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在很多教科书中,宋朝给人的印象就是“积贫积弱”,彷彿这就是它的全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宋代,一个在美学方面领先全世界的时代。 陈寅恪先生曾言:中国文化“登造极于赵宋之世”。在文化输出这一方面,宋代无疑是做得最好的。 ▲宋代瓷器 大唐盛世所产皇家器物在宋代已不过是百姓寻常之物。沉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唐人做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内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 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在?”。 宋代的文人潇洒悠闲,这也使得他们更有心思在提高生活品质上。他们擅诗词、精绘画、通音律、爱喝茶。 ▲赵佶 《文会图》局部 宋人喝茶是一门极简的艺术,清澈的水加上茶树的嫩芽,配以精美的瓷器,心中的一片山水天地就这样形成了。 ▲赵佶 《文会图》局部 宋代,古代美学达到了顶峰,追求圆、方、素、纯,是极简艺术的鼻祖。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己经渗透到各种日常的碗、盘、杯、盏之中。他们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艺术重新定义生活,这种韵味十足的生活美学,时至今日也为人所艳羡。不过,宋人追求的越简单,做起来自然也就越难。 在宋徽宗以前,宋代宫廷比较流行定窑,窑口在定州故得名。这也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技术没有断层的窑口,千年来从未停止瓷器烧造。定窑瓷器大多是白瓷,以生动的图案和刻花闻名,然其釉面大多比较粗糙。
公元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赵佶继承大位。宋徽宗是个顶级的艺术家,他本身就代表着宋代书画的最高境界。他热衷于色彩和自然意境,对于当时宫廷内比较常见的定窑瓷器他非常不满。于是他在北宋首都开辟了一处新窑址——官窑。北宋官窑既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又无艳彩图绘以媚人,它是中华民族朴实无华精神的写照,也是宋人崇尚自然、淡雅的缩影。可惜这样精美的瓷器依旧无法满足宋徽宗对艺术的幻想。 ▲北宋官窑 终于,宋徽宗看到了从汝州进贡的瓷器——汝窑。他当即在宫廷内开辟了一处窑口,这个窑口叫做汝官窑。只可惜,“靖康之变”后汝窑的烧造技艺失传。一代名瓷,从兴到衰,只有短短40年。宋代汝窑传世品不足百件,弥足珍贵。汝瓷把我国青瓷之美推向极致,其风格上承秘色瓷的精粹,下启官窑之先声,古雅朴拙、浑然天成。视之似玉非玉胜似玉,触之如绸若缎滑而不腻。特别是汝窑天青釉瓷器,自古传为极品,人们视若拱璧。 ![]() ▲北宋汝窑 天青椭圆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再后来,宋徽宗见到了彩瓷钧窑,颜色艳丽且有自然形成的火焰纹,叫做“窑变”,入窑时,器物都是一个颜色,出来以后则万紫千红,绝没有一件一样。徽宗又在宫内修建了官烧钧窑,但是他禁止民间收藏钧窑,一时间钧窑的珍贵度陡增,后世“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也源于此。 ▲钧窑 宋南迁后,本来的定,汝,钧,官,都落入了金人手中,宫廷的瓷器只能依靠南方窑口,虽然北方的汝窑和官窑工匠在南宋宫廷建立了修内司,保留了北方的技术,但是时代的潮流还是把浙江的龙泉青瓷以及江西的景德镇白瓷推上了前线。 ![]() 浙江龙泉一带,在三国时代就开始了瓷器的烧制,以粉青瓷器为主,是当时南方最大的一个民间窑系。到了南宋,传说出现了一对兄弟,他们改变了龙泉窑乃至整个青瓷的命运。 他们叫做章生一和章生二,本来都是烧粉青瓷的。生一烧得更好,生二偷偷打开哥哥的窑炉想偷学其技术,谁料瓷器还没有烧成。过早开窑,不仅让瓷器烧造不完全,变成了泛黄和泛白的颜色还出现了很多开片。在北宋时,这种人工开片还未有过,这批特殊的瓷器放到市面上去卖竟被一抢而空。这就是哥窑的来源,而生二的窑口也就是后来烧出绝世梅青的龙泉窑。 ▲宋代龙泉窑 我们常说哥窑失传了,指的并非人工开片,这本来就是一种容易做到的技术。真正失传的是如何放入哥窑开片线的颜色。瓷器开片的裂缝应该是没有颜色的,如果不从特殊的角度把光投射进去,甚至难以发现。但是哥窑瓷器的开片的线,确是故意画上去的。而且哥窑瓷放久了所产生的自然开片也是金色的,我们称之为“金丝铁线”。问题就在于颜色究竟是怎么放进去而又不会染到周围?中国瓷器全是密封器,所以不可能是后来贯入的,这个秘密直到今天也难以解开。当然,也有人不相信这个传说,认为哥窑源于南宋官窑,因为南宋官窑也有类似的在开片中加色的技术。 ![]() ▲宋代哥窑 除了那些精美的瓷器以外,还有一种黑色的瓷器深得宋徽宗喜爱,那就是建盏。为何?只因建盏在有茶配合的时候会产生别样的美。宋代流行点茶,颜色要比现在日本抹茶白一些。当时宋代宫廷茶盏基本全是青瓷,而青瓷并不能凸显茶色。而徽宗尤喜钻研茶道,黑色的建盏自然就成了他的最爱。 ▲宋代建盏 建盏是一种直接使用铁胎的特殊的碗,形状和造型也是专门用来喝茶的,在宋代以前,建窑专门烧造油灯的台出名。建盏的窑变有三种,兔毫,这是最常见的,鹧鸪斑,日本人又叫作油滴,这是建盏中的上品,往往进贡宫廷。还有一种曜变,是油滴烧造的失败品,发生了特别的变化,尤其珍贵。但是当时工匠认为曜变是失败品,大多砸碎了,所以完整品,只有3只保留在日本。 由于建盏的烧造工艺相对简单,而且日本保留了一部分,所以很快就完成了复烧,但是曜变天目的烧制,如何能够烧造出那种折射的蓝色,直到今天,仍然没能解决。 宋人不尚奢华,不好奇巧,钟爱自然,细嚼生活。对精致生活的执意追求成就了宋瓷经世之美。宋瓷之美,美在收敛、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那种朴素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审美。 相关链接:中国最后的名士 “中华第一帖”由他捐赠 相关链接:因诬蔑而开除他可能是故宫最后悔的事 以心斋接物,怡心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