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零壹贰012 2020-03-12

本文作者:@怀瑾

复旦药理学硕士


人类体温正在降低,为啥有人说它是坏事,另一部分科学家却认为这是好事?

人是恒温动物,我们的体温一直稳定在某一区间,腋下的体温标准度数37℃,但生活中测量却常少个零点几度......最近的研究证实了我们的体温不到37℃,处于降低态势,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些人还担忧体温降低会让身体变差、寿命变短,又是真的么?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一. 集体降温中:37℃过时了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人类的标准体温是多少度?37度?

1851年,德国医生C. A. Wunderlich在收集上百万体温数据后,统计出人类的人工腔(腋窝、腹股沟等)平均温度为37℃。自然腔(口腔、胃、膀胱、直肠、阴道等)的温度要略高于此,不过无论哪种测法,只要体温在36.2–37.5°C之间,就是正常的。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体温与疾病》第二章 基本原则

经代代相传,37℃成了“最标准温度”,然而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现在腋窝测温能达到37℃的人非常少,这到底是现代人体温变低了,还是19世纪的数据不准呢?

今年初一项美国的体温研究给出了答案。该研究在校正多项测量因素后确认:我们的体温真的比19世纪的人低。从157年前至今,若将10岁视为一代沟,则邻近的每2代人之间体温都相差0.03℃。目前欧美国人的体温平均值在36.4℃左右[1],37℃显然过时了。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横轴:出生年限,纵轴:体温;蓝:男性,红:女性

二. 体温降低的原因

是什么造成了当代人体温降低?学者普遍认为是环境温度和公共卫生因素让体温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1. “宜人”的环境温度

你可能比起夏天更喜欢冬天,比起温泉更爱冬泳,但你的身体不这么想。身体最“舒服”的环境温度叫做热中性区(TNZ),在该温度范围内不需费太多能量维持体温,因此静息代谢率最低,也最接近基础代谢率(如下图)。人类TNZ的划分尚有争议,大致在23~29℃之间[2]。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夏季时,体温有上升趋势,代谢因此轻微增加(如上图右),但机体仍以散热为主要诉求。秋冬季气温低于20℃时,机体严重依赖增强代谢、增加热生成来维持体温,以保证身体机能正常,因此寒冷环境对代谢率的影响(尤其是排除身体运动的静息代谢率)远大于炎热环境。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人类的环境温度-代谢率曲线[2];横轴:环境温度,纵轴:代谢率

一个世纪以来,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冬季也有设备供暖(例如美国空调安装率达85%),这让昼夜温差、四季温差对温度感受器的刺激不再明显,人们处于TNZ环境的时间大幅增加,代谢率自然整体降低,体温也随之下降。

2. 公共卫生改善和健康水平提高

除了环境在为机体节省能量,健康水平提高也有益于平均体温降低。在37℃被定义为“标准体温”的年代,人们饱受传染病困扰,如结核病使当时2-3%的人口体温都上升了0.19℃,但又不到发烧的程度,统计上仍属于正常体温范围。欧美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受益于疫苗、抗生素和卫生条件改善,常见传染病被显著遏制,人均体温下降合情合理。

除了感染,机体慢性炎症水平降低也是体温下降的原因。慢性炎症比感染、发烧伴随的发炎强度低,但同样有害,我们曾科普过慢性炎症可加速衰老、引发代谢病和老年病,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得益于阿司匹林、他汀等心血管防治药物的普及和食物品质的提升,发达国家炎症指数异常者、慢性炎症严重程度均呈下降之势,例如美国人的C-反应蛋白(慢性炎症标志物)的异常概率,就从1999年的36.7%下降到如今的32%[3]。但反观经济、医疗都不够发达的巴基斯坦[4],其健康志愿者的平均体温显著高于美国人,但很接近1851年的“金标准”,37℃。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机制解读:炎症与体温升高】具备炎性效应的细胞因子(IL-1、IL-6、肿瘤坏死因子等)可促进PGE2(前列腺素E2,主要的致热介质)生成,PGE2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体温指挥官)引起全身体温增高。[5]

