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烦躁但又不知道为什么,那是我们不了解自己啊

 昵称44943940 2020-03-13


上一篇推荐情绪管理书单,《非暴力沟通》因为篇幅没好好展开,昨天就有读者翻出了我的旧文,建议我再讲讲啊。这本书曾经在我的书单文章里留言是最热烈的,大家也想让我把情绪命名齿轮表翻译成中文下载版,所以我就给这篇旧文进行了2.0升级。

对于沟通的话题我做过很多阅读和研究,也参加过工作坊和心理学的课程,结合《非暴力沟通》,很值得再发出来让大家看看。
《非暴力沟通》的英文版

《非暴力沟通》的中文版


为了理顺自己情绪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是我的逻辑线,适用于身边任何的关系中,无论是队友、长辈、孩子、阿姨或者一起共事的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们80后在国内长大的文化下没有情绪教育,以致于对自己情绪和需求的词汇非常匮乏,也经常无法从情绪消耗中抽离出来。
就算我们这一代父母对下一代的情绪教育认知有相当大的飞跃,但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对于男孩的情绪疏导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缺失。

就好比美国记录片《面具之内》 <The Mask You Live In>,在如此注重体育竞争运动的国家里,男孩经常需要用「tough」(不屈不饶)去掩饰自己的负面情绪,生气是唯一一种能表达的情绪。

我也写过一篇《太关注男孩情绪,总和他共情,他会变「娘炮」吗?》

对于内心感受的模糊导致我们无法觉察当下的感觉和情绪,当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又会觉得对情绪这么较真,好别扭啊。
这个月,我想把这个大话题掰开揉碎了聊聊,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梳理清楚。
非暴力沟通分为这四步,本篇文章会覆盖前两点,下一篇再聊后两点:
1、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
2、定义自己的感觉
3、定义自己的需求
4、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
我是个喜欢规律条理,希望对生活有掌控感的人,但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不按牌理出牌,打怪升级中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几乎时时刻刻都会激怒我,能自由自在,是我很渴望却并不怎么实际的需求。
好比说:
晚上到点孩子该睡觉了,他们一直纠缠着我,因为晚上我还有一大堆工作的事情,这时我就很焦躁;

早上出门要迟到了,但他们依然很磨蹭,我也会焦躁;

带孩子出去玩一整天,因为我没有控制好时间回到家太晚,以致于安顿好鸡飞狗跳的他们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时也会郁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自己的身体是有预警的,好比说肌肉变得很紧张,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为了防止无效的情绪宣泄,最好的做法就是给自己留出一点空间,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空间上的。
有了这样的距离,深呼吸过后,人就会理智很多,能让自己换一个角度想想。
在这个当下,我的孩子并不是要存心激怒我(当然看起来就是),而是他本身需要帮助,他无法控制自己,身体太兴奋无法入睡,早上太累无法对抗拖延,外面太好玩意犹未尽,这些都是他们的需求,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有这样的思维转变,你还会去责怪孩子吗?
在不责怪之余,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去建立链接,是让对方知道大人也有自己的需求,是有他们的配合才能满足的需求。你我都知道,在任何关系中,带着评判和指责的沟通都很难达成共识,但当有了爱,才能有连接,当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才有合作的余地。
建立连接:“宝宝你想抱抱妈妈吗?我很爱你,你也很爱妈妈,你很想玩,但是妈妈也很想休息,你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描述事实:“睡觉时间已经过了,但是我看到你们还在房间里玩。”
刚开始是很别扭的,也很难,但当自己意识到这就是一项技能的刻意练习,就像跑步、锻炼肌肉力量、学习一门新学科一样,只有难和痛苦的努力才会让人进步。专注于自己的弱点+真实的反馈,只要练习地越多,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了解和沟通也是更自然的事情。

如果说整个非暴力沟通的知识体系总结成一句话,我觉得最贴切的就是,在任何的关系处理中,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知道了这个对自己是很赋能的,我们有多少次会想去改变对方,我的孩子听话一点就好了,我的队友多帮我忙就好了,我的老板/同事能更理解我的处境就好了。实际上,这些改变的是他人,是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个体,也许终其一生他也不会改变,归根结底,改变与否是他的责任。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回归自己,这不仅仅可以改变与他人的关系,更是互动模式的转变,这里就进阶到了第二步:


