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补心

 钱要向我飞 2020-03-14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何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 厚朴炙,各二两 桂枝二两

右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作七味,当从。

    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白 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 喘。

  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讲疏】

本条为大补心汤主治病证、方药及其煎服法。

  此大补心汤证,较小补心汤证病位广泛,程度加重。症状由胸部波及心下及胁,由痰血瘀阻进而气机结聚而胸腹痞塞,同时足厥阴经脉气逆上冲心胸,心痛的好像被摇动一样厉害,使人感到不能承受而又没有办法,有消极情绪。

  由于病证从上焦波及中焦(以药测证,本条之“心中”,当包括胸和上腹两个部位)而见痞满,故于小补心方中加入厚朴苦(《本经》谓其“苦温”)降除痞满,利气化饮;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乃肝及足厥阴经气欲下归而不得,转而上冲,故又用枳实泻肝以“除胸胁痰澼,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别录》),且枳朴同用,为仲景治中焦病之常用对药,二者同用,表里同治,寒温相济,痰血俱开;枳姜同用,得小泻肝之臣,具泻肝之意。总之此方中之枳实可助半夏开痰破澼,泻肝实降逆气为佐小泻方中佐监臣之使佐;生姜可制半夏毒,并佐半夏降逆化痰,为小泻心中半夏之从,为其佐监之使佐;厚朴可助薤白温中散结气以治血留气阻,为小泻心中从于薤白之使佐。

 本方较《金匮》栝楼薤白桂枝汤主治略同。《金匮》文中“痞满”作 “痞气”,又有“胸满”,可见本条中之“痞满”乃“痞气”,“胸满”之简辞,本文多“时时从”,“心痛无奈”,亦是对“胁下逆抢心”的修饰和形容。《金匮》所用之药较此方多桂枝一两而无生姜,姜桂同为辛味药而性温,姜偏于散饮,桂偏于活血,桂复心阳,姜温脾土,可随证择用;《金匮》方中厚朴用量多用二两,散气结之力较胜,又不妨据结气之轻重而损益其用量。

  又《肘后·治卒患胸痹痛方第二十》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脊膂,不即治之,数日害人。”

      其治疗方与此小泻心汤同,又载一方与《金匮》橘皮枳实生姜汤同。橘皮枳实生姜汤原主治文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肘后》较《金匮》方少,用橘皮半斤,(《金匮》为一斤),枳实用量为四枚(《金匮》用三两),生姜均用半斤,煎药用水四升,较《金匮》少一升,所取药汁及服法同,均为煮取二升,分(《金匮》“分”下有“温”字)再服。

      本大补心汤实与《金匮》瓜蒌薤白桂枝汤与橘姜汤之复方加减类同。其桂枝与半夏、生姜与厚朴以及“一方有杏仁”等药味出入问题。皆可在《金匮》、《肘后》中见其端绪,尤其《金匮》治胸痹,“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及“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生姜汤亦主之”,义理与本补心汤方学理息息相关,可见《汤液》、《金匮》、《肘后》学术乃一脉相承者。

     由上述几个补心类方剂分析对比,我们可以据证酌情增减使用,而本大补心汤乃兼治中上焦之痹痛,体现了心(火)胃(土)同治的原则。

     然此方所用药物,以陶氏五味五行互含学理核之,尚有不切者。其中厚朴不属五味五行互含二十五药中所有,当用仲景所方中所有之干姜,干姜为木中水药,乃补脾之监臣,在此方中可居佐使之职。

     其中酸味药按例当用金中金药,五味子味酸而五味俱全,堪称金中金药。

    《本经疏证》》曰:“生青熟红紫”,为火之色,又云“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然俱带咸味”,乃咸味布及各部者,火色火味之品,可视为心火主味之咸者。《本经疏证》又谓“其苗于春,开花于春夏之交”,是其体发于春木,盛于春夏之交其禀承木火相交之气多,又可称之为火中木药。