三. 讨论:体温降低的后果

体温降低是人们生活环境变好、医疗水平提高的表现,本是让人欣慰的,结果最近有些文章发出了“体温降低将导致免疫怠惰,患病率增大”的声音,让很多读者吓一大跳。这类文章常用“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增加10%; 体温升高1-4℃,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全线增强;40℃能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速率至1/200[5]”等论点说服读者。

这些数字看似“”有理有据、出自顶刊”,但实际仅是截取于“发烧时的免疫应答”相关论文,部分人借此用紧急应对感染的高温需求去评估日常体温基线,是不科学的。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经典论文《发烧与免疫的热调节》[5]

抛开断章取义的“佐证”,“体温降低=病痛、短命”观念本身也不可取。首先,没有证据表明体温下降导致免疫力一代不如一代。其次大量动物研究已证明,体温降低可能活得更久,例如线虫、轮虫、鱼、蝾螈、小鼠等。

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低体温通过GH/IGF-1、FOXO等寿命信号影响健康状态和寿命;较低体温也是较低代谢率的反映,低代谢率有助于减少损伤分子堆积、降低突变,有助于长寿[6]。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机制解读:代谢率假说】代谢率高=细胞耗氧量大,有氧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它们具有穿膜能力,损伤线粒体mtDNA或细胞核DNA,诱导DNA突变。其次,代谢率增加意味着DNA合成、核酸置换速率增加,每次DNA复制或修复的出错概率是恒定的,则复制、周转、修复频次越高,累积错误的概率越大,突变风险越大。所以,代谢率增加造成错误大分子(核酸、蛋白)增多,细胞病变、突变风险增大。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不仅动物研究和经典理论支持低体温有益,顶级杂志The BMJ也报道了人类体温与疾病、死亡率的关联[7],这正是很多读者关心的。

▲ 某些疾病影响体温,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造成低体温(–0.013°C,P=0.01);亚临床感染、风湿性疾病、癌症(0.020,P<0.001)可能造成高体温,这或许源自癌症本身的代谢需求,也可能来自免疫反应。

▲ 不能被疾病、种族、年龄等因素解释的体温差异可预测死亡:温度每升高0.149℃(1个SD标准差),一年死亡率增加8.4%(P=0.014)。

权威杂志如此直观的数据,是否说服力更强?不过该研究尚有缺憾。更高体温指示更高死亡率,不代表体温就是寿命的尺子,也可能是它反映了某种当下不能确诊的疾病,是否有更多潜在病理解释个体间的体温差异,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关于如何降低体温,时光派曾在“冷”知识:体温决定寿命!温度越低,越长寿?中已写过,热量限制和长期适度有氧运动,是显著的降体温方法(前者通过降低静息代谢率降体温,后者通过降低心率脉搏降体温),想要“降温延寿”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四. 你测体温的方式不对

一旦开始降体温计划,测量就变得重要了起来,且得注意自己测量体温的方式是否正确。此前有读者提问:“我的体温还不到36℃,难道是天生长寿命?不过我一不运动二不注重饮食,还爱生病,怎么看都不是长寿命该有的样子呀!”

实际上,出现此类情况(测温与正常值差距较大),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话,大概是用错了体温计。从不同部位测体温,准确性大不相同,例如腋窝、额头极其容易被气流影响,大多数人都测不准,35度几的“长寿温度”常出自这两种测法。

下表列出了不同部位测体温的准确性、优缺点,大家可以参阅,选好了测量部位,就推荐大家一直沿用,注意排除干扰因素。[8]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长期、规律地记录体温是个好习惯,可能先于医疗设备发觉自身的变化,但要想获得真实的自身体温变化趋势,最好每次都在同一时刻测量。下图为季节、时刻对体温的影响规律,是不是很神奇[7]?季节造成体温轻微波动,可能与户外温度、日照有关;而一天内的体温波动,在排除锻炼的情况下,主要受生物钟、内分水平泌振荡影响。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综上,体温降低不仅有助健康,似乎还能指示疾病和死亡率。未来研究一定会告诉我们更多“正常范围内体温预示疾病”的结论,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要养成记录体温的好习惯。每日或每周相同时刻做记录,并像体检一样对它进行年度回顾:例如今年3月的体温平均值,可与去年、前年三月对比(排出季节波动),就能知道这两年体温的变化趋势(或热量限制、慢跑训练有没有效果)。

科学探讨:到底是体温低免疫差,还是体温低易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