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去波兰,您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文艺青年

 qinhuanwei 2020-03-13

 

不去波兰,

您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文艺青年

 
——一场关于波兰的讲座
 
李广平
 

        我所在的一个被风了18次群的群友们,在新冠隔离期间决定文化娱乐自己,于是搞了一个群友讲座活动。各位大神有讲“透过美国小费规则看美国经济”的、有讲“如何选影视剧观看”的、有讲“透过心理分析看电影《寄生虫》”的、有讲“汽车文化”的、有讲“书法与绘画”的,每晚轮番上演,牛鬼蛇神口沫横飞煞是热闹非凡。轮到我,我说我们这帮文青文中们,不能老是满足于去大理丽江“诗与远方”装比,应该迈出国门,去真正的远方比如波兰提高“逼格”,哈哈哈,于是有了这个讲座。今天把昨晚的讲座整理成文,不成体系,随讲随写,要做深度解读的兄弟,请自己亲自去一趟波兰。

     波兰真是个神奇而伟大的国家,这个处于欧洲十字路口的比云南省还小1/3的国家,其文学艺术的成就,令人惊叹!我最早或者说第一印象是肖邦,这是个音乐之国;其次是诗人之国,显克微支、莱蒙特、米沃什、辛波斯卡、托卡尔丘克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个扎加耶夫斯基的大诗人也写的特别好。非常感激的是,2019年夏我去了华沙和克拉科夫,看见过这片美丽古老而梦幻神奇的土地,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次拜访这个音乐与诗歌、电影与建筑艺术都达到世界顶级水平的国度。

 
从地图上看,波兰处于欧洲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国土大部分处于低矮的波德平原,以绿色地毯般美妙起伏的丘陵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73米。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东北部的湖区林木茂密,人口较少。我们曾经坐火车从华沙到克拉科夫,从火车窗口望出去,波兰的田野极美:大片大片的林中空地,色彩以翠绿色与金黄色相间,光线明亮柔和、淡淡的云雾若有若无,整洁而色彩明艳的一些小屋子点缀其间,窗外仿佛一幅幅油画飘过,耳机里飘来肖邦的波兰舞曲,给人带来无尽的灵感和想象的空间。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 23 李云迪 - Chopin: Ballades, Berceuse, Mazurkas

一、音乐大国

1、第一印象:一下飞机,就感受到波兰华沙对音乐家的尊重,为什么?您看看这机场的名字:肖邦国际机场。我们是2019年6月29日上午抵达华沙的,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上午到达波兰首都华沙,但见云白天清,凉风袭来。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也是一座苦难的城市,这是一座教堂林立的信仰之城,也是诗意盎然的生命之城。走在古城的小街上,非常佩服波兰人的智慧和勇气!二战几乎被毁灭的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二战时希特勒叫嚣:要在短期内消灭波兰。后来他果然运用闪电战在短期内占领了波兰全境。但是智慧而勇敢的波兰人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早在战争开始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就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房屋街道虽然毁了,但它的形象资料保存了下来。战后依据这些图纸重建的华沙古城,如今游人如织美妙动人。

I. Allegro maestoso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 李云迪;Warsa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hopin: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2、参观肖邦纪念馆:2019年6月30日,参观肖邦纪念馆。华沙自然与肖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下午的活动,主要围绕肖邦同学进行。我们先是去旅游打卡地:华沙大学图书馆的楼顶空中花园欣赏了华沙美景,但见这华沙城绿树掩映,维斯瓦河曼妙柔软灵动闪烁。这图书馆的外墙设计实在美妙无比,音符与各种语言构成一幅知识的海洋!肖邦博物馆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李思琳同学是肖邦的忠实信徒,她的整个童年就是在肖邦的钢琴声中成长的,所以她看的非常仔细,肖邦的生与死,爱与愁,都清晰而丰富地记录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博物馆琴声如诉,低回婉转,让人叹息不已。肖邦太早离世了,这个音乐天才如果再活20年,他那些瑰丽多姿的音乐作品,还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心灵震撼。参考完毕,吃了一顿波兰美食,妙不可言!服务员都如此美丽,食物自然不会让您失望了。波兰侨民诗人齐普利安?若尔维德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弗雷德里克?肖邦,……赤诚的波兰人,……他收集起洒遍了波兰田野上的泪珠,用它造成一颗富于和谐美的晶莹宝石,镶在人类的王冠上!

