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珠,白与黑的对话 (三)

 timtxu 2020-03-13

我们上一次聊了天珠起源的主要传说,因为与天珠有关的文字记载或者考古信息太稀少,所以民间流传的天珠起源非常多,在众多颇具神秘色彩的传说中,是否隐藏着历史的真相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天珠的起源文明古象雄文化,这个一万八千年前就存在于青藏高原上的神秘文明。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到7世纪,象雄国曾经盛极一时,是西域最大的古国,人口一度达到1000多万。象雄古国作为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也是西藏本土文化的发源地。“象雄”是个古老的象雄文词汇,“象”是古代部落氏族名,“雄”即地方或山沟。

象雄古国是古代横跨中亚地区及青藏高原的泱泱大国,历史上曾称它为羌同、羊同。汉文史籍《隋书·西域传》有少量记载:“女国(象雄)曾于隋文帝开皇六年遣使赴汉地朝贡。”其势力范围曾经覆盖到今天的四川、甘肃、青海、云南和整个西藏地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又扩散到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拉达克一带。可见在吐蕃之前,象雄就与中原政权有了来往。

虽然历史记载和遗迹都很稀少,但是也还是有迹可循的。1999—2004年考古调查发现的“卡尔东”、“泽蚌”等面积在数万平方米以上的聚落遗址,被认为是藏文《象雄年续》所载“象雄五大城堡”中的琼隆银城故地。琼窿银城遗址,一般被认为是象雄古国的首都,曾先后为18位国王所统治。

这些大型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墓葬区、居住区、宗教祭祀区、防卫设施区等功能,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文明。根据考古年代学分析,这些遗迹距今在3000—1500年之间,所以考古学者指出这是西藏史前的“早期金属时代”。

象雄古国在巅峰时期的文明发展是很繁盛的,以卡尔东墓为代表,所出土的大件青铜器皿、微型黄金面具、中原式铁剑等等,都说明了当时文化昌盛以及与其他地区存在文化交流和联系。

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

象雄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从最初的对万物的崇拜而形成的原始本教,到后来的雍仲本教,也代表了当地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日趋成熟。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弥沃祖师对过去原始苯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一些书籍里记录辛饶弥沃在公元前650年左右生于阿里地区,他是象雄国的王子,有着伟大的成就。辛饶米沃祖师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可以说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这些为天珠的出现创造了文化基础。

直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阿里地区已经有非常高的文明,象雄神职人员可能从古印度河文明继承了制造蚀花珠的技艺,高古天珠上纹饰与古代象雄文明关系密切,如大鹏鸟天珠,大鹏鸟是象雄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象征。自此,我们可以得知天珠是经过人的工艺加工的,并非是完全的天然产物。

一切事物都有兴衰,象雄古国也不例外,苯教在鼎盛时期,也成为了吐蕃的国教,但是苯教的宗教高层古辛集团对国家政权的过度控制,国师的地位比赞普还要高,这使得吐蕃的统治者赞普备受牵制。后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自己的妹妹萨玛噶嫁给最后一个象雄王李迷夏,监视李迷夏的行踪,为攻打象雄做准备。公元644年松赞干布灭象雄,自此,象雄从历史的舞台上退出。

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接触了印度佛法后,开始信奉佛教,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唐朝的诸多佛教典籍和释迦牟尼佛等身像。这尊佛像送到西藏后,镶上了绿松石、红珊瑚、珍珠、琥珀,但最为珍贵的是佛像上的一百多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九眼、宝瓶、二眼、三眼等。这尊佛像至今仍在拉撒大昭寺的释迦殿供奉。

虽然吐蕃王族信奉佛教,但是高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改变,何况是流传已久根深蒂固的文化?苯教依然在高原有很权威的地位。直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吐蕃王族大力推广佛教,从印度迎请高僧进藏,翻译佛经和系统传法。

赤松德赞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辩经活动,苯教和佛教站在各自宗教的立场上展开激烈的辩论。古代的辩论与现代不同,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这场辩论的获胜者可以弘扬自己的教法,失败者将被压制,最终佛教获得了胜利,这对苯教的绝对权威来说是一次致命的打击。这次辩论后,苯教的僧侣迁徙到了阿里地区。

有些人说苯教是藏传佛教的前身,这是对历史并不了解的缘故。两个宗教信仰的祖师不一样,教法也不一样,虽然有些说法名称是一样的,但是绝对不能混淆起来。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要在本土立足,必然会吸收本土的一些文化,佛教也是如此。这当中也自然包括了天珠的传承。天珠在当时一直是贵族阶层和僧侣才能拥有的宝物,其制作工艺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轨,当国教改变后,天珠的制作也会有变化,材质、宗教仪轨,图腾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数天珠都是佛教传承的天珠,图腾的含义都与佛教文化紧密结合。

有人说象雄的覆灭和苯教的衰落,导致了天珠的工艺失传,这一点桃蕊君并不是很赞同,苯教的衰落毕竟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并非突然一下消失,这对天珠的传承是有利的。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老的制作方法被后来的工艺取代,而一些天然材料也可能随自然环境而消失,种种因素导致最古老的工艺失传,就像很多的非遗传承一样,逐渐变得小众甚至消失。

天珠始于象雄文明,经历了古国的兴衰,在此后西藏的文化中得到了佛教文化的加持长久不衰。象雄文化虽然文字记载甚少,遗迹墓葬也很少,但是不少风俗文化一直被吐蕃保留了下来。而原来的象雄也许因为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居民开始向外迁徙,这个过程中除了生活资具,也包含他们的宗教法器和典籍等等,有一些不能带走的会找地方埋藏起来。

他们会迁徙到哪些地方呢?学者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可能性包括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四川三星堆文明。在翻译各种文明的文献时,学者们猜测苏美尔文明是古象雄的一个叫“玛”的部族迁徙到两河流域后创建的,无论从语言、宗教、饮食、衣着等各方面,两个文明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苏美尔人也佩戴天珠。

根据《华阳国志·蜀志》中对蜀侯蚕丛是纵目人的记载,和《史记·三代世表》中提到蚕丛国破后,子孙居住到了现在西昌一带,汉代称为邛都夷,“邛”,敦煌古藏文作“khyung”,汉代文献作“邛”,意为神鸟。古象雄人是崇拜大鹏鸟的,这不是一个巧合。经过很多的文献考证和对纳西族的大鹏鸟崇拜、嘉绒藏族聚居地的习俗研究,学者们基本可以确定蚕丛其实就是古象雄人,藏学家南喀诺布说:“象雄人主要源自琼部姓氏,故其领地也称之为邛部。” 而所谓纵目人其实是三眼人,两眼中间有一个竖着的眼睛,这与三星堆的纵目人像也是吻合的。三星堆很可能是古代邛人的遗迹,而后他们因为某些原因迁徙到了西南山区,演变成了纳西族等民族。

史前文明的高度发达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的种种猜测与推论是否能得到证实,也许要等到一个合适的契机才能揭开历史的谜团。而天珠作为史前文明的遗物,其本身也非常耐人寻味,下一次我们将走进天珠的图腾世界,去领略其中的无穷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