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东京梦华录

 灯下悦读 2020-03-12

  我以为上海博物馆董其昌特展办得很用心了,但是看了东京的颜真卿展才知道什么是更用心。要跻身国际一流博物馆还得努力,加油了上博。

本次颜真卿展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的二楼,布展非常直观,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草一路右行,以颜鲁公的《祭侄文稿》为切入点,谱写了华夏书法的交响乐。有书法之鉴賞又有文化之典故,唐初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笔法的精妙变化使我茅塞顿开,真是大饱眼福,看了非常感动。

   颜鲁公展不能拍摄,而我是个“相机侯”、“拍照君",这让我有点埋怨,只能一边看一边做些笔记,做笔记的好处就是能更多地咀嚼这个饕餮盛宴,让人欢喜让人愁。

  一下飞机就去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晚上回住处发现很不过瘾,第二天又去泡了一整天,虽然体力有点透支,但是能博览群书还是感觉非常惬意。

  书法分贴学和碑学,贴学以王右军领衔,其笔法自有唐一朝始就被发扬光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过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后继,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直至赵之谦倡导的碑学的兴起。曾几何时书法变成小众人群的雅趣了,而今却在东瀛风起云涌、香气扑鼻

下面晒一些先秦至唐时代的部分现场笔记。

东京梦华录

一、东京笔记之石鼓文

  颜真卿展中见到了石鼓《中权本》有点小兴奋,因为之前我刚刚在上图看了个石鼓文的展。这个据说是北宋拓的,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查了一下,现存北宋拓的石鼓文仅存三本,皆在日本三井,另二本是《先锋本》和《后劲本》。《中权本》是存字最多的了,四百九十七字,另二本分别是四百八十和四百九十一字。这三本都曾在2006年上博展出过。


东京梦华录


二、东京笔记之《泰山石刻

   张衍田的《国学教程》中有写道:秦始皇时刻石有七,其中六石之文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全文录载。七石遗物,只有琅琊刻石(现藏北京国博)与仅存十字的泰山刻石流传至今,中有反映秦代重视法度的文句,如泰山石刻中有“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今见到《泰山石刻》一百六十五字本,倍感亲切。传李斯公元前219年刻,东京东台区书道博物馆藏。

东京梦华录


三、东京笔记之《开通褒斜道石刻》

  汉代遇有开山辟路,斫石治水等巨大工程,往往刻石纪事,以告后世。陕西汉中地区褒城是秦、蜀交通要道,秦汉两代屡次修建栈道。想当初刘邦入汉中后烧栈道给项羽看,表示无回归之意,然后又暗度陈仓由褒斜道出汉入秦。汉代修道的刻石都是后汉之作。《开通褒斜道石刻》气势磅礴,古朴敦厚,是我看到的年代最早的石刻隶书,后汉永平九年(66年),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东京笔记之《西岳华山碑》

  西嶽华山庙碑》长垣本,后汉延熹8年(165年)作,东京台东区立書道博物馆藏,此碑记述夏至汉在西岳华山举行祭祀的历史活动,原碑明代毁灭,传世只有4拓本,长垣本存字最多。

东京梦华录

、东京笔记之《美人董氏墓志铭

  《美人董氏墓志铭》,陏代开皇17年(597年),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董氏曾任美人之女官职,逝时19岁,此基石太平天国后下落不明,此拓本具北朝强劲字体与南朝温雅之体融合之典范。记得吴湖帆也曾藏有董美人墓志铭册精拓本,并与旧藏《隋常丑奴墓志铭》册相配,特镌有一枚“既美且丑”印。

东京梦华录

东京笔记之《龙山公墓志铭

 《龙山公墓志铭》,风骨遒劲,体现了北朝的气势,而其丰满的线条中可看到南朝的风韵,记载龙山公曾是推翻陈朝的第一功勋。东京东台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东京梦华录

                                                                     “临川四宝”

      清代李宗瀚旧藏隋唐孤本“临川四宝”珍贵异常。四宝分别是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唐褚遂良《孟法师碑》、唐魏栖梧《善才寺碑》和隋丁道护《启发寺碑》,皆藏于日本东京三井记念美术馆。

七、东京笔记之《启法寺碑

  启法寺碑》,由周彪撰文,丁道护书写,李宝刻碑,湖北省襄阳启法寺碑南宋时失传,唯此拓仅存,融合南朝典雅风格与北朝险劲笔势,是承前启后至唐代的名品。

东京梦华录

八、东京笔记之《善才寺碑

 善才寺碑》,宋拓孤本,此碑为颂扬文荡律师德行而建,由卢涣撰文,魏栖梧书,建于善才寺中,原碑已失,此拓为唯一留存,却被篡名为褚遂良所书,可见褚遂良在当时的影响力。

东京梦华录


九、东京笔记之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唐拓孤本,东京三井记念美术馆藏。当时为纪念孔子庙修建完工,虞世南奉命撰稿并书写此碑时应该是贞观年间(627~649年),碑文字数共2017字。虞世南与欧阳询继承了王義之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风格,虞的《孔孑庙堂碑》外柔内刚,沉厚安祥,其遒劲有力的书法甚至获得了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更高的评价。

