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书单 | 朱刚:12部著作助您深入理解苏轼及其时代

 江山携手 2020-03-12

荐书人: 朱刚

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文学,注重探讨宋代道学与文学思想之关系、宋代党争与文学流派之关系。出版有《苏轼评传》(合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宋代禅僧诗辑考》、《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苏轼苏辙研究》等学术专著。与王水照教授共同主编《新宋学》,在学界颇具影响力,目前已出版七辑。在复旦大学开设有“苏轼精读”“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2019年朱刚先生在我社出版的《苏轼十讲》是一部出入雅俗“苏轼新传”。本书以十个专题的结构,围绕不同专题选取尽量完整的一组作品,深入探寻苏轼的历史世界、思想世界、心灵世界,让阅读者获得不可多得的阅读体验,一经出版,就获得广泛好评。

《苏轼十讲》,朱刚著,上海三联书店,2019

入选《中华读书报》2019年度十大好书

“中国好书”7月书单

《中华读书报》9月好书榜

第16期“解放书单”

华文好书7月书单

朱刚先生说:“若说苏东坡是中国千古以来最有魅力的人之一,大概是不错的,且看今天仍然有无数学力深厚的学者、作者在围绕东坡‘大做文章’便可得知。”作为宋代文学研究与苏轼研究的重要学者,他为读者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时代,提供了一份别具一格的书单。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本书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

《诗人与造物:苏轼论考》,[日]山本和义著,张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本书是日本汉学界颇有代表性的研究苏轼的专著。作者山本和义不仅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环树的得意高足,自己也是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长期研究宋诗与苏轼,吉川幸次郎曾引用过他的研究成果。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苏轼诗歌的研究,从苏轼人生观、自然与诗人、自然题材在苏诗中的表现、诗人的长啸、南行集、望湖楼、洋川园池诗、岭外诗等多种角度对苏轼其人其诗做出了富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是该书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中心,对苏轼的文学表现能力和方法做了揭示;第三部分是由苏轼延展开去,对整个宋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做了鸟瞰,精义纷呈。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异域之眼,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轼这一伟大的作家,也可以对中日学者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互相交流的必要性有更深切的体会。

《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日]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本书收录内山先生关于北宋文学与文人研究的重要论文,以苏轼、王安石以及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论题,考察了这些文人及其作品与政治、传媒以及与其他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海外学人对这些论题的研究所达到的深度。作者对北宋文坛的几位巨匠深为熟稔,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宋代文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朱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钻研“古文运动”的集中展示,他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之前、之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论著对传统“古文运动”之说有所反思,拓宽了“古文运动”的研究视野。所着重阐明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苏辙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等命题,均有独到的见解。

作者将“古文运动”界定在“士大夫文学”的范围内,尤其强调的是古文家的身份。宋代士大夫出身于科举,以学问为立身之本,士大夫的自我认同当是“师道精神”的复兴。文章的意义就不单是一种“文学”写作,而成为士大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即分别从内在心态的转变与外在制度的塑造两方面讨论宋代士大夫文学的特色。作者特别考察了宋代制科的进卷,发现了其中的内在结构,于是将其视为独立的著作,无疑是十分精到的见解。

《苏轼苏辙研究》,朱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该书集录作者迄今所撰有关苏轼、苏辙之论文,所见有关二苏之新资料,以及少数讲座稿。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对于苏轼诗歌、禅悟与人生态度的概说,二是对苏轼传世尺牍的考辨,三是对新发现的北宋审刑院复议“乌台诗案”文件的研究和叙录,四是对孔凡礼《苏辙年谱》阙误之处的纠补,五是对苏辙诗文的研究和辑佚。全书兼具考证和论述,多为二苏研究的前沿成果,单篇发表后在学术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苏轼文集》,苏轼著,孔凡礼校点,中华书局,1986

本书是苏轼的文章总集,凡73卷,以明末茅维刊《东坡先生全集》为底本,分类编次,并以宋明多种刊本和金石碑帖等各种真迹以及前人校订成果等有关材料进行汇校,逐条写出校勘记,对底本的衍、脱、倒、误作了去伪删重、补佚校正,并进行了分段和标点,编制了篇目索引附录书后。

《苏轼诗集》,苏轼著,孔凡礼校点,中华书局,1982

共选录苏诗一百一十一首,词五十首,文三十篇。选目去取兼顾到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使读者可略窥全豹,同时以能突出苏轼的创作个性为旨归。所选作品依据底本,诗文以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为主,词以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问采他本。诗、词、文三部分,各按时序排列,每篇均注明苏轼创作时间、时任职务及所在地,俾使读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释力求简洁,但都注出苏轼的出处行藏和所用典故出处,也尽量吸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见解均有注明。对于难句略加串讲,难字亦标出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

《东坡乐府笺》,苏轼著,龙榆生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本书书首汇集《东坡先生墓志铭》、东坡词评等苏轼研究相关材料。正文部分包括本文、校记、朱孝臧注、龙榆生笺等内容。苏词本身之优美精彩固不必说,朱、龙二位大家的笺注考证详实、注解精到,无论对于学者研究,还是爱好者的阅读欣赏,都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可谓为苏词锦上添花。

《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由王水照选注的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丛书之一《苏轼选集》选注苏轼诗、词、文各体代表作品,注释翔实,考据详确,颇具学术性,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研究均极有用。末附《东坡先生年谱》,久已佚失,从日本复制,价值极高。

《嘉祐集笺注》,苏洵著,曾枣庄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苏洵一生著述甚富,有藩蕴一百卷(舆眺与合修)、谥法三卷、易传十卷(未完稿,后由苏轼续成)、皇佑谧录二十卷(已佚)、文集二十卷。又世所谓苏批孟子一书,章学诚校雠通义斥之为“论文之未流,品藻之下乘”,乃好事者所为托。

《栾城集》,苏辙著,曾枣庄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本书为北宋苏辙所著的诗文别集。《栾城集》早在宋代就早多种版本,并以有无《应诏集》和章疏有无删削为标志区分出两个系统。今人曾枣庄、马德富以明清梦轩本为底本,以其他各本参校,又收辑苏辙佚诗、佚词、佚文共七十四篇,名为《栾城集拾遗》,成就此书。

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人,苏轼的弟弟。苏辙一生著述甚丰,特别是在两次贬官和晚年闲居期间,更加致力于著述。除了《栾城集》外,还有《诗集卷》二十一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古史》六十卷、《龙川略志》十卷、《龙川别志》八卷、《老子解》两卷等。苏辙比较注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重视实践如阅历对创作的作用,要求作品须有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说:“子瞻之文奇,余文但稳耳。“(《栾城遗言》)他的文章立意允当,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畅达,语言朴实淡雅。他的一生写的大量政论文就具有这种特点。而且在短短的篇幅中,往往波澜起伏,委曲变化,说理透辟精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苏轼年谱》,孔凡礼编撰,中华书局,1998

孔凡礼先生在三苏研究方面功绩尤为卓著。他先后点校了《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其中《苏轼佚文汇编》在搜罗苏轼遗文上贡献很大。孔先生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编撰了《苏轼年谱》和《苏辙年谱》,为苏学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作者在旧谱的基础上,借助于整理《苏轼诗集》《苏轼文集》《苏轼佚文汇编》等书所获得的一系列新资料、新发现,以全新的观点和繁简适当、纲目并举的体例,撰成此书,代表了国内苏轼研究的至高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