定义自己的感觉
这一步看上去很容易,但却是我们大部分人欠缺的。

我们都知道开心/伤心/生气/兴奋/惊讶,但每个感觉下面有再细分的情绪,例如伤心有孤独、受伤、负罪感、抑郁,抑郁细分下又有自卑、空虚。

这些,不经过学习就不会了解。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个视觉化的情绪齿轮,齿轮上有七个颜色,代表着人类的情绪,从圆心到圆边是情绪由粗浅到精细的认知,我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每当写情绪日记时,我都会把去检索那时的情绪,对号入座,我发现,它是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入口。
英文版资料来源:http:///blog/wp-content/uploads/2017/09/Emotional-Wheel.jpg

应大家的要求,我把齿轮翻译成了表格,知道你们需要PDF文档,我放到了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az5PARR0GZb20TAU2noQw 

写情绪日记时,找到内心的声音,用精准的语言命名,我们自身的拧巴纠结发火就会变少。

与此同时,这也能增加我们与别人的沟通效率,知己知彼,达成共识。
就像我们要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一样,我们也要不带评判地描述自己的感觉。

任何情绪都是需要我们平等对待,全盘接受的,高兴和享受不一定是最好,失望伤心也不一定是最差。我们的感觉其实是一个最好了解自我的入口,它在告诉我们,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好比说,孩子晚上不睡觉导致,我很焦躁:
1.那是因为我想做到一件事情但是无法安静下来
2.原来干好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
3.我愿意去取舍一些(例如让爸爸负责睡前程序,或者干脆不用按时完成这件事情),从而能让我感觉好一些吗?
又好比说,房间被孩子弄的很乱,我很焦躁:
1.那是因为我不喜欢看到家里乱糟糟的样子
2.原来我很在乎家里有条理和整洁
3.当下的整洁有那么重要吗?那我我愿意牺牲家里的整洁,去成全亲子关系吗?
这样的自我对话能让我们从情绪本身抽离开来,看到自己的需求,并找到内在原因。也许我的焦躁并不是因为我的孩子,也不是因为当下这件事情,而是关系到我的过去,我的原生家庭,或者那些存在争议但没有解决的事情。

所以说到这里,你就可以理解,当一件事情发生时,负面的情绪是可以带来很多思考的,是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那我生气的时候,难道不是我赚大了吗?
但了解自己的感觉了,把感觉分享出来,你会发现两件事情的改变:
1.我们把自己脆弱的地方坦诚地告诉对方,不带评判不带指责地描述事实,就更容易和对方建立链接
2. 一旦有了链接,才有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双方的需求都被满足,那么这样的情绪和需求就翻篇了
了解自己的感觉是解决问题的必经过程之一。


怎么让孩子学会给情绪定义

育儿育己的精髓在于,理清了自己,再去管教孩子。当自己能定义自身的情绪了,我们就可以去帮助孩子去学习自己的情绪。
在哥倆表达还不那么顺畅的时候,我会用猜的方式去提问,好比说,

“我觉得你很犹豫,不想离开小公园和你的朋友,你想再玩五分钟吗?”
“我让你收拾房间准备出门的时候你看起来很愤怒,那是因为你还在玩吗?” 
犹豫、愤怒,这些词是这样通过日常对话而增加的情绪词汇量。
另外,在共读绘本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在故事的不同发展阶段去问问主人公的感觉和原因。

例如小猪小象《Can I Play too》那本

小蛇因为没有手臂玩不了扔球,但他看上去很想加入小猪和小象的扔球游戏他会感觉很落寞吗?
也许他也会伤心,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得更朋友们不一样?
这些都是增大情绪词汇量的途径。
还记得我在工作坊上,老师设计了个和伙伴倾诉的游戏,内容是和伙伴说一件事情,让对方去猜我在事情发生时当下的感觉。对方用共情和非常丰富的词汇去描述我的感觉,在一来一回的猜测和点头摇头后,当对方猜对的那一刻,那种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是非常赋能的。
对于孩子的感觉,也许我们不能一上来就精准地猜对,但是当我们终于猜对了,他们能感受到的力量是无穷的。被理解,难道不是是人类最基本的诉求吗?
关于理解自己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对话,我会在下篇讲一讲。

晨宁  2020年3月  于纽约

参考文献:
Kircanski, K., Lieberman, M.D., & Craske, M.G. (2016).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