     《本经疏证》云:“五味摄上焦之药也”,可防诸开胸利气,去痰化饮之药使心气往而不返,令上焦不当往之心气得以收摄,此正是“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其与干姜同用,一收一散,助肺吐纳之机以相心君而收全功,为方中不可缺少之药。

《本经》中桂有牡桂和菌桂两种,邹润安说,牡桂指桂之尖但去粗皮而不去心者,即今之桂枝。菌桂即桂之本根去心而留皮者,即今之肉桂。笔者不知其根皮是否符合肉桂“气厚”之说,待考。(如有资料可补之)

穴位治疗:

【原文】又心包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校注】

[1]癫仆:因头部病而向前跌倒。

【讲疏】

      此条为后大小补泻心汤病证的概述。

  本书第一章中已提到,《脏腑用药法要》的学术特点之一,就是把阴阳学说纳入五行学说,使阴阳和五行两个学说有机地融合为一。为解决五行之数五,阴阳之数六的矛盾,陶氏把五行之火脏列分为二,即心与心包络,前面大小补泻心汤共四首,乃是心病为主的诊治,因有心不受外邪之说,如其寒(补心汤证)热(泻心汤证)均当为由内伤自生。下面将要讲疏的大小补泻心汤共四首,乃是心包络及其经络为主的诊治,因心包络为心之外围,其邪可由外感而来。因为它们同属于火,在经络运行上又有密切联系,故其证候亦交叉互见。

  心包络为心之外围,其经脉受到外感邪气的冲动,则发生其经脉的病证,如胸胁支满,心中澹澹然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等,这些症状都是心包络经脉的“是动则病”病证,乃是其经络本身受到外感之气的骚扰而发生的变化,因此是为体病,即实证。此实证诸候,除“面赤、目黄”之外,其病机理已在前补泻汤中述及,不赘,唯“澹澹”二字,在《灵枢》手厥阴心包络条下为“憺憺”,而《甲乙经》与此文同。

  关于“面黄、目赤”张景岳解释说:“心主华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则面赤、目黄”。“目者,心之使也”语出《灵枢·大惑论》,其文曰“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其意在于说明目与神的关系,而未论及目色泽之变,若以“心主华在面”释“面赤”,则在前心大小泻汤中何不见此证?可见心与包络之火必然有异。

  笔者认为,此“面赤”与相火有关,此“目黄”与病在胸有关。

  相火之说,起自《素问》运气七篇,此“七篇”大论,虽被疑为伪经,由唐代王冰补入,但不能说在唐之前无有运气学说,七篇大论成文之前,必定有酝酿到成熟的过程,因此在陶氏年代,很可能就有了“相火”,或类似相火的概念。

  《素问》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说君火有发热、照明的作用,而相火只是有辅佐君火之职位,不见君火之实用。它的作用是暗藏而不露的,后世比喻为龙雷之火,其火潜于肾水之中,发则上浮头面而有头轰热、面潮红之表现,而多为阵发性的。手厥阴心包络之经脉与手少阳三焦经脉相表里,手少阳三焦乃相火游行之地,故龙雷火发则易涉及手厥阴心包络且有面赤之证。

  《灵枢·论疾诊尺》云:“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黄色不可名者”,是形容目现黄色,但兼有青、赤、黑等它种颜色,不易辨认,因脏气都自胸中而来,以心为君主之官,其经脉络通五脏之所系经脉,故知病在胸中。此条之黄色当为“黄色不可名者”之黄色,若非此种黄色,则为脾之病,其证当为以中焦脾胃病为主的“心”病。