东京梦华录


十、东京笔记之欧阳询

   虞世南与欧阳询继承了王義之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风格,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用笔刚劲洗练,创作于贞观六年(632年)。《九成宫醴泉铭》在颜展上有《海内第一本》、《天下第一本》、《官拓本》、《犬養本》、《汪氏孝经堂本》,前三本藏于东京三井记念美术馆,后二本分别由犬養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另外还有犬養藏《定武兰亭序》,定武为欧阳询临的总称,这个《犬養本》以前很多中国名家收藏过,后传入日本由犬養收藏。

东京梦华录

《定武兰亭序》犬飬本:

东京梦华录

十一、东京笔记之褚遂良

  褚遂良初师从虞世南和欧阳询,后吸取王義之真髓,晚年书法善于轻盈飘逸,空灵跃动。褚遂良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中融入了唐代华丽奔放的风格,该作一经面世,其书风便风靡一时。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雁塔圣教序》看似纤瘦的线条却变化多姿高度协调,这些给后人带来了深运影响。石碑建于慈恩寺雁塔内,为褚58岁作品。

  台北故宫藏的褚遂良临摸的黄绢本《兰亭序》也非常受宠,虽没有‘神龙本’和‘定武本’近真,但能感受到褚遂良行间玉润、美若婵娟的风采,无愧于上上神品。

  三井藏的《孟法师碑》,唐拓孤本,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万文韶刻,此碑赞美97岁羽化女道士孟静素。原碑藏于长安至德观,北宋末粉失,本拓兼有隶书笔法,饶有古意。

东京梦华录

褚遂良临摹的黄娟本《兰亭序》:

东京梦华录

《孟法师碑》:

东京梦华录

十二、东京笔记之颜鲁公

  颜真卿在书法方面改变了当时人的意识,基于褚遂良等的风格,开创了笔风开阔雄劲,浑厚挺拔的楷书形式,人称`颜体’。《王琳墓志》,2003年出土于洛阳龙门镇张沟村,是徐峤所作其妻王琳的墓志铭,刻有开元廿九年字样,是颜真卿33岁时作,是最年轻时的作品,可见其受褚遂良的影响,颇有意思。

  唐玄宗以来书体完全改变了以往的书法风格,于是不受传统束缚,表露自身情感的风格渐成主流,这钟书风在张旭,怀素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传承。张旭师从王義之传人陆彦远,擅狂草,好酒,醉后狂呼乱走提笔落墨,寓情于书,张旭曾传书法给颜真卿。

  台北故宫的《祭侄文稿》是颜鲁公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之流露,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王琳墓志》:

东京梦华录

《祭侄文稿》:

东京梦华录

《颜氏家庙碑》:

东京梦华录

台北故宫藏的怀素《自叙帖》:

东京梦华录

台东藏的张旭《肚痛贴》:

东京梦华录


十三、东京笔记之唐太宗

  晋词铭,东京东台区立书道馆藏,唐太宗笔,唐叔虞为春秋时期晋国开国之祖,为纪念其功勋,该石碑还是首座以行书为体的碑文。字体吸取王羲之的精髓,飘逸的线条结构清爽,修长而不失柔和饱满。

东京梦华录


十四、东京笔记之唐玄宗:

 《纪泰山铭》,唐玄宗尤爱气宇轩昂的隶书,丰满华丽的隶书完全改变了以往的书法风格,于是不受传统束缚,表露自身情感的风格渐成主流。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石台孝经》唐玄宗天保四年笔,埼玉淑德大学藏:

东京梦华录


十五、东京笔记之欧阳通

 道因法师碑》,三井藏,道因法师和三藏法师玄奘共同翻译并校订了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本作品为称颂其功迹而建石碑,由欧阳询四子欧阳通所书,其字险竣更甚其父。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十六、东京笔记之柳公权

  玄密塔碑》,柳公权,字纤瘦虽没有颜真卿的力量感,但运笔中内涵锐气,有清淡爽朗之韵味。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结尾:观完两晋南北朝之玄秘、大唐之妖娆,我屏住呼吸驻足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前,用放大镜注视了良久,回味、咀嚼大宋线条的甘甜,从大唐的吴带当风至北宋的一泓清泉,心情渐趋平淡。转念一想,这上世纪失踪了的《五马图》中,七十多年不见天日的五花马靠吃什么存活了下来?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以上均为展馆里的作品,图片几乎都来自以下这本书的截图:

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