

    ▲海纳百川

    150×360cm

    ▲浩然正气卷长空

    ▲环山叠翠 抱海碧海

    ▲南海椰风

    142×365cm

    ▲南极情

    ▲山随画动 海为涛生

    68×136cm

    ▲生命赞歌

    49×180cm 2014

    ▲守护万里海疆

    50×220cm

    ▲水阔天空任翱翔

    68×36cm 2015

    ▲心潮逐浪

    68×136cm 2014

    ▲涌动的韵律

    ▲中国钓鱼岛

    112×230cm

    ▲中国钓鱼岛

    ▲波涌潮起

    69×69cm

    ▲朝夕案前观海景

    55×60cm 2013

    ▲晨光

    68×68cm 2014

    ▲大潮起落

    68×68cm

    ▲谷底浪尖自从容

    68×68cm

    ▲海风拂春

    68×68cm

    ▲浩瀚惊波

    68×68cm

    ▲洪涛接天

    70×70cm

    ▲鸣涛

    68×68cm

    ▲鸥群翔集

    69×69cm

    ▲千里烟波

    68×68cm 2014

    ▲神韵飞动

    ▲拥抱蓝色海疆

    136×136cm

    ▲渔歌唱晚

    68×68cm

    ▲天风海浪

    180×97cm

    ▲登高壮观海云间

    136×68cm 2014

    ▲海浪咆哮

    136×68cm 2015

    ▲海上长城

    136×68cm 2015

    ▲江河留不住 大海作波涛

    ▲惊涛拍岸

    ▲似闻笔底涛声壮

    136×68cm 2015

    (※本稿件图片和作品均由徐生华本人提供,版权属于威海网·掌上威海,转载时请注明来源掌上威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