3、在肖邦公园听一场高水平的免费肖邦作品音乐会:2019年7月1日,华沙作为波兰的首都,她的精神气质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一座诗意浪漫的音乐之都,是教堂林立的信仰之城;是一手盾牌一手宝剑的美人鱼,是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巨人;她是米沃什、辛波斯卡、扎加耶夫斯基伟大诗篇孕育的土壤,也是著名大导演波兰斯基(《钢琴家》《苔丝》)发挥其奇妙艺术的宝地。昨天专门去华沙的肖邦公园听了一场露天音乐会:1958年5月,在肖邦协会的组织下,确定每年6—9月,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要在肖邦雕像下举行露天音乐会,至今已经60年。昨天的演奏家来自意大利,演奏了肖邦24首前奏曲和一首协奏曲。但见烈日当空,凉风阵阵,男女老少席地而坐,边晒太阳边听音乐会,此乃天人合一之具体美景也,实在是美妙无比。下午还专门去上了一节爵士摇摆舞课,然后去了一间酒吧看年轻人跳舞,音乐热烈舞姿曼妙,变化多端生机勃发,吃好喝好,兴尽而归。这堂舞蹈课和爵士摇摆舞酒吧之旅,都是思琳在网上看到的意外之喜:一方面切实体验波兰华沙年轻人的浪漫情怀,一方面具体看看酒吧的消费情况,体验的结果是非常便宜而且超值的。 

4、波兰还是一个传统而现代的古典音乐的大国:

(1)生于1933年的波兰作曲家亨里克·格雷斯基(Henryk Górecki),他与潘德列斯基、卢托斯拉夫斯基一道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波兰现代音乐大师级人物。他的《第三交响曲·悲歌》感人肺腑;我曾经在微博上推介过大师的一个作品女高音Isabel Bayrakdaraian 演唱 Gorecki Symphony No. 3 'Sorrowful Songs' -Lento e Largo ,引来包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陈钢先生的点赞,可见他的作品在作曲届的地位之高。

(2)作为“20世纪最后的作曲大师”兼指挥克日什托夫·潘德列斯基(波兰文:Krzysztof Penderecki,1933年11月23日-),又译彭德雷茨基,更是享誉世界的波兰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潘德列斯基1933年11月23日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德比卡。幼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潘德列茨基自幼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在18岁时进入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1960年,在多瑙厄申根音乐节上,他为42件弦乐所作的交响曲《折射》首演,从此成为国际先锋派音乐作曲家之一。1966年,潘德列斯基的《路加受难曲》(St. Luke Passion),在明斯特大教堂首演。1966年-1968年,潘德列斯基在埃森富特旺根音乐学院任教。1969年,他第一部歌剧《伦敦的恶魔》在汉堡国立歌剧院上演,该歌剧是基于阿尔多斯·赫胥黎的作品创作的。1972年,潘德列斯基受聘担任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并于1973年至197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潘德列斯基因成功指挥自己创作的以及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而获得极大的国际声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潘德列斯基为纪念20世纪重大灾难而创作了多部交响作品:如1960年为52件弦乐而作的《哀悼诗》,就是为纪念广岛原子弹爆炸遇难者而作,引起世界性的深切关注;钢琴协奏曲《复兴》是为纪念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而作。他1980年开始创作的《波兰安魂曲》以及为纪念波兰首位民选总统莱赫·瓦文萨所作的《落泪》都是深具人性关怀的佳作;潘德列斯基的作品的很多章节在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难民以及1944年华沙起义等等历史性纪念活动中屡屡被运用;2005年,他还新作了一部纪念波兰教皇的《纪念约翰保罗二世》。总之,潘德列茨斯基是他这代音乐家中获奖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世界世界级大作曲家和教育家。

