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中式居住真的那么好吗?疫情揭开的仅仅是...

 mrsh 2020-03-12
集中式居住真的那么好吗?疫情揭开的仅仅是“冰山一角”,隐忧还有很多!

这一次疫情对高密度城市群的敲击可谓毫不留情,越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越是瘟疫的高发区,越是人口松散的小地方受感染的人群越少。除此以外,集中式居住至少还存在以下10个隐忧:

1、地震。开发商总是吹嘘所建的高层能够抗多少、多少级地震,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发生地震,真的来了地震,鬼知道究竟能抗几级?以汶川地震为例,谁能说所有的楼房不是按照抗震等级设计的?结果无需多说。再者说,即便主体框架不倒,墙缝开裂了,楼板塌陷变形了,楼房整体倾斜了,房子还能住人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会有人来买单吗?

2、火灾。高层的唯一上下通道就是一两部电梯,一栋单元往往住着数十、上百户人口,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遇到火势凶猛的也就是数分钟、十数分钟就可以蔓延至整座大楼,顶层发生火灾危害性相对小些,底层发生火灾就会顺势而上,住的越高逃生的几率越低,此时的电梯几乎成为摆设,根本不够输送那么多的人员上下,况且火灾还会烧毁供电设施设备。

3、停水停电。这种情况虽然发生的几率也较低,但是每年哪怕遇到那么一二次,也足够让闹心的,住的层数越高越麻烦,无论是老人儿童或者是壮年人,出门上下楼梯可不是用锻炼身体来安慰自己那么轻松的,30层的高楼即便按照普通住宅每层18个阶梯,单趟攀爬到最高层也需要540阶,关键是上下来回或数次上下!

4、遇到急病可能错过抢救时间。非医用电梯的空间很难摆下一副担架,而急病患者接受抢救的最佳时间有时甚至也就是数分钟、十数分钟的事情,上下楼梯的折腾,空间小进不去病人的折腾,很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5、光照不足。按照商品房光照时间规范标准,底层在每年冬至那一天日照达到两个小时以上就算符合要求了。也就是说,住在底层想要室内享受充足阳光也是一种“奢侈”。万物生长靠太阳,享受阳光是大自然赐予一切生物的权利,也是人类保持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少数开发商过度追求利益,建的楼房楼间距较窄,是很难满足完整日照时间的。

6、战争。把大量的人员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里集中居住,在战时是个最大的隐患。不仅遭到攻击后人员太多不易疏散,逃生的空间也很有限;爆发大规模战争,人口越多、城市越大,越容易遭受火力攻击。

7、环境污染。尽管人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生活垃圾,城市越大,治理垃圾的成本越高,加上工业废气污染,汽车尾气污染,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区,也是雾霾等极端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城市越大环境污染情况越甚。

8、交通出行不便。过去是一二线大城市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拥挤,现在连三四线城市堵车也是“家常便饭”。根本原因还是私家车发展的太快,而城市道路规划跟不上的原因。一些城市不得已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车辆行驶速度缓慢、拥挤,导致碰擦事故多发,出行甚至不如电动车来的自如,这样的交通状况难免诱发行车人的“路怒症”。

9、看病就医。说是大城市集中了高端医疗资源,实则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看看省会级以上城市的重点医院,每天都人满为患,看病需要提前预约,没预约的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去“排长龙”,等好不容易熬到上班时间挂上个专家号,没有“人脉资源”的,也就是10分钟8分钟的问诊时间,究竟效果如何唯有医者自知。

10、拆迁维修不易。如今的高层楼房建的越来越高,平均地价肯定没有多层值钱,即便遇到拆迁,除非继续加盖几十层,否则拿到的补偿款根本就不够重新买房。况且人员上下全靠电梯维持,长期运转的电梯很容易损坏,维修更换的费用也不易筹齐,维修基金也不够用,本身居住人口多就不易协调,投资房往往无人居住,更不易出钱维修。

总结:专家们对于为何要建那么多的商品房而抛弃松散式民房的解释是,中国人多土地资源有限,建民宅占地太多。其实这样的说辞实际是为房地产站台。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住过的,怎么到了商品房时代土地就不够住了?过去一家四代同堂能够非常幸福的在一起居住生活,怎么到了如今就只能隔代居住了?过去农村人在自建房里照样可以结婚,怎么就成了丈母娘逼迫买房了?说白了,所有的舆论导向都是为了推销商品房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