  心包络以代心行气为用,若其用不足,即是代心所行之气少,心以脉为体,以血之流动为用,其气即血流之力,心之气即血之流动力而称之为血气。条文中“血气”应是指血之气而言。心包络代心所行之气少所致的病,即虚证。由于心之“血气”少,故而出现善悲之心虚症状,此证本由神不归舍所致,若其神久久不能归舍,则会形成神志不清、精神失常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心中风条下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金匮》此条之血气少,与本条同义。其阴气与阳气之分,乃据气和血而言。血为液属阴,阴气衰者为癫,即血气衰者为癫。癫有两义,一指病位在人之巅,即最高的部位头,一指人之神情颠倒是非,精神错乱,此种“癫”病日久,可有仆倒之证,如本条所云“发癫仆”。

大补心汤的穴位配伍:

【原文】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何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 厚朴炙,各二两 桂枝二两

右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作七味,当从。

    栝蒌,火中水。甘,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开结,润肠通便。
    薤白,水中木。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下气行滞。
    半夏,土中木。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白酨浆,土中金。酸、甘、微苦,微温。入肝、脾、胃、大肠经。清热利咽,泻湿退黄,消肿敛疮。

枳实,金中木。苦,微寒。归脾、胃经。破气行积,化痰除痞。
厚朴,火中金。苦、辛,温。入肝、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降逆平喘。桂枝,木中木。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药名:
火中水,栝蒌。    

穴位名:火中水,少海(心阴),前谷(小肠阳),

                           曲泽(心包阴),液门(三焦阳)

药名:水中木,薤白。     

 穴位名:水中木,涌泉(肾阴),束骨(膀胱阳)

药名:土中木,半夏。 

穴位名:土中木,隐白(脾阴),陷谷(胃阳)

药名:土中金,白酨浆。 

 穴位名:土中金,商丘(脾阴),厉兑(胃阳)

药名:金中木,枳实       

 穴位名:金中木,少商(肺阴),三间(大肠阳)

药名:火中金,厚朴       

  穴位名:火中金,灵道(心阴),少泽(小肠阳)

                           间使(心包阴),关冲(三焦阳)

药名:木中木,桂枝。 

穴位名:木中木,大敦(肝阴),足临泣(胆阳)

少海穴(火中水):
主治病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等。


前谷穴(火中水):
主治病症: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耳鸣目赤、产后无乳、手指麻木、精神分裂症等。

曲泽(火中水):

主治病症:中暑、胃痛、呕吐、心悸、心痛、热病烦躁、臂痛等

液门(火中水):

主治病症:头痛目赤、耳耳鸣、咽喉肿痛、发热等



涌泉穴(水中木):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失眠、神经性头痛、尿潴留等,为急救穴之一。

束骨(水中木):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目赤耳聋,项强、腰背腿痛、下肢后侧痛等。




隐白(土中木):
主治病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




陷谷(土中木):
主治病症:胸膜炎,胃炎,肠炎,下肢瘫痪,足扭伤等。




商丘(土中金):
主治病症: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痔疮、便血等。


厉兑(土中金):
主治病症:鼻衄,牙痛,扁桃体炎、腹胀,热病,多梦,癫狂、下肢麻痹、足背肿痛等。



少商穴(金中木):
主治病症:流行性感冒、咳嗽、扁桃腺炎、昏厥、癫狂、脑溢血等





三间(金中木):
主治病症: 泄热止痛,主喉痹,下齿龋痛,肠鸣洞泄,唇焦口干,气喘,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 



灵道(火中金):
主治病症:心痛,暴喑,肘臂挛痛等。




少泽穴(火中金):
主治病症:乳腺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间使(火中金):
主治病症: 心痛、胃痛、胸痛、呕吐、癫狂、臂痛等。



关冲(火中金):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大敦(木中木):
主治病症:疝气、糖尿病、冠心病、月经不调、便秘。



足临泣(木中木):
主治病症:高血压、失眠、头痛、乳腺炎、月经不调、胆囊炎、中风。




 
间使(火中金):
主治病症:心痛、胃痛、胸痛、呕吐、癫狂、臂痛等。




关冲(火中金):

主治病症:现代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