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11年(1872年)5月,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称:“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这是中国版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果放眼全球,那么这一大变局的开始,要溯自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宗教改革,至18世纪工业革命而大见成效,是为石破天惊的所谓“第二次浪潮”。 从新石器后期以来,无论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属于农业化即所谓“第一次浪潮”的历史范畴。 “第二次浪潮”意味着工业化时代来临。18世纪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自身和畜力的体力局限,生产原动力得以成千上万倍扩大。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的能动性突飞猛进,商品经济加速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开始了市场全球化和货币国际化的大趋势。 如果从公元前12世纪前希腊爱琴海地域兴盛过的迈锡尼和克里蒂文明,或是中国晚商的信史时期起点算起,那就是全球划时代意义上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了。 尽管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经济史学家们看来,全球化至少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在19世纪后期到1914年以前,英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曾经达到空前的程度,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开始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中这样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英国人的生活:“他早上起来坐在床上喝茶的时候就能够用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安排在遥远的外国进行投资,不受限制地购买外汇和贵重金属,如果他想要旅行,他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而不用办理护照。” 人所共知,工业革命造就了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至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人们通常只是津津乐道热能动力领域的创新发明的直接贡献;实际上,如果没有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就不会产生催生先进工业技术的强大动力。应该说,英国所以成为工业革命的发轫地,对外贸易的积极意义,绝不亚于内部变革的重要作用。 英国朝野早已认识到贸易和市场是国家的命脉。18世纪后期以来,英国通过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并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全面拓展海外市场,引领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期。英国几乎天下无敌的强势,一直持续了不下两百年。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
|