这儿有一个小插曲:2012年我女儿接到耶鲁大学面试的通知时,她去了中国地质大学见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老教授,这位先生人称老白,他言辞犀利思维敏锐,在华工作30年;聊天的时候他突然问道:有一个当代作曲大师潘德列斯基你了解吗?请谈谈对他的感觉。如果是一个普通中学的孩子,估计会被这个问题吓晕难住。好在思琳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的学生,自然是知道这位作曲大师的,于是侃侃而谈,愉快的聊天继续进行下去了。

潘德列茨基《广岛受难者的挽歌》

(3)维托尔德·罗曼·卢托斯瓦夫斯基(波兰文:Witold Roman Lutos?awski),也是波兰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早年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受波兰民间音乐影响。但是很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二战时多毁于战火。1950年代后开始采用序列音乐技法和自创的“偶然对位技术”,作品趋于成熟,获得崇高的国际声望。其音乐作品虽采用多种复杂的现代音乐技巧,但始终富于真情实感和丰富的音乐效果,受到各国听众的广泛欢迎。

二、文学大国:米沃什、辛波斯卡、托卡尔丘克

从诺贝尔文学奖设立至2019年,一共有5个波兰籍的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1、亨利克·显克维支:他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显克维支出身于贵族家庭。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7~1925)波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192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民们》写得很出色”。

3、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米沃什是目前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大诗人之一。1911年6月30日生于立陶宛维尔诺。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我在波兰旅行的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米沃什。我把他的诗歌下载在手机里面在火车上、在高速大巴上,都在听他的诗歌,特别有现场感。2020年初的春节,我这段时间处于“新冠肺炎”的自我隔离中,每晚临睡前读波兰诗人米沃什的四卷本《米沃什诗集》,收益丰盛。其中这首《使命》结合我们目前的情景心境来读,真是振聋发聩啊:

《使命》杜国清 译

在畏惧和颤栗中,

我想我会完成我的生命,

只当我促使自己提出公开的自白书,

揭示我自己和我这时代的羞耻∶

我们被允许以侏儒和恶魔的囗舌尖叫,

而真纯和宽宏的话却被禁止;

在如此严峻的惩罚下,

谁敢说出一个字,

谁就自认为是个失踪的人。

米沃什在中国最有名的诗歌是这首《礼物》,真是经典而隽永: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

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译 三联出版社2004年6月1版1印《文化生活译丛》之《米沃什辞典》序言18页.)

4、维斯瓦娃·辛波丝卡(1923-2012),波兰女作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并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给予辛波丝卡的授奖辞是:通过精确地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段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她的诗集居然在中国可以卖到20万册,实在有点惊人吧?

    这首《种种可能》我极为喜欢,曾经和女儿一起读,边读边笑,乐不可支,实在是睿智幽默至极。

我偏爱电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把一切

都归咎于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

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我偏爱,就爱情而言,可以天天庆祝的

不特定纪念日。

我偏爱不向我做任何

承诺的道德家。

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

我偏爱穿便服的地球。

我偏爱被征服的国家胜过征服者。

我偏爱有些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过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童话胜过报纸头版。

