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usu闲聊】国博里的中国古代书法展

 askmenoo 2016-12-09

【Susu闲聊】国博里的中国古代书法展

中国古代书法是国家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之一。除书法常设之外,国博还常设有中国古代基本陈列、瓷器、钱币、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等展厅。总体说来,常设展厅的展品都非常经典,其背后的故事和信息量也较大,每个展厅都值得好好研习。

 


 

书法对于我,总觉得是个深奥的学问,想了解,但总不知如何开始。接触之后,根据书法的发展渐渐建立了基础的知识框架之后,再想看出门道,其实也无他法,就是多看。好的书法就是经看,反复看继续看都觉得有韵味。经典大概都是如此吧。

 

我在看展的时候听到周围其他看展人的议论,我想这些议论代表了很多普通人的问题。

 

1) 议论1: 怎么这边展的都不是真迹? 不是真迹有什么珍贵的。

 

听到这番话是在碑拓、墓志拓、刻帖的展区。这次展出的拓本、刻贴都是珍本。它们从历史长河中被作为珍品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都因其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巨大的文化贡献。

 

碑拓、墓志拓就是从碑上拓下的拓本。碑拓始于何时,并无定论,但是隋以前的史料中并未出现后世用的墨拓术。现存最早的墨拓本实物是唐拓。中国古代书法很多珍宝都是以碑拓的形式流传的。随着历史变迁,战乱变革,自然灾害,风吹雨淋,拓印侵蚀,即使是石碑也在不断地受损,所以那些早期反应碑文原貌的拓本就变得非常珍贵。

 

下图是展出的《曹全碑》明拓本。《曹全碑》是东汉公元185年刻的,也就是说距今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曹全碑》是汉隶成熟期的代表,原碑在西安碑林,是国宝级文物。曹全碑可不是平平安安流传至今,它是在明代万历年间被当成文物出土的,可是出土没多久在万历末年就因大风折树压碑而断裂。因此拓本中未断本,都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拓本,备受珍重。


 

下图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的宋拓本。唐代怀仁和尚历时二十多年,集王羲之真迹,再经过褚遂良等大臣审定,虽为集字却经精心安排使行文气韵连贯节奏舒张,最终造就如此碑文经典。原碑也在西安碑林,国宝级文物。后人习王羲之,都从这个碑开始。今天如果去参观这个碑,会看到中间有一道横向裂痕,裂痕是在金代出现的。所以北宋未断裂且拓工优良的拓本都是珍贵拓本。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是王际华跋本,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宋拓本,据说国博还藏有另一件北宋拓本,只是因有缺页而较少提用。目前没有流传下来的唐拓本。



刻贴,是古人在没有影印技术的情况下,大批复制名人书法墨迹的一种手段。它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下图北宋的《淳化阁贴》,是最早的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刻贴,由宋太宗命人将宫中珍藏名迹摹刻于枣木板上,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虞世南等等名家之贴,也有晋唐历代帝王的帖。展出的这一页就是唐太宗的临朝贴,唐太宗是王羲之的忠粉,可以看出他的书风受王羲之影响之深。这批枣木板据说宋末就已葬身火海,流传下来的也都是后来再翻刻的。但宋太宗开了刻贴之风后,其后翻刻古人墨迹丛贴的很多,后人也一直延续下来。 

如今影印技术越来越发达,许多珍藏的拓本都已经影印成书。北宋黄庭坚有'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难买得'之句,古人千辛万苦方可一睹的珍贵笔迹,如今书法爱好者们可以轻松获得。但人们却再也没有那种钻研学习的精神了。

 

2)  议论2:怎么没有王羲之的作品?

 

言书法,必言王羲之。但,目前并没有传世的王羲之真迹。

 

唐代之前书法名家留存下来的墨迹极少。王羲之最著名的《兰亭序》墨迹,有传说已随唐太宗入土。著名的《兰亭序》临摹本有,虞世南版、褚遂良版、欧阳询版、冯承素版。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都是唐代书法大家,而冯承素并不是出名的书家。此四版本中,后人认为冯承素本最接近原貌,推测是受唐太宗之名,由冯承素等内臣双勾填墨临摹王羲之真迹而成。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这个神龙本如今并不在国家博物馆,而是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的《乐毅论》也是唐太宗最珍重的书迹。有记载唐太宗得到了真迹,曾命冯承素等摹榻《乐毅论》,然后分赐大臣。如今《乐毅论》真迹与墨迹皆已失传,流传下来的都是摹刻本。现存的几个较好刻本中,公开收藏信息的有,越州石氏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余清斋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还有很多著名的贴。《快雪时晴贴》现存的最好版本是唐代的双勾填墨临摹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十七帖》《丧乱贴》《行穰帖》《远宦贴》等等,也都只有摹刻本流传下来,有一些被美国、英国、日本的博物馆收藏。目前这些名帖的珍藏刻本,并没有公开信息表明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些摹刻本影印而成的书籍,已经是非常充足并且高级的学习资料了。若是连书都不愿意看,只是猎奇追求和名家真迹合个影,那就大可不必来了。

 

3)  议论3:这个我也没看出来好啊。。。

 

其实是否看得出好来,还是在于多看。班上同学的字迹,因为经常看,大家都能认出是谁写的而且优劣各人会有自己的评判。同时也会潜移默化,例如A的字最近开始有点像B的字了。

 

书法的修行其实就是如此。书家也都是从临摹开始练习,逐渐成熟,大书法家往往根据自己的积累,修养与视野不同,而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书法发展中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能够依旧被人们传播的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经常阅读揣摩这些名家的书法,自然就有了比较高的眼界,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我自己看欧阳询的《九成宫》最多,起初自己也看不出好来。后来临摹学习,看得多了,感觉就变得不一样起来。现在市面上很多实用字帖都是田英章系列的,而田英章就是学习的欧阳询。田英章的字固然工整漂亮,符合我们的日常审美。但若再多看,就自然有体会,能知道左右之高下。欧阳询的字平正之中见险绝,相当精妙,既适合初学,然而一辈子研究也不嫌多。


 

又比如对隶书感兴趣,那么多看汉代的各种碑。石门颂、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等都是汉隶经典,笔势生动,各碑风格不同。汉代是隶书文化的鼎盛,而后来唐隶字多刻板;到了清朝又有些书家上追古人,发展出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多多少少都可以找到汉隶的踪迹。例如这次展出的一副清代隶书作品,就可以看到曹全碑的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