我偏爱不开花的叶子胜过不长叶子的花。

我偏爱尾巴没被截短的狗。

我偏爱淡色的眼睛,因为我是黑眼珠。

我偏爱书桌的抽屉。

我偏爱许多此处未提及的事物

胜过许多我也没有说到的事物。

我偏爱自由无拘的零

胜过排列在阿拉伯数字后面的零。

我偏爱昆虫的时间胜过星星的时间。

我偏爱敲击木头。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或什么时候。

我偏爱牢记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5、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波兰女作家,生于1962年。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史诗、神话,以及当代波兰生活景致,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和黑夜的房子》。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以表彰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中,颁奖词称托卡尔丘克“有着百科全书般的叙述想象力,把横跨界限作为他生命的一种形式”。推荐阅读她的诺贝尔获奖演讲词《世界快死了我们却不知道》。

6、扎加耶夫斯基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一九四五年出生在利沃夫(今属乌克兰),毕业于雅盖隆大学哲学系。波兰“新浪潮”诗歌代表诗人、主要理论阐述者。在一九七〇年代是波兰持不同政见的异议诗人。一九八二年移居巴黎。后往来于巴黎和美国之间,先后执教于休斯敦和芝加哥大学。2002年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主要著作有诗集《公报》《肉铺》《信》《多重性颂》《画布》《炽烈的土地》《震惊》《神秘学入门》《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永恒的敌人》和《无形之手》,随笔散文集《团结,孤独》《两座城市: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另一种美》和《捍卫热情》等。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获得过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奖、米沃什奖、欧洲诗人奖等多项权威大奖,以及中国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和“中坤国际诗歌奖”,并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这首《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特别让人惊叹。

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六月漫长的白天, 

还有野草莓、一滴滴红葡萄酒。 

有条理地爬满流亡者 废弃的家园的荨麻。 

你必须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你眺望时髦的游艇和轮船; 

其中一艘前面有漫长的旅程, 

别的则有带盐味的遗忘等着它们。 

你见过难民走投无路, 

你听过刽子手快乐地歌唱。 

你应当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想想我们相聚的时光, 

在一个白房间里,窗帘飘动。 

回忆那场音乐会,音乐闪烁。 

你在秋天的公园里拾橡果, 

树叶在大地的伤口上旋转。 

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和一只画眉掉下的灰色羽毛, 

和那游离、消失又重返的 柔光。 

(黄灿然 译)

 三、电影艺术:波兰电影

我年轻的时候就看过《红白蓝》三部曲,特别佩服喜欢至极。这个话题很难展开细讲,因为除了强烈推荐《红白蓝》《卡廷森林惨案》《钢琴家》这三部我看过并叹服的电影之外,其他没有看过,不敢胡言乱语。但是我必须说,波兰绝对也是一个电影大国。列出影单如下:

1. 《灰烬与钻石》〔Popió i diament〕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 1958

2. 《福地》〔Ziemia obiecana〕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 1974年出品 

3. 《夜与昼》〔Noce i Dnie〕导演:耶日·安特切克 / 1975年出品 

4. 《大理石人》〔Czowiek z marmuru〕导演:安杰依·瓦伊达 / 1976年出品

5. 《钢琴家》〔Pianista〕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 2002年出品 

电影《钢琴家》预告片

6. 《华沙1944》〔Miasto 44〕导演:扬·科马萨 / 2014年出品 

7. 《沃伦》 〔Woyń〕导演:沃伊切赫·斯马若夫斯基 / 2016年出品

8、《卡廷惨案》是由安杰依·瓦伊达执导,帕威·马拉欣斯基、玛雅·歌摩劳斯嘉等人主演的一部战争剧情片,于2007年9月21日在波兰上映。该片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数千名波兰战俘被屠杀的故事  。

9、三色:蓝白红三部曲(英语Three Colours,法语Trois Couleurs)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导演的三部电影。蓝、白和红是法国国旗从左到右的三种颜色,而三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基于这三种颜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三色系列是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被许多影评家认为是电影界的巅峰。

10、《生命如此美好》  2013年电影,第37届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大的赢家,包揽最受欢迎电影、美洲大奖和宗教人道奖。一部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生下来残疾并不能说话,大家都以为他是像植物一样什么都不懂,后来他被送到精神病院,被医生发现他听得懂并教他怎么表达,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证明自己拥有心智的故事。

四、犹太文明的历史以及波兰其他的人文艺术

为了配合这个主题,强烈推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1、2019年6月29日日记:今天上午参观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这博物馆位于华沙二战前犹太人聚居地的中心地带,纳粹曾将此处改造为华沙犹太人区。博物馆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名人日记、历史器物、录音录像等等多媒体手段,记录了犹太人在波兰的艰辛的1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越看到最后心情越沉重沉痛。特别是二战期间的大屠杀历史,至今还有启示意义。博物馆由芬兰建筑师Ralner Mahlamaeki和llmar LahdeLma设计,气势恢弘,有着象征性的开裂的立面,朝着波浪状的墙体打开;博物馆前面有波兰犹太人起义纪念碑。这是我所参观过的最棒的博物馆之一。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预告片。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John Williams - Schindllr's List

    2、2019年7月2日日记:波兰行之克拉科夫:7月1日中午从华沙中央火车站出发,奔赴250公里以外的维斯瓦河上游的波兰古城克拉科夫,这是一个类似我国西安的古城,保留完好,被评为欧洲最美的古城之一,(另外两座城市是维也纳和布拉格)。一路上看见麦浪滚滚森林广阔,期间点缀着红屋顶的农家小院和鲜花。走进了克拉科夫,简直就是走进了时光隧道,而且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钻进了地底下:参观维利奇卡盐矿Wieliczka Salt Mine!这是一个充满奇幻,到处是洞室的地下世界。维利奇卡盐矿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是一个从13世纪起就开采的盐矿,欧洲最古老的盐矿之一,18~19世纪盐矿开始扩建,成为波兰著名的盐都。令人惊叹的是盐矿中有房间、礼拜堂、雕像和地下湖泊等,宛如一座地下城市。据说光是大大小小的教堂就有40个,有4000多个房间,还有音乐厅、餐厅、博物馆等等神奇的建筑!一方面矿工们在暗无天日的时候,只有向上帝和圣母玛利亚祈求祝福保佑;另一方面教会也会牧养矿工,以辛勤劳动作为荣耀上帝之天职。最令我感动的是: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矿工们的杰作,是他们用盐矿石,用漫长的生命岁月和智慧艺术雕刻而成!内容有《圣经》故事,名人塑像,儿童乐园等等,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神迹奇事啊。这是一个1970年代改造成的地下旅游景点,所以我觉得这个旅游景点特别值得国内的煤矿学习,资源枯竭城市,是否也可以学习一下? 

3、恢弘的教堂建筑艺术与美轮美奂的人文风景:无论是华沙还是克拉科夫,教堂绝对是一道最美的风景;这个需要专门的叙述,因为波兰是98%的民众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最有名的信徒莫过于圣若望·保禄二世(拉丁语: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英语:Saint John Paul II),他1920年5月18日生于波兰,2005年4月2日逝世于梵蒂冈;他是罗马天主教264任教宗,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他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也是自1522年哈德良六世后第一位非意大利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自接任起共到其他国家进行教宗访问102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2014年4月27日和若望二十三世封为圣人。

4、美女2019年7月3日日记:

    很多人说,美女是一个国家最好的风景。这一条请大家看看美女如云的波兰吧!德国诗人海涅把波兰女性称作'schone Polin', 说她们是人间的天使,维斯瓦河的美神。可见波兰和乌克兰一样,都盛产金发美女。大街上随便看看,满眼的娜塔丽·波特曼和伊万卡。餐厅的服务员,更是活泼开朗美丽可爱;放学的大学生个个苗条健康挺拔秀丽。据说当年的约瑟芬皇后不希望拿破仑一个人去波兰, 因为波兰女子太美了,皇后担心啊。这种担心,至今有理。 

五、重点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记忆

 请大家点击:

   去奥斯维辛看什么

2020年2